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今天浙江日报用两个整版讲述湖州这个小
TUhjnbcbe - 2021/6/19 14:33:00
白癜风怎么治才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51.html
导读


  在新时期的浪潮中,织里镇紧紧抓住“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大机遇,在产业升级上展现新高度,在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基层治理上打造新样板,在加快建设“中国国际童装之都、太湖南岸创业新城”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今天,《浙江日报》聚焦织里,用两个整版报道该镇发展成就。↓↓

从南太湖岸边一条0.58平方公里的扁担街,到如今城市框架达25平方公里的“中国童装名镇”;从原先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穷乡僻壤”,到如今汇聚全国各地45万人口的产业新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迸发出澎湃的力量,“织”出了一路锦绣风景。

▲科技文化中心

“户户皆绣机,遍闻机杼声。”历史上,织里就因织造业兴盛而得名。与时代同频共振,织里人也从未辜负地名中这个“织”字,凭着“敢想敢为、创新创强、开放开明”的精神,把织里打造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童装基地。

一路前行,步履铿锵。近年来,织里镇先后成为了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连续多年入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在刚刚公布的年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强中排名第59位。

风雨兼程,砥砺奋进。在新时期的浪潮中,织里镇紧紧抓住“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大机遇,在产业升级上展现新高度,在深化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在基层治理上打造新样板,在加快建设“中国国际童装之都、太湖南岸创业新城”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

今天,《浙江日报》聚焦织里,用两个整版报道该镇发展成就。

因市而兴一石激起千层浪

初秋时节,走进织里镇,琳琅满目的童装、风格迥异的店铺随处可见。这个以童装闻名的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末由家庭小作坊起步,经历40年的发展,先后建起了国内两大成熟童装市场,形成了从童装设计、加工、销售,到面辅料供应、物流仓储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的童装产业集群。

“织里是湖州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重要组团,我们确立了‘中国国际童装之都’的战略定位,将努力建设一座现代化、都市化、生态化、智慧化、国际化之城。”织里镇主要负责人表示,坚定的语气中透着十足的自信。

纵观织里镇童装业的发展,在中国童装市场江湖地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上世纪80年代初,织里人率先响应*的改革开放*策,凭借“一根扁担打天下”的信念,走南闯北销售以绣花枕套为主的自制的纺织、刺绣产品,挖到了市场经济的“第一桶金”。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批敢于吃螃蟹的织里人敏锐地进入到盈利更多的童装产业,诞生了不少“万元户”。织里童装商会会长杨建平感慨地说,那时候,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织里镇,日日夜夜响起的一片机杼声。

▲童装生产车间

市场逐步被打开。年,织里已有绣品、服装生产加工专业户0多家;年8月,湖州市批准成立织里经济开放区;年,织里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同时,*府不断助推产业做强。湖州建立织里童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品牌化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织里投资70亿元打造全产业链平台——童装产业示范园区,引进全国领先的童装六位一体设计系统,建设一批童装行业专用云,整合完善童装大数据平台,成立全国首家童装学院,培育打造童装人才支撑平台。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商汹涌发展,给织里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织里童装越做越大,如今已经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目前,织里镇共有童装户1.3万余家,童装电商企业余家,年产童装14亿件(套),年销售额超亿元。

因势而变转型弹出万般音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织里镇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原本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童装产业,随着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过去,童装产业一扩大,配套的砂洗、印花等行业也会‘水涨船高’。这些行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又会造成污染。”织里镇童装办副主任周青青感慨地说,现在“机器换人”推进童装产业自动化,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而且机器裁剪非常精准,产品质量大大提升。

数据显示,目前,织里镇共有规模童装企业家,拥有“不可比喻、林芊国际、今童王、布衣草人”等省市著名商标47个和各类童装设计师余名。一大批童装企业已从过去传统的“现抄现做现卖”的“现货制”批发生产模式,转型提升为“先研发、再订货、后生产”的“期货制”品牌经营模式。

“今非昔比”童装产业是织里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新旧动能转换之间,织里不断迸发出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以童装、羊绒服装为主的传统制造“千亿级”产业和以电子信息、金属材料、光伏装备为核心的新材料“千亿级”产业。

进入9月,在织里镇东尼科技产业园内,各条生产线一派忙碌,随着高新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公司生产用于手机等高端通信设备部件的超微细导体、复膜线,一问世就供不应求。

