《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一年来,共建“大虹桥”朋友圈,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成为长三角地区共同的行动。
新华日报联合解放日报、浙江日报,邀请沪苏浙人大代表,就进一步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建言献策。
提升“一核”经济势能
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兆安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
去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这一年来,“一核两带”所组成的平方公里的“大虹桥”交出一份漂亮答卷:全域生产总值达2.58万亿人民币,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区域近10%经济总量。
作为“一核”的.4平方公里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更是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去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税收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9.1%,快于上海全市平均增速11.7个百分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总客流达3.1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8.9%。
“对照*中央国务院要求,要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上海要进一步做强虹桥商务区能级。”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张兆安看来,要通过提升“一核”的经济势能,带动‘一核两带’的区域发展,进而辐射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
为此,张兆安建议,虹桥商务区要继续聚焦“五型经济”发力,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他以发展总部型经济为例,要以更具有吸引力的*策、更开放的营商环境、更精准的推介,努力吸引跨国企业、民营企业把“头脑”,即总部或营销、贸易、融资等功能性机构放在商务区。
“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让更多‘智造力’变成‘生产力’。”张兆安提出,进一步扩大功能、增加内涵,强化产业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打造核心区产业的新高地。
提高势能的新赛道在哪里?虹桥商务区已明确“四高五新”的产业定位。截至去年底,虹桥商务区引进6.35万多家企业中,数字新经济、生命新科技、低碳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时尚新消费等“五新”企业数和注册资本占比均超70%。张兆安认为,让新赛道企业奋力奔跑,相关*府部门应提供更多的优质*策制度供给和*府服务。
“从上海来看,面向长三角的虹桥商务区要与面向海外的浦东勾勒出一东一西两大‘扇面’,助力上海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全国人大代表、致公*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提出,虹桥商务区还要进一步发挥高端平台作用,成为信息、资金、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集聚之地。
邵志清说,除了用足用好进博会这个贸易平台外,虹桥商务区要成为思想交流平台,成为推动“四高五新”发展的产业平台,努力打造上海新的增长极。同时,结合虹桥商务区自身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要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三大核心功能上继续“拉长板”,做强做大商务区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商务区核心功能。
《总体方案》提到,要“以高水平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就是说,虹桥商务区在实现“大集聚”的同时还要实现“大辐射”。张兆安认为,虹桥商务区在把决策、管理、结算等“头脑”功能集聚于此的同时,也要把制造、研发、营销等“四肢”功能向“大虹桥”、长三角乃至全中国伸展。
有代表委员提出,虹桥商务区的辐射作用与溢出效应还可持续放大。邵志清认为,在用好南北纵向拓展带的同时,虹桥商务区目光还应“朝西看”,也就是规划东西横向拓展带,从虹桥出发向西辐射至安徽。“作为中心节点城市,上海不仅要服务长三角地区、还要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谈及未来“大虹桥”建设,张兆安提出要“有序推进”,结合点上、面上和带上工作,各方齐头并进、共同发力。他建议,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指引下,三省一市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对接、产业合作、资源共享,发挥各自的长板和优势,更好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让整个区域都能享受协同发展红利。发挥临沪“桥头堡”优势。
解放日报记者洪俊杰/文张弛/摄
全面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核心”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人大常委会*组书记李亚平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布局。去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印发,苏州“家门口”迎来重大机遇,特别是苏州下辖的昆山、太仓、相城和苏州工业园区被纳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对苏州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整体提升内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以来,苏州坚决贯彻*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府的决策部署,编制实施苏州行动计划及“三个一批”清单,全面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三大核心功能,重点在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三个方面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聚焦“联通性”,高标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加速融入长三角交通网,与虹桥协同打造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沪通铁路二期、沪苏湖铁路、南沿江铁路和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启动建设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与长三角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启用太仓港集装箱四期,建成太仓港疏港铁路专用线,港口联动发展的沪苏港航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聚焦“支撑性”,高水平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协作区。发挥苏州在人文底蕴、产业基础、开放平台、商务配套等方面特色,有效对接虹桥航空、贸易、金融等领域,谋划建设虹桥—相城苏沪合作商务会展联动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加快推进,协同上海成功举办“五五购物节”,共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深化与上海在教育、医疗、卫生、文旅等领域的合作,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聚焦“配套性”,高起点构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中新、中日、中德和海峡两岸等开放平台建设得到深化,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推动苏州自贸片区创新发展,培育壮大跨境电商、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以“研发+制造”模式支持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姑苏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与周边地区产业协作不断增强。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集群,国际贸易的产业和技术支撑进一步强化。协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产业,对进博会的区域协同服务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今年,苏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总体方案》和江苏省《实施方案》,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协同空间,推动北向拓展带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强力支撑。
