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日报》刊登宁波市海曙区委书记孙黎明署名文章《以走亲连心问效推进“三服务”》。
以走亲连心问效推进“三服务”
孙黎明
当前,“三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一股新风、一种文化和一项自觉。宁波市海曙区坚持把“三服务”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作为牵引全区各项工作发力突破的“牛鼻子”,始终秉持“哪里困难多就去哪里服务,哪里问题突出就到哪里服务”的原则,聚焦省委提出的问题清单、落实清单和责任清单,直奔问题去、冲着问题改,助推高质量建设国内一流强区不断取得新进展。
用脚板丈量短板
走访做到“三个全”
干部脚下有泥土,群众心中才不堵。我们扎实推进“走亲连心”,面对面倾听呼声,实打实破解难题,写好“企情日记”“民情日记”和“基层日记”,切实把服务落到企业、群众、基层的急需处。
注重全动员。全面发动、全员动员,不搞“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直奔基层一线去收集诉求、服务解难。针对服务企业,建立了四级联系服务机制,区领导、区管干部、部门中层干部和各镇(乡)街道分别联系相应的企业,当好诉求收集的“信息员”、帮困解难的“协调员”、惠企*策的“宣传员”。针对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健全包片联户、*员干部一线挂职等制度,建立了个网格,促进*员干部经常性开展服务。
注重全覆盖。不光看“门面”,也看“后院”;不光深入城市社区,也深入山区农户,实现了规上企业、村(社区)和重点人群的全覆盖,把服务送到“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我在四明山区章水镇开展“三服务”活动,遇到一名村民,因为配不到门冬胰岛素,需要经常下山配药。这让我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服务,变“群众跑”为“医院跑”,使山区百姓享受便捷高效的卫生健康服务。为此,我专门与区卫生健康局研究商量破题之法,以“高山巡回医疗队”为切入点,设立18个高山巡回卫生健康服务点,至今已累计服务余人次。由此拓展开来,我们又建立了高山首席代办员制度,组建“山区便民服务队”,实现群众“不下山”就能办理社保登记、计生、民*救助、信访等事项。
注重全方位。把平台作为服务的引擎,突出全天候、多渠道、高效率,强化线上线下联动的企情民情速递平台,形成了企业群众诉求传递的“高速路”,架起了*委、*府和企业、群众的“连心桥”。服务平台是一个由*府搭台、一端连着群众、一端连着市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海曙的“金字招牌”,运行了18年,实现了百姓需求的“拨一拨就灵”。今年以来,我们把服务嫁接到“三服务”中,服务总量超过40万次,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需求。率先建成了企业服务平台——*企直通车,企业可以在线提交咨询、困难和建议,建立了可报、可办、可查、可督、可评的闭环流转办理机制,大到项目审批、规划许可,小到周边环境整治、技能培训,都通过平台得到了有效解决。
用真心换取真情
解难实现“三个转”解决一个问题,胜过讲十个道理。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准“病脉”、开准“药方”,把企业、群众的一条条心声诉求转化为一个个服务项目,用*策实现服务的对策,确保“三服务”高质量推进,共收集企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实事问题个,已解决个,化解率87.4%。用长效促进成效
问效提升“三个力”
随着“三服务”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到“三服务”活动不能搞“一阵风”,必须从*建、作风、制度着手,让服务常态长效推进。
提升*建引领力。做强城乡*建联盟,探索建立了“工地书记”“*建帮办”等品牌载体。企业内,名“红色帮办员”走进民营企业,提供*建帮强、*策帮享、市场帮需、人才帮育、管理帮优5大类服务项目,累计解决各类问题余个。项目上,选派优秀*员干部到个重点项目、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领域担任“工地书记”,协调解决立项审批、施工矛盾、加装电梯等难题百余个。社区里,推行“大*委”和兼职委员制度,深化“物居业”*建联建,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积极打造品质社区。
提升作风保障力。把服务的一线作为检验作风和磨砺干部的前线,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干部增强能力素质的基本功和必修课,比态度、赛成效、竞能力,深入开展“一线破难、小事建功”行动,推动干部下沉、展现作为。大力推行“三带走、三留下”工作法,即留下联系电话、留下帮扶意向、留下责任担当,带走情况、带走困难、带走建议,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服务”。
提升制度执行力。建立了三大机制,确保“三服务”活动不虚不空、不走过场。建立问题流转制度,企业群众派单、干部接单,协调交办、对账销号,啃下“三服务”中的“硬骨头”。建立对象评价制度,探索以企业、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把服务对象评价作为“三服务”成效的主要依据。建立监督问效机制,围绕优化企业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破除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障碍等重点,确定47项监督项目,开展监督问效,确保把服务落到实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