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闻天台浙江日报浙江天台流动党员
TUhjnbcbe - 2021/6/16 13:06:00
程少为简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498655.html
NEWS

年7月23日

《浙江日报》版

天台流动*员

处处有娘家--

离土离乡不离*

核心提示

加强和改进流动*员管理,是基层*建工作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天台县外出务工经商者众多,其中有流动*员人,占全县农村*员总数的16.4%。如何把这批流动*员“管住、管好、管活”,为流入地和家乡的发展作出新贡献?20年来,天台坚持“双重管理、双向服务”工作模式,有效解决流动*员教育难、管理难问题,值得各地借鉴。

7月16日一早,上海虹桥火车站,在上海办企业的庞尧学匆匆上火车,赶回老家天台参加第二天举行的流动*员“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模式20周年研讨会。尽管会期几经调整,企业事务又繁忙,老庞还是坚持回乡开会。

这一天,不少像庞尧学这样的流动*员,从全国各地回到天台。20年来,这些身处异乡的农村*员,对天台这项实行了20年的流动*员管理制度,有着太多的感激和感动。

截至今年5月,天台已在全国各个外出人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委2个、流动*总支3个、流动*支部36个。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南国春城到大漠边疆,一个个流动*组织不仅是*员的“家”,也成为一个个坚强的堡垒。

01

一个家:

双重管理强磁场

年,庞尧学离开平桥镇庄前村,独自来到上海闯荡。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批天台农民外出经商务工。到年,天台外出人口达到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7%;流动*员达人,占全县农村*员总数的16.4%。


  在部队入*的庞尧学,那些年无论去哪里,一直保持着给*支部写思想汇报的习惯,然而因为远离家乡,又找不到*组织归靠,一直有着“无家可归”的苦闷。


  其实,大部分农村*员离开家乡以后,就成了“断线的风筝”,有的*员两三年没参加*组织活动,有的多年没有交*费,有的只在三年一次的村支委改选时才回一趟老家。

 “没想到在上海还有一个天台人的*组织,我兴奋极了,马上就投入了组织的怀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那年,初到上海的庞尧学尽管生计还没着落,但第二天就揣着*员证去报到了。

这个天台县在沪流动*支部,成立于年1月,是全国第一个跨省流动*组织。“这是我人生中最自豪的时刻!”作为支部成立的筹备人之一,回忆起那段往事,如今已在家乡安度晚年的老*员庞品芳格外激动。 

当时的上海,有3万余名天台人在此扎根,单在北京路做生意的就有多人。

在上海做筛网生意的庞品芳和老乡聊天时,听到有人抱怨:“过组织生活太难了,回趟老家至少要坐6个小时的车。”当时,一个念头闪过庞品芳的脑海:“能不能成立一个临时*支部,大家在上海也能每月过组织生活?”

天台县委组织部听到了在外流动*员的心声。当时全县外出人口已达10多万人,如何做好外出流动*员的管理和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接到在沪流动*员的申请后,双方一拍即合。实际上,上海虹口区有关部门也已
  双管齐下,局面为之一新。天台县委与流入地组织部门签署了《双重管理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建立定期联系通报制度。天台方面,不再因“遥控指挥”式管理而远水解不了近渴;上海方面,也不再因缺少地缘、亲缘纽带联系而难以凝聚流动*员。


  成立*支部的消息见报后,天台籍流动*员奔走相告,一些*员拿着报纸,找到了*组织,结束了“税费当地收,*费往回邮,组织生活年底凑,怀揣关系到处游”的情形。

20年来,天台县委逐步探索以“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管理,服务创业地与服务家乡”为主要内容的“双重管理、双向服务”模式,在外流动*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广东、北京、*、苏州、沈阳、宁波等10多个省市相继成立流动*组织。

02

一座桥:

双向服务谋发展

每月15日,是上海流动*支部雷打不动的学习日。


  在上海市区与崇明岛通车以前,在崇明经商的金孝相,每次去上海市区参加组织生活,都要提前一天坐轮渡赶去,来回费用超过元。加上“七一”活动和年终*员大会,每年他为此往返市区28趟,但他从年加入*组织以来从没缺席过。