更广范围对接虹桥“大交通”。大力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通苏嘉甬等铁路建设,建成南沿江铁路,推动嘉闵太线太仓段全线开工。提升苏州北站功能,与上海虹桥站共同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规划建设苏州南站和苏州东站。积极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体系,加快建设城市航站楼。加速推进沪太同港化,推动苏州(太仓)港尽快建成中近洋集装箱贸易港和上海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
更大力度服务虹桥“大会展”。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建设苏州国际会展中心,用好苏州和花桥国际博览中心。不断优化苏州会展业软硬件环境,打造进博会协办地。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服务贸易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等国家试点,创新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充分发挥苏州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方面产业优势,为构建高端资源集聚的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提供产业支撑。
更深层次融入虹桥“大商务”。强化与虹桥全方位商务合作,增强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配套,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疫、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研究制定总部经济*策措施,做优做活楼宇经济、都市产业。充分发挥苏州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优势,丰富消费场景,协同提升区域消费活跃度。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横跨多个行*区域,各区域享受的发展*策不尽一致。建议进一步统筹协调机制,筑牢“协同化”基础。强化高位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现有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加强对“一核两带”内高频共性事项的协调与统筹,做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大*策决策会商。进一步强化合作共赢,提升“集成化”优势。建议扩大各类先行先试*策覆盖面,实现“一核两带”区域全覆盖。同时,进一步探索合作共赢机制,形成不同区域之间有机相合的功能分工体系。进一步畅通要素流动,增强“便利化”效能。破除行*区划不同、*策标准不一等壁垒,促进区域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提升“大虹桥”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多元化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嘉闵太线太仓段建设,加密城铁园区站等与上海虹桥站之间高铁班次,进一步构筑同城同网通勤圈。强化区域人才协同*策顶层设计,逐步推动区域户籍、身份和人事关系互认互通,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加强数据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区域管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新华日报记者张宣孙巡/文吴胜/摄
聚力“三区一平台”建设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
全国人大代表、嘉兴市委书记张兵
嘉兴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嘉兴,要成为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去年终于盼来发展机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将嘉兴的平湖、南湖、海盐和海宁纳入南向拓展带。
一年多来,嘉兴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推进一体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全面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和《浙江省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实施方案》部署,全方位系统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建设。去年,嘉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保持较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列浙江省第三,全国地级市第七。
聚焦战略任务,明确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在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引领下,嘉兴进一步强化协同开放、协同改革和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科技创新功能拓展区和江海河空铁联运新平台,聚力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金南翼。同时,明确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形成“一心引领、一湾聚能、一体推进”的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发展格局。“一心”指南湖区,是南向拓展带核心功能的引领带动区;“一湾”指杭州湾北岸的平湖、海盐、海宁,是核心功能的重点支撑区;“一体”指嘉兴全域,是南向拓展带核心功能的一体推进区。
创新推进载体,推动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这一年来,嘉兴推动实施高铁新城建设、文旅商务提升等八大标志性工程,重点抓好环南湖高端文旅商务圈等总投资超亿元的30个重大项目,目前已竣工1个,开工建设15个。在营造一体化共建氛围方面,以“聚焦金南翼、共推一体化”为主题,嘉兴在虹桥召开上海·嘉兴城市推介大会,6个共建项目揭牌,个项目(平台)签约。嘉兴与虹桥管委会、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市交通委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多方联动的共建氛围。此外,实施建立文商会旅融合发展机制、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策体系等八大集成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和省支持的70条改革*策落地,11条改革*策举措已落地。
协同虹桥枢纽,加快“三区一平台”四大建设任务。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日益成形。复建火车站老站房,推出新时代重走一大路,开通“南湖”上海至嘉兴红色旅游列车,以高铁新城、红船文化、滨海国际、水乡古镇为特色的“四大商务组团”架构基本形成;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平湖润泽信息港一期、乌镇浙江大数据平台等一批数字基础设施项目投运,杭海国际数字贸易新城(海宁)正式开园,嘉兴获批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日益提高。浙江清华长三角院等创新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南湖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速形成,牵头成立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伏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和路演中心联合体,设立“嘉兴人才日”,跻身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地级市第5位,入选“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江海河空铁联运能力日益增强。通苏嘉甬、沪乍杭铁路等加快推进,杭海城际铁路建成启用,嘉兴机场、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开工在即,嘉兴港和内河港货物吞吐量均突破1亿吨,嘉兴港在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排名升至89位。
下一步,嘉兴市将认真贯彻刚刚召开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工作现场会精神,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和改革支持*策落地,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和一体化示范区嘉善片区两大国家战略任务协同发展,为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浙江日报记者金梁/文胡元勇/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