坚持“项目为王”扎实产业基础,全力培育新兴产业。除依托东尼电子引领电子信息产业新发展,在打造新型线材产业集聚高地上,该镇还将依托百亿级项目万邦德拉长产业链,深化价值链,带动铝合金新材产业提档升级;依托贝盛光伏项目为龙头,抢占国际市场,加快光伏新材产业做优做强。

截至目前,织里镇引进旗创、笛莎等18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06亿元。3年来,织里镇累计实施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已完成亿元,形成了织东智能制造、织西线上线下童装全产业链集聚良性发展的态势。

年,织里镇规上工业企业达到家,亿千企业38家,全镇超10亿企业达到6家,上市、挂牌企业4家,其中栋梁新材培育成为湖州市本级首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创盛光能入选彭博新能源全球光伏一级组件供应商20强,东尼电子成为苹果公司一级供应商。

因时而进民心所向奔幸福

在织里镇的发展画卷里,底色始终是民心。“我们围绕‘城市的形态,产业的功能’这一城市发展理念,努力当好稳压器,做好增长极,为整个湖州的发展增添动力。”织里镇主要领导表示,朝着“实现50万人口、33平方公里建成区范围的中等城市规模”这样既定的目标,该镇努力打造“产城人文”融合新高地。

硬件提升是基础。为了加快城市的更新,近年来,织里镇*府不断加大投入:投资20亿元改造“扁担街区”,打造老街新景观;投资3亿元完成漾西、轧村2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投资8亿医院;投资12亿元建设织里镇文化中心;投资2亿元建设改造吴兴实验小学等教育设施;投资3亿元实施义皋国家级古村落保护,打造历史古村落……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让城乡设施和功能日趋完善。

与此同时,城市管理也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

便民服务送到身边。目前织里镇行*服务中心,承接市区下放事权项,日均办理业务余项,已公布的项业务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公积金贷款、不动产登记、出入境业务等都能在乡镇平台办理,极大方便了群众的需求。

乡村振兴全域美丽。3年来,织里镇先后完成了农村自然水水网改造,全面启动农村道路建设,落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总体部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共享共建传递温情。“王金法”广播作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50多年风雨无阻,用乡音诉说城市之变,助力解决新老织里人的急事难事,搭起了*府与群众“心连心”的桥梁;织里“平安大姐工作室”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调解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织里的“织里城事”用互联网倾听、回应民意,成为了网上的民意“窗口”。

大潮奔涌逐浪高,奋楫扬帆风正劲。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接下来,织里镇将继续围绕省级小城市培育和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两个试点”,展示蓬勃发展的织里速度、打造上下同欲的织里环境、锻造昂扬向上的织里铁军,跑出高质量发展新速度,奋力当好湖州市、吴兴区赶超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建设“中国国际童装之都、太湖南岸创业新城”。

先试先行:创新基层治理构建幸福织里

一天产生吨垃圾,比湖州中心城区还要多;小轿车保有量15万辆,交通压力巨大;工厂多、人口多……十多年来,这是飞速发展的织里镇每天都要遇到的问题。

如何破解城镇发展与管理体制不匹配的矛盾?织里人拿出了辈辈相传的“绣花功夫”:创新行*管理体制机制、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激发群众自治热情,为一系列难题找到了破解之路。

年起,湖州市、吴兴区和织里镇三级开始大力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向织里镇派驻了9个市、区直属分局并实体化运作。新设立的织里公安分局,被赋予县区同等的警务管理权限与相应警力配备。

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治理“小马拉大车”的矛盾,年1月,织里镇大胆创新,在不调整行*级别的前提下,将整个镇域划分为6个区块,新设4个二级街道和2个办事处,包括在编和聘用的名乡镇工作人员下沉;街道(办事处)又下设17个社区、34个行*村,并被赋予社区建设、城市管理等职能权限,让社区有了更强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居民办证

力量下沉、权力下放,让基层治理效率大大提升,但在编管理人员有限的难题依旧存在。“社会治理领域也要实行‘机器换人’,为此,我们启动了‘智慧织里’项目,去年6月顺利通过验收。”织里镇镇长陈勇杰介绍,作为省*府20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通过加强4G网络、光网、专网、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安防”“智慧消防”“智慧安监”“智慧人口管理”等子项目,为社会治理植入“最强大脑”。

