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融媒体语境下副刊如何创新72岁的钱塘江
TUhjnbcbe - 2021/8/27 0:26:00
白癜风可以喝咖啡吗 http://m.39.net/news/a_5640516.html

全文共字

阅读大约需23分钟

报纸副刊从最早创办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虽然是新闻正刊的补充和延伸,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仅限于纯文学的副刊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媒体发展与读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它必须与新时代、新生活紧密相连,要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鲜活的生活气息。21世纪的时代变革和多元阅读文化给传统媒体以强烈的冲击。报纸副刊要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转型升级,深度凝聚用户,吸引年轻读者?笔者以走过72年历程的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为样本,分析当下副刊发时代之声、应读者之情的转型秘诀。

1

紧扣时代,做“热点追踪者”

浙江日报自创办之日起,便已将副刊作为报纸完整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5月9日,浙江日报创刊当天,副刊也一同诞生。当天的浙江日报三版,整版刊发了《万岁,毛泽东!》《杭州人民的欢腾》《军队向前进》等8篇副刊作品,内容涉及通讯、特写、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并配以木刻版画,图文并茂、主题鲜明,版面中心有醒目的“副刊”字样及标识;同时与其他新闻版面在排版及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分。此外,副刊编辑室撰写的《稿约》,也明确了浙江日报副刊的主题——“本刊为综合性副刊,是读者的公共园地;特别欢迎工农和学生自己的作品。”并表示“形式不拘,力求多样,凡适合本刊性质的论文、诗歌、小说、照片、木刻、漫画、歌曲、戏剧,以及切合现实的通讯报告、书报介绍、影剧批评等均所欢迎。”可以说,副刊在创办之初就深谙要把握时代性、贴近性的新闻命脉。它不是一份远离群众、曲高和寡的刊物,而是始终以读者为出发点。

年1月2日,浙江日报正式将副刊定名“钱塘江”。《副刊定名小启》提到,之所以取名“钱塘江”,意为“以涛声作最强的音符,奏起一支嘹亮、雄伟的歌曲,歌颂人民群众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歌颂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的生产热潮!”该小启特别提到,与过去的副刊算在一起,该期“钱塘江”为第期。因此,可认为“钱塘江”副刊与浙江日报一同诞生。不脱离时代、不脱离群众,是《钱塘江》的鲜明特征。72年来,《钱塘江》确实与历史的长河一同流淌,在主题的确立、副刊的风格上,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新中国成立前,《钱塘江》刊发的作品不少是读者关于解放军解放各个城市的欢欣和感悟。如创刊当天的副刊作品《杭州人民的欢腾》,便忠实记录了解放军于5月3日下午进入杭州城的生动场景。相较于相关的新闻报道,这篇作品细节有趣、故事生动,对于当时的新闻报道是一篇很好的信息补充。解放初期,《钱塘江》则经常会刊登一些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英雄的故事,以歌颂英雄来鼓舞人心、凝心聚力。如年2月17日,刊登了一篇由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张秀龙撰写的小文,讲述他在战争时,因为养伤一时“脱离”了红军大部队,伤愈后假扮成“白军”,寻找大部队的经历。张秀龙在文中说,没想到假扮成“白军”后,一路上受到了百姓的冷落、憎恶,更是没有人肯告诉他红军的下落,读来惊心动魄又生动有趣。这些阅读体验,很难在当时的新闻版上看到。

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钱塘江》在稿件的选择上,渐渐多了不少工人们述说的,发生在工厂、生产车间里的趣闻轶事。这些故事也以工人如何积极抓生产居多。如年4月27日的一篇小故事,就讲述了一名工人错认厂*委书记,并批评其不事生产,却在西湖边睡大觉,真相大白才搞清睡大觉的是*委书记的双胞胎弟弟,闹了一场“乌龙”的事情。

紧扣时代,《钱塘江》的这一优良传统一直传承至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全国人民的工作生活。3月15日,《钱塘江》刊发《14天,意外延长的“旅程”》,以第一人称讲述春节期间从武汉回温州探亲的一家人,因受疫情影响在衢州接受隔离14天的命运故事。拐了弯的探亲之旅、落了地的虚惊插曲、落了泪的浙江温暖,三个小标题带着满满的温情,将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钱塘江》副刊创新推出的“疫线口述”栏目,

1
查看完整版本: 融媒体语境下副刊如何创新72岁的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