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浙江日报小六石村的网红传奇
TUhjnbcbe - 2022/1/1 23:55:00

一座旅游天桥改变一个村庄的发展轨迹

小六石村的网红传奇

以一种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速度,义乌佛堂镇小六石村成了“网红”。

村里头,五颜六色的3D墙绘和各类亲子游乐设施,让孩子们流连忘返;山那边,一座飞架于半空的旅游玻璃天桥,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站在高百余米的天桥上往下望,不仅让人感到惊险刺激,而且乡村景致一览无余;每逢周末或小长假,进村游玩的车辆从村口排到了四五公里开外……

上个月末,小六石村又有“大动作”,把村里旅游公司的首笔共万元营业收入进行分红。当初自愿入股公司的60位村民,依据持股数量,当场拿到了数千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的现金,而这距离公司正式开业仅仅过去了两个月。

为此,最近总有一个个考察团慕名而来,想要一探究竟: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浙中小村,凭什么能在短短几个月内集聚大量人气,让乡村旅游风生水起?

村民们说,这一切,得从村里的一个旅游项目——搭建于两山之间、长多米的玻璃天桥说起。

无中生有的智慧

“没有卖点,那就制造卖点”

从义乌城区出发,穿过人声鼎沸的国际小商品城,途经古色古香的佛堂老街,方能在一片厂房林立的工业区尽头找到小六石村。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里似乎都不适宜发展旅游:既没有悠久历史,也没有奇山秀水;全村多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只留下为数不多的老人和孩子留守;村里仅有的几十亩林地和亩耕地,大多分散在附近其他几个村庄,想要整合起来统一经营,也是困难重重。

因此,早在两年前,村两委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时,听到的大多是质疑和嘲笑:“小六石村,除了石头,还能看什么?”

石头,曾经是小六石人的骄傲,也是村庄名字的由来。早些年前,村庄周边盛产石料,村民也多以采石、制石为生。那时候,来自小六石村的石匠们,足迹遍布省内及江西、安徽等地,在石料加工行业独树一帜,也给村里留下了不少制作精美的石建筑。

可就是这样一个“优势”,也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磨殆尽。当一幢幢钢筋水泥的现代小楼取代了别具匠心的石头房子,当最早的一批石匠师傅渐渐老去、精湛技艺后继无人时,小六石人才发现:“其实,我们连石头也所剩不多了。”

小六石村何去何从?两年前,村两委“突发奇想”,提出要在村里建一座玻璃天桥。

说突然,其实也有因由。数百年来,精明勤劳的义乌商人,用手中的拨浪鼓摇出了举世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也让“鸡毛换糖”的创富故事广为流传。同为80后的村支书周来来、村主任楼献春,都是其中一员。在外经商多年的他们,传承了这种“无中生有”的智慧,也善于把握市场的需求及走向。

在长期的观察中,村两委干部发现,有多万名常住人口的义乌,人口密度较高,居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十分强烈,但放眼全市,真正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村庄却不多见。而近年来,从“千万工程”开始,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和美乡村,义乌一大批村庄实现美丽蝶变。小六石村的基础设施也不断提升,为发展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

“没有卖点,那就制造卖点。”周来来说,从决定建造玻璃天桥的那一刻开始,沉寂多年的小六石村,有了生气。

事在人为的干劲 “村民的信任,决不能辜负”

“我好像走在了半空!”“这桥还有些摇晃!”……初夏清晨,迎着微凉的山风,小六石村的玻璃天桥上游人如织,好不热闹。

从村口远望,多米长的玻璃天桥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像是搭在两座山丘之间的一道银链。不远处,依山而建的玻璃滑道刚刚完工,一条木制长廊已见雏形。大型工程车来来往往,进行着各类项目的施工。

“谁曾想到,去年今日,眼前这一切都还在图纸上!”义乌市农林局农村建设科负责人虞晓丽,从几年前开始就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日报小六石村的网红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