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今日头条浙江日报整版点赞,庆元
TUhjnbcbe - 2021/6/23 19:44:00
9月16日浙江日报整版刊登《多名消防员13年接力当“代理爸爸”关爱庆元留守少儿为孩子找回家的温暖》一文点赞庆元消防员一起来看看吧!

一到放学时间,庆元江滨小学五年级学生晓晓就会被“代理爸爸”印佳凯接到庆元县消防救援大队“儿童之家”,在那里,“父女”俩一起写作业、吃晚饭、玩游戏。在这个“儿童之家”,像晓晓一样有着消防员“代理爸爸”的留守少年儿童还有40多位。

庆元是浙江留守少年儿童比例最高的县(市、区)之一,据当地民*部门统计,全县6至18岁的少年儿童中,父母双方在外地达半年以上的有多位。

为了帮助留守少年儿童找回家的温暖,年起,庆元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员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担任一些孩子的“代理爸爸”。13年陪伴,帮助越来越多的庆元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如今,他们的高中、大学升学率已和普通孩子接近。今年高考,全县多名留守少年考生全部上线。

更难能可贵的是,经社会各界努力,越来越多的留守少年儿童父母开始重视对子女的陪伴,陆续回归家庭。

一群年轻“爸爸”

13年接力陪伴多名留守孩子

“印爸爸,我放学啦!”9月1日16时30分,庆元江滨小学门口,晓晓一蹦一跳地从校园里跑了出来。见到身着蓝色消防训练服的印佳凯,晓晓亲切地挽住他的胳膊,印佳凯则熟练地帮女孩卸下书包背在自己肩上。

“今天发了好多新书呢,你背得动吗?”晓晓调皮地问,印佳凯憨厚地笑了笑:“放心,印爸爸有的是力气!”20分钟后,晓晓和印佳凯来到庆元县消防救援大队专为留守少年儿童设置的“儿童之家”。印佳凯仔细地检查“女儿”的作业。早在一周前,他就已经熟读了5年级的所有教材,以便更好地辅导晓晓。没过多久,又有20多名小朋友也在各自“代理爸爸”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一阵阵欢笑声传了出来。尽管才21岁,印佳凯已经有3年的“代理爸爸”经验。他清楚地记得年9月1日第一次见到晓晓时,面对这位小女孩还有些手足无措。“这些孩子长期独处,渴望交流,你多陪她聊聊天,和她一起玩,就能很快拉近距离。”这时,印佳凯的师傅,庆元县消防救援大队第一位“代理爸爸”游忠贵向他传授经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留守少年儿童,最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父爱,我们希望通过陪伴孩子,让他们阳光一些、快乐一点,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庆元县消防救援大队代理*治教导员赵守良对记者说。今年31岁的游忠贵来自福建,儿时母亲离世、父亲长年在外的经历,让他对留守孩子有了更多同情。年初来到庆元后,游忠贵发现,由于外出务工、做生意的年轻人较多,当地有不少留守少年儿童。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游忠贵便向当时的*治教导员王华平建议,开办一个安全教育夏令营。年暑假,23名留守孩子报名参加了这个夏令营。“一周的夏令营让我们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感情,分别时,大家都有些不舍。看着一个个不愿意离开的孩子,王华平提议:不如我们每人‘认领’一名,当他们的‘代理爸爸’。”游忠贵说。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很快,全队19位消防员各自“认领”了一两名孩子,并和孩子们约定:接下来像爸爸一样陪伴他们。13年来,消防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们一直接力——多名消防员累计为6所学校多名孩子当了“代理爸爸”。作为全队年龄最大的消防员,游忠贵已经先后当过52名孩子的“代理爸爸”。“就在前几天,我还接到第一个‘儿子’叶周俊的电话,告诉我他已经大学毕业,刚到宁波一所学校当老师,还说以后会像我一样,关心、帮助留守孩子,我特别高兴。”如今,游忠贵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他的心里,那些留守儿童和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他心里最深的牵挂。年1月,庆元县消防救援大队搬到新营房,特地开辟面积达0多平方米的区域,设置了全新的“儿童之家”,里面配备专门的生活区、游戏区、学习室,还购置了一批电脑和书籍供孩子们使用。现在,全队35名消防员,正担任48名孩子的“代理爸爸”。

庆元消防员“代理爸爸”的做法,在庆元全县得到推广,年9月,该县由教育局、团县委牵头,开始实施以“代理亲人”为切入点的“留守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行动”。目前,庆元共有6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结对名孩子,成为他们的“代理亲人”,一个个类似的“儿童之家”分布在全县16个单位、社区。

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关心藏在一个个细节中

9月2日中午,我们在庆元五大堡小学见到天天时,他正和沈从兰等5名志愿者一起吃午饭,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在这里很开心,老师同学都对我很好,沈叔叔也每周都会来看我。”天天说。天天是个不幸的孩子。年春节,天天家中失火,母亲不幸去世,而当时年仅5岁的他身受重伤,之后,父亲离家出走杳无音讯。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天天历经大小10多次手术,直到年,身体机能才勉强恢复,但还是落下了残疾。接下来的日子,让天天和他爷爷感到为难:已过了上学的年龄,去学校怕生活难以自理,爷爷的年龄也越来越大,很难一直照顾天天。“来我们学校吧,那里就和家一样!”年8月,五大堡小学教师毛其娟走访乡里的孩子,发现了正处在困境中的天天,便把他接到学校。到了五大堡小学后,天天发现,这里真的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们同时也是孩子的“妈妈”,会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叠被子、扣扣子,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对于行动有些不便的天天,大家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成立了一支由3位老师组成的照料小组。到3年级,天天已能生活基本自理。每当周末和节假日,还会有不少志愿者来到学校,陪伴他们,送来很多礼物。校长吴继大说,他们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少年儿童,家庭观念相对淡薄,为了帮孩子们营造家的氛围,学校采取“家庭式管理”,老师和学生结对,又努力争取社会力量的参与,还组织开设木工、织造等手工课程,倡导“农·家文化”。“通过强化习惯培养和重视陪伴,大多数留守孩子升入初中后,日常表现和其他学生没有较大区别。”在庆元,像这样以留守少年儿童为主的寄宿制乡镇小学共9所,有学生人。目前,这些学校已全部采取类似的“家庭式管理”。当这些留守孩子升至中学后,陪伴也没有中止。比如庆元中学现有名学生,其中近20%是留守学生。如何在照顾留守学生生活的同时缓解他们的自卑情绪?校长吴继华说,心灵上的关怀远比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学校更多地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撕去他们身上的“留守少年儿童”标签,默默地给予他们关怀。节假日的一顿加餐,周末依然对外开放的校园,为学生提供的名校网课资源……减少了明面上的区别对待,关心被藏在一个个细节中,既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又避免引来过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头条浙江日报整版点赞,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