5年多的“智”文章,使得织里镇的管理能力提升显著。5年来,该镇刑事案件年平均降幅达18%,“智慧消防”的推进,使全镇市*消防栓完好率达98.79%,消防灭火救援效能提升近20%,企业用电隐患综合下降了37.9%。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这张考卷,更重要的是凝聚人心!着眼于城市文明建设,织里镇启动了“织里·知礼”系列活动,两届以来,织里镇当地通过多种形式,共发现了余件好人好事。“让身边的榜样站在聚光灯下,更能营造全民向善的良好氛围。”织里镇*委委员周郑洁表示。

年,织里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高达98.7%,多方力量共治效果已经显现。

如今,织里正朝着高标准打造“美好生活试验区”前进。

童装印迹

年,第一代市场,织里已有绣品、服装生产加工户0多家。

年,第六代市场,织里中国童装城投资创建,分三期实施开发建设。

年,第五代市场,占地7.5万平方米,拥有间营业房的童装城建成。

年,第四代市场,织里镇*府投入万元,兴建了“中国织里商城”。

年,第二代市场,织里工商所投资31万元兴建了平方米的“湖州织里小商品市场”。

年,第三代市场,形成有形市场,“东场”为织里轻纺绣品市场,“西场”为原先的织里绣品市场。

年,被称为“织里童装第一人”的吴小章走出村庄,到上海、宜兴等地叫卖绣花鞋、枕套和被套,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经商之路。

年,第七代市场,童装转型升级布局,中国服装协会童装产业园启动建设。

年,重点打造童装高质量发展“5+1”工程。

小城故事

家门口上好学“学校是我温馨的家”秋日的校园,阳光满溢,树影婆娑。9月12日下午,走进织里实验小学东校区,班学生李嘉怡正在参加她最喜欢的社团课“机器人”。“学校就是我温馨的家,我喜欢这里的同学、老师。”李嘉怡高兴地说。8年前,李嘉怡的爸爸妈妈从四川老家来到织里,6年前,李嘉怡入读织里实验小学。“没想到能在这里享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孩子读书安心,我们工作也带劲。”说起小学生活,李嘉怡的父母难掩感激之情,女儿在上学期还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如何让45万新老织里人的子女在家门口上好学,这是织里镇*府的重点民生实事之一。为此,年以来,织里镇每年投入万元用于教育品牌的培育和打造;年,织里镇拨出专项资金多万元,为学校实施“放学后免费托管”提供保障。近两年,织里镇先后累计投入4.1亿元用于学校建设,全镇公办学校从7所增加到11所,解决了近0名新居民子女的入学难题,学年在校学生突破2万人。教育优质均衡,师资至关重要。刚刚过去的9月,织里镇隆重举行了第二届“织里·知礼”美丽教师颁奖典礼,表彰那些为扎根织里教育的老师们。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织里实验小学的张雁南老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为当地教育再添新动力。教育优先发展,资源同城共享。接下来,织里镇还将利用2年的时间,完成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扩建等项目建设,完成北大培文等优质民办学校的引入,逐步形成中心镇区、集镇片区布点均衡、幼小中高比例合理、公办民办遥相呼应的教育新格局。

家门口就好医

七省联网结报方便省心

前段时间,医院内科收到了来自患者小王家属送来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温馨关怀、仁心仁术”8个字。

▲医院新址

17岁的小王是一名运动性脑瘫患者。她因为反复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住进了医院。当时,医院内科的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医生制定抢救方案,护士为小王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经过一天的努力,小王的症状得到了控制。看着女儿终于转危为安,小王母亲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在女儿出院的时候,小王母亲送来了这面锦旗。像这样代表着患者感激和认同的锦旗,医院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以前老百姓宁可舟车医院看病,是因为他们对那里的医生和设备更有信心。医院这两块短板都补齐了,愿意就近在家门口看病的患者就多了。”医院院长冯文明说。今年7月,医院新院址启用,新的院区规模更大、设施更完善、资源配置更合理。事实上,为了把便捷的医疗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从年起,织里镇率先开展医保定向跨省直接结算,医院正式纳入安徽歙县新农合的定点医疗机构。年,医院成为浙江省第三批联网结报定点医疗机构,目前辽宁、吉林、安徽、海南、贵州、陕西、西藏等7个省(自治区)新农合参合人员,经规范转诊至医院就医,均可享受住院窗口即时结报服务。如今,精湛的医疗水平、优质的医疗服务,让织里镇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对当地医疗资源的满意度越来越高,选择在家门口就医的人也越来越多。你可能会喜欢/要闻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市四套班子领导参加初心之行/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浙江日报用两个整版讲述湖州这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