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记者王建龙应邀走进传播和传播的课堂,以东京奥运会图片新闻报道经验为切入点,与同学们分享在国际赛事上拍到好照片的方法。本次实务精英进课堂活动由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系郑竹逸老师主持。
图为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记者王建龙
王建龙老师首先就“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这一问题引入课题,和大家进行互动。他指出好的照片需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量大,二是主题鲜明,并以短视频“戴上口罩看奥运”和系列预热片“奥运‘建’闻录”,向大家展示了拍摄奥运会所做的准备。视频观看结束后,王老师就拍照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点与同学们进行了经验的分享,向大家具体讲述了怎样做才能在奥运会上拍到好照片。
拍照过程中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用时间换空间、离得近不一定最好、和运动员互动。
图片由王建龙老师提供
用时间换空间
“提前3小时排队,提前到达赛场寻找适合自己的摄影位。”王建龙老师指出,在奥运会这种世界大赛中,省媒记者并没有很多拍摄权限,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好的摄影位甚至没有资格到比赛内场拍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时间去换空间,提前到达现场了解情况,适应环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留出足够的时间“周旋”,做好最充足的准备。
图片由王建龙老师提供
离得近不一定最好
在奥运会赛场上,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都有其固定的区域。离比赛现场最近的摄影区域只允许国际通讯社的记者拍摄。其他摄影记者在机位选择方面并没有太大空间。在没有近距离拍摄机会的情况下,王建龙老师认为“不如选择站得高,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比赛”。离得近固然能拍到赛场上运动员的特写,但一张好照片要求信息量足且主题鲜明。从这个角度出发,站得远可以拍到一些运动员和裁判或者运动员和教练之间的互动镜头。相比特写,这些照片反而信息量更大,主题也与其他人不同。
图片由王建龙老师提供
和运动员互动
比赛结束之后的一瞬间或者领奖结束后,运动员会和场外的观众以及教练员互动。王建龙老师提到,“这时作为摄影记者,也要大胆地和运动员互动。”
图片由王建龙老师提供
运动员看着镜头时拍出的照片更具有流感,更生动,同时信息量也更足。
图片由王建龙老师提供
经验分享结束后,王老师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两个专题:描绘浙江运动员夺冠的《夺金时刻》和表现奥运会下特殊场景的《疫情下的奥运会》,同学们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新闻摄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片由王建龙老师提供
最后,同学们向王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在奥运会这样的国际性赛事上怎样克服语言障碍?在奥运会上如何捕捉精彩瞬间?记者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是什么?王老师一一给予解答。
图为李昀航同学提问
本次实务精英进课堂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王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在东京奥运会中的采访报道经验,分析拍出好照片的技巧,课程“干货满满”。同学们在老师的经验分享这种学到了摄影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收获颇丰。
图为记者王建龙、新闻系郑竹逸老师与同学们合影
人物简介/Profile/
王建龙,浙江日报全媒体视频影像部记者,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曾获浙江省新闻奖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四次。全国*报好新闻图片新闻奖一等奖一次,全国短视频大赛三等奖。曾导演拍摄G20杭州峰会系列专题片《韵味杭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专题片《印象乌镇》等专题片。参加过东京奥运会,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十九大,全国两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等重大主题报道。现为《浙视频面孔》主理人。
个人技能:擅长人物纪录片拍摄、后期制作、新闻产品策划等。
文字
谯怡欣
图片
王建龙胡思蔚
排版
胡思蔚
审核
胡粤
责编
*凡李至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