  如今,随着
  “大上海、天台山,均为创业地;外出闯、回乡干,都是有为人——*在心中。”挂在北京路支部活动室的一副对联,诉说着这些流动*员的心声。


  这些年,在外流动*员都把每月固定的组织生活当作一件重要事情,统一佩戴*徽、认真签到、专人记录、积极发言,不管路有多远、生意多忙,都风雨无阻地参加学习。


  这些平时忙于搏击商海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员们说,这里,不仅是一个加强研讨交流、提升*性修养的学习平台,也是一个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众多商机的服务平台。


  “以前出门在外只顾赚钞票,有时真忘了自己的*员身份。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经常学习讨论,连做生意时也得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员身份。”在沪经商的丁荣相说。


  在上海地平线通信市场,天台籍经营户占了6成,不少商铺柜台上摆着“共产*员专柜”的铜牌,接受顾客监督。


  “刚开始,还担心被人嘲笑,后来发现*员的牌子过硬,顾客放心,生意就火了。”*员经营户罗尚楷说。


  解决就业、维护治安、赈灾扶贫……从最初到都市淘金的乡下人,到如今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天台在外流动*员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有了较大改变。


  *员王崇中拿出多万元,把嵊州越剧团请到自家饭店,请社区老人免费观看演出并用餐;*员许荣伟经营的企业,吸纳当地4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广东流动*支部经常组织*员志愿者,参与打扫卫生、帮助指挥交通、给外地游客指路等。


  “在沪天台人有个共识,在上海经商的佼佼者多是*员,要求加入*组织的人也越来越多。”天台在沪流动*委书记许瑞明自豪地说,对在上海的天台人来说,流动*组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商会。

03

一面旗:

双带惠民添光彩

家乡那个14岁少年的病情怎么样了?今年清明,返乡扫墓的在外*员得知,天台平桥镇中学初一学生陶锍患白血病却没钱治疗,于是发起募捐活动。尽管已过去3个月,但他们一直牵挂此事,不时打电话来问候。


  那些天,陶锍简陋的家里不断有客人来探访。来自上海、江苏等地的流动*员,驱车来到平桥镇水竹湖村,将募集来的20多万元爱心款送到陶家。如今,陶锍已出院回家。“多亏了他们,我孙子才有钱做手术。”陶锍的爷爷陶岩富说。


  在外多年,故乡是每一位流动*员最深情的牵挂。每年春节回家,在广东做生意的王昌银,总要带着礼物去看望村里的贫困儿童和老*员,每年还给他们寄去3万元左右的捐款。在外经商15年,王昌银的生意越做越大,只要老家有需要,修水泥路、搭瓜棚、捐助贫困儿童……他总是二话不说把钱寄回来。


  “发展不忘*员身份,致富不忘回报家乡。”流动*员以各种方式回报家乡。在上海做生意的*员许叶富,看到一些村民生活贫困,先后带领多名老乡到上海做生意,租店面、跑业务、垫资金,帮他们在上海发展。如今,这些老乡大多成了老板。


  日前记者走进平桥镇沸头村,漂亮别致的小别墅鳞次栉比。然而,这个美丽乡村的“设计师”洪小洗却再也见不到了。在上海经商期间,洪小洗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为了这份信任,当年62岁的他放下上海的生意,毅然挑起了村里的重担,直至永远倒在工作岗位上。


  如今,在天台流动*员中,回乡担任村干部的有人。除了帮助村庄发展、村民致富,近20年里,各流动*组织推动“浙商回归”工作,帮助在外能人返乡创业,先后“带”回企业70余家,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创利税两亿元。


  据了解,近年来,各流动*组织累计为家乡捐款捐物3亿多元,仅年就认捐“五水共治”款项多万元。

专家点评

省社会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天柱:天台的实践对全局具有启示意义,值得总结和推广。流动*员管理创新实践的背后,关联着*建和国家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单位制社会结构解构、就业方式多样化、人口大流动。在这个过程中,流动*员大量出现。如何加强这部分*员的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成为新形势下必须解决的课题,事关*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事关国家治理能力,事关这部分*员的自身权益,事关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果你喜欢这文章,敬请转发分享,并在下面狠狠点个zan吧!拜托您将“神秀天台”公众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天台浙江日报浙江天台流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