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8年推行“局长驻点”工作机制,打造覆盖全区的广播宣讲团,探索建立全省首个平安实训基地,在全省率先成立区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近年来,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吴兴区探索不止,创造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绿水绕城
吴兴,自古为“江南清丽地”,作为湖州市的主城区,10多年来全区上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以进固稳,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方式转变与方法创新,全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年以来,吴兴区紧紧围绕“争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的目标,勇担当、作示范,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科技支撑,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打造预防、发现、处置“三位一体”社会治理新格局,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总部自由港
预防为主打造一体实训创新模式
社区网格员走进一间布置成出租房的实训场景室,散落在地面的烟头、放在床上的吹风机、从上铺床沿挂下来的接线板,这些都是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需要一一排查……这是吴兴区平安实训中心日常培训的一幕。
为了解决基层公共安全监管力量“看得见、看不懂、查不出”的问题,年4月,吴兴成立了全省首家平安实训基地——吴兴区平安实训中心。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对平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隐患识别与风险控制等进行科学化和模块化设置,预设建筑工地、瓶装燃气销售点、“三合一”车间等11大监管领域、17个场景,并梳理出余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常见隐患,进行%实物还原。
“以实战实训为重点,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培训效果,有效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监管干部业务水平,提升风险隐患预防能力。”吴兴区平安实训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这也是吴兴区坚持预防为主,打造基层治理一体实训新模式的探索。
为此,实训中心选派49名各行业监管部门业务骨干、专家,组成平安实训基地教学导师团,采取理论教学、现场辅导、实景测试、讨论交流四步训练方法,构建起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课堂讲解与现场指导无缝衔接、模拟实战与技能比武相互融合的“教、学、练、战”一体化实训模式。
据统计,实训中心成立以来,已完成培训1.2万余人次,保障了乡镇(街道)“基层治理四平台”实体化运作和“全科网格”高效运行。接下来,为进一步满足培训需要及扩大实效,吴兴区总投资1亿多元,按照全国一流的标准迁建区平安实训基地,目前已经进场施工。
在基地消防馆开展安全培训
预防为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平安实训中心是吴兴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探索之一。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吴兴区已经推行了全科网格片区管理,全区划分为个网格,又根据人口、地域等整合为46个片区,公安、综合执法、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环保、消防等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名干部力量下沉到片区,真正做到“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把问题解决在家门口”。
“职能部门的入驻,让问题绝大部分在片区内就能解决,速度更快、效果更好。”龙泉街道祥和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站长郭博锋说。据悉,年以来,吴兴各片区共消除安全隐患22.29万余起,化解矛盾纠纷11.53万余起,其中95%以上在片区内解决。
全科网格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建设,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关口下移,基层*建的强化,则保障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果,让*员成为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法治化的有生力量。吴兴区已经连续8年推行“局长驻点”机制,年在原有全区名科级领导干部与个行*村结对联系、定期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村镇吹哨、局长报到”的区、镇、村3级联动制度。同时,组建城市社区“红色联盟”,推动社区与辖区内的市、区部门结对联系,共同协调解决复杂问题,全区家联盟单位领办服务项目个、解决重难点问题个,真正让社区实现了“办事不求人”。
此外,吴兴区在全省首创覆盖全区各村社的“民警副书记”,使原本各自为战的综治、应急、执法力量融为一体,实现问题及时有效处置,推动问题隐患处置时间同比下降32%,办结率99%。
年11月,吴兴区织里镇社会治理主体功能区启用,其中专设社会治理综合信息指挥中心,整合公安、消防、安监等相关部门信息,以大数据为支撑,推动基层治理智慧化转型。“指挥中心加快系统集成、数据融合、技术提升和力量整合,数据采集全面感知,城市管理方式系统联动,让社会治理方式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织里镇社会治理办主任王远德介绍。
老兵驿站
据了解,被誉为“中国童装之都”的织里镇,集聚了45万人口,其中外来人口35万人,外来人口多、社会治安压力大等诸多实际问题,让基层治理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为此,织里通过5年时间完成了“智慧织里”项目,这也是省*府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加强4G网络、光网、专网、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安监”“智慧人口管理”等子项目,为社会治理植入“最强大脑”。
