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浙江日报专版刊发《常山:打造人才引擎助推共同富裕》一文,点赞常山打造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精耕细作人才服务,充分发挥人才效能,助力共同富裕。
“常山是一座充满生机、敢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吸引着我们年轻人去创造未来。”近日,在常山县组织的“英才荟”高层次人才“常山行”活动中,博士焦洋洋被常山农村的新变化深深吸引,不禁感慨道。
包括焦洋洋在内,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32名高层次人才参加了这场活动。在高层次人才沙龙现场,大家纷纷畅所欲言,常山籍高层次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徐军飞说:“‘常山行’活动让我看到了家乡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发展的无穷潜力,我决定回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助推共同富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常山县以人才作为撬动地方发展的“支点”,通过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心留才,打造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吸引技术、资金、项目等资源汇聚,激荡一池春水。
精准引才筑巢引凤来
“90后”邹*河大学毕业后,受“常雁回归”工程的召唤,回到家乡常山,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为常山农特产品“带货”,他的“常山胡柚”邹记水果旗舰店全年网上销售额达到万元。除了附近胡柚基地的胡柚,他还会帮助村民进行直播销售,“我们有渠道,他们有货源,一起增收致富。”
像邹*河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在常山并非个例。常山大力实施“常雁回归”工程,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并制定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引导在外优秀人才回到常山。打好“乡情牌”,建立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构筑“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打造“线上+线下”服务返乡青年的“直通车”。出好“筑巢招”,出台指导、培训、审批、贷款以及租房、购房、安家等系列*策机制,鼓励支持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创新。
当前,建设“重要窗口”的历史使命,让常山站上了抢抓机遇、争先进位的强劲风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大花园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为常山发展带来了重大利好。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筑巢引凤来,是常山抢占人才制高点的先手棋。近年来,常山创新推出“大学生引聚倍增行动”“常雁回归工程”“英才荟人才招引计划”等人才招引*策;实施乡村振兴“五千工程”,大力推进干部驻乡村、人才帮乡村、乡贤回乡村、项目富乡村、资金到乡村;出台智汇常山“人才新*28条”,在产业培育、服务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常山更注重“个性化”人才招引,以常山“云招聘”为例,该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招聘、求职双方的信息开展筛选、分析并进行精准推送,改变以往信息不对称问题,切实提高招聘精准度。
在一揽子贴心*策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下,常山圈粉“无数”,为部门、企业、乡村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据统计,近3年来常山县大学生招引数每年保持30%的增长。
精细育才厚植源动力
“多亏了*府的扶持,让我坚定了发展信心。”今年是“90后”海归官文景回常山的第4个年头。4年前,官文景想回到常山发展,苦于场地难找、资金压力大,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等部门了解到情况后,到处踩点寻找场地,帮忙对接争取补助。在各项*策的扶持之下,官文景创立了常山第一家大学生产业园。大学生产业园的开启,又吸引了在外优秀人才的回归。目前大学生产业园里已有42家企业入驻,全年销售额超2.1亿元。
“常山县出台了大学生创业就业专项*策,为大学生提供最高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减轻大学生就业创业压力,以*策引导打造大学生的‘聚集地’。”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常山加快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开展院士合作项目30项,建立博士(博士后)工作站21家……科研平台、人才资金,重大项目的持续推进,不断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
除了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常山也
48岁的何春萍是何家乡何家村村民,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曾经在出去打工时到处碰壁。如今,她已是一名金牌“常山阿姨”,手持早教、美食、护理、育婴等多项专业资格证。“我文化程度不高。没想到通过‘常山阿姨学院’的培训,我掌握了新技能,找到了增收新路子。”
时至今日,常山的农民培训形式、内容越来越丰富,全县个行*村均建立了乡村振兴讲堂,围绕“乡村振兴主平台”定位,全县涉农培训从学校到实训基地、村和网格实现全覆盖,把讲堂真正设在了村民家门口。同时建成了村播学院、常山阿姨学院、工匠学院等一批“乡土学院”,打开了广大农民提升技能和学历的新通道。据统计,截至目前,常山已投入5万元,组织了14万人次的农民培训,让10万农民一技傍身,走上了共同富裕路。
好的人才培育机制能够帮助人才加快成长,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精心留才同奔共富路
“假期不远游,回乡话发展”。一场常山籍海内外知名高校学子家乡行活动吸引了众多学子参与。活动架起了内外沟通桥梁,加深了在外学子对家乡发展的了解,掌握了学子回乡发展的需求。这是自常山县成立“常雁回归”大学生联盟后开展的系列活动之一,自联盟成立以来加入的大学生已有1余人,开展各类活动20场次。
做好人才工作,聚集英才只是基础,留住人才并为我所用才是关键。近年来,常山县力争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建立人才联络制度,通过电话、走访等形式加强与人才的联系,协助解决各类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各类交流活动,为人才来常山创新创业提供有温度的服务。
“常山县全力打造‘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开发‘人才码’,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建成首个市场化运作的‘人才之家’,通过发挥青年创新创业联盟、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等作用,打造人才交流互动平台。”常山县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人才服务专员制还会为人才提供从*策支持、资本对接、产业扶持、医疗卫生到生活保障的全方位、专业化服务。
年人才引进来常山工作的研究生毛贵珠毕业于浙江大学,虽然不是本地人,却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县里经常组织青年读书会、座谈会等活动,加强大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我经常参加,认识很多新朋友,在这里工作生活很开心。”
全县营造出“爱才敬才”氛围,让人才充满成就感、归属感、自豪感,激励他们在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充分发挥人才在助推共同富裕中的引擎作用。
来源:浙江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