如今,织里镇已经从一个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乡镇一跃成为全省信息化建设强镇,“智慧织里”模式也成为了吴兴区社会治理智慧联动新机制的典型代表,加快“技术换人”,这样的“代表”如今正强力支撑吴兴基层治理智慧化转型——
与中国航天五院合作,投资近3千万元,建设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加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并计划以此为基础,打造“智慧吴兴”城市大脑。
建立以区综合信息指挥中心为枢纽,横向到8个重点职能部门,纵向到14个乡镇(街道)、46个片区、个网格的一体化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基层治理信息“一个口子进,同一口子出”,形成信息采集、分流交办、处置反馈为一体的闭环运转工作机制。年以来,通过各级指挥平台报送各类问题信息58.7万件,办结率99%。
针对群众强烈反映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多的情况,开通一条系统集成的、运用大数据的热线,全国首个24小时“防诈热线”,具有防诈专长的民警24小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与保险企业合作,设立了最高限额达万元的防诈保险,警方把关后受损可获赔,目前防诈热线已在湖州全市推广,开通至今已拦截高危交易9起、挽回群众损失余万元。
全面铺开“智慧安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成功监测预警信息条,电气火灾起数同比下降52.9%。
……
聚焦基层、跨前服务、及时回应,如今随着相关服务功能的有序接入和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智慧化在吴兴也必将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吴兴区以升级打造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为牵引,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基本实现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处置,走出了基层治理的特色之路。
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
在吴兴,有一家“平安面馆”很特别,除了为老人每月免费提供10餐面食,还免费为老人提供水电维修、更换煤气、医疗保健、家*料理等多元服务。“把群众的小事办好就是办了大事。”作为“平安面馆”的发起者,吴兴区*法委常务副书记沈冰介绍,成立“平安面馆”的初衷就是要为困难群众送上*和*府的温暖和关怀,切实架起*府关爱、体恤民生的桥梁。
截至目前,吴兴区共有“平安面馆”6家,累计送出免费面食2万余餐。年7月,吴兴区又将平安建设的理念带到结对的四川省青川县,在青川挂牌成立3家“平安面馆”,通过资金扶持、项目指导等方式,为当地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各类特困人员提供帮扶,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平安面馆”如今已成为吴兴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助推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为了让更多社会组织参与进来,让更多社会力量聚合起来,吴兴区通过构筑“四梁八柱”平安建设体系,平安创建载体和平安细胞越来越多,吴兴区各乡镇(街道)和区级部门先后建成40余个各具特色的一线调解品牌——
“平安大姐工作室”活跃在企业车间一线,被亲切地称为新居民的“好大姐”;“老兵驿站”退伍不褪色,以服务退役军人和群众为己任;“吴美丽工作室”成为化解矛盾纠纷、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的全新平台;还有建筑行业“老宋”谈心室、工业园区砂洗城调解服务中心等,通过专群结合,律师、退休教师、志愿者和广大群众纷纷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年,吴兴区将在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的基础上,推动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来访接待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成建制入驻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升级版,推进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数据显示,年1~11月,吴兴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和22个分中心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起、同比上升15%;法院办理诉讼案件件、同比下降18.1%。真正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格局,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数据显示,近5年,吴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财*总收入、地方财*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6%、19.1%,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8%、9.2%,连续5年获市对区综合考核一等奖。年实现平安吴兴“七连冠”。
奋楫争先,砥砺前行。*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吴兴区将始终牢记主城区的责任与担当,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争当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先行地和排头兵。
主办:湖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湖州市委两新工委
主办:湖州市委人才办
来源:浙江日报
监制:湖州市*建融媒体中心
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