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人民外交家、中国新闻社第一任社长金仲华先生诞辰周年。
金仲华先生在四十年的新闻生涯中,形成了极具个人风格的新闻思想,对当下“讲好中国故事”和传统媒体转型发展仍有启发意义。
值此金仲华先生诞辰来临之际,小牛特撰文两篇,分别于昨天和今天推出,以纪念这位新闻大家!
▲纪录片——《金仲华》
眼下,各大
金仲华在担任中国新闻社社长时就曾提倡,短文,短段,短句子。长文章要多一些小标题,这是帮助读者,便利人家看。
突出,是主题突出。要使人家看了头一两句就非看下去不可。句子简单明了就自然会突出。外国人批评我们形容词太多,有时过(看)了两三道门(段)还看不出要说什么问题。
▲年5月17日,在《大众生活》复刊号上发表的《我们怎样看世界战争》
正是在金仲华有关“短些、软些、宽些”以及“求同存异”的新闻报道见解下,中国新闻社逐步熏陶出了“短、快、新、活”的“中新风格”,即尽量要将新闻写得短些,写得生动活泼和通俗一些。
根据金仲华指示策划的末代皇帝溥仪和熊秉坤、鹿钟麟等辛亥革命人士悲喜重逢的报道堪称“中新风格”的经典代表作。(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读金仲华指示策划的稿件《溥仪和鹿钟麟等在北京会见》)
这篇稿件从标题到内文,字里行间透露出多处对比。例如双方的新身份体现对比,溥仪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公民”,四位老人也历经革命到战争到和平的几十载坎坷。双方见面情形也发生变化,武昌起义老人当初是“捏着枪杆子和空心炸弹”,同溥仪“兵戎相见”;如今“谈笑风生,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更是共同“端起了注满祖国美味葡萄酒的高脚杯”。
▲金仲华发表的文章
此外,稿件中的多处直接引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升华了双方会见的主题,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今天你看到的,不是从前的溥仪,而是新生的溥仪啊!”“当时我说要做老百姓,可是,老实说,那时心里想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真正是亲身体会到毛主席的伟大!”“我虽然已经55岁了,但正像一个初生婴儿,还要发育长大。”
04
“笔落惊风雨”——知识储备需博古通今
“记者天天要采访,也等于天天要上战场;编辑天天要编报,也等于天天要上考场。不学习、不提高自己,行吗?”金仲华曾说。他认为,新闻报道也是一种艺术,没有深厚的功力是做不好的。
尽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写作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但优质的内容永远是文章创作的核心。从新媒体由井喷趋于稳定的发展来看,大浪淘沙后存活下来的,基本靠的都是丰富的内容,而饱满内容的形成离不开的便是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
▲年出席全国*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的代表合影。前排(左起):邓拓、杨刚、胡乔木、金仲华、王芸生;中排:徐铸成、徐迈进、恽逸群、邵宗汉、赵超构;后排:张磐石、刘尊棋、陈克寒、储安平
在担任《星岛日报》总编辑期间,为了改变该报此前缺乏广度、没有深度的报道和评论状况,金仲华建立了丰富的图书资料室,以期开拓工作人员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金仲华坚持,凡是成熟的新闻单位必定要建立丰富的图书资料室。当时金仲华把广泛征集各国中外文的报纸、杂志、书籍及其他有关资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再要求工作人员阅读多种类型、性质的出版物,养成深入调研知识的习惯。
▲年任香港《星岛日报》总编辑
金仲华还亲自指导建立和发展图书资料工作,并且作出榜样:凡工作余暇,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必定翻阅书报,特别对新出版的各类书报,他都尽可能浏览一过。也正因为不断学习的意志,金仲华主编的报纸上的文章所引用的资料都有根、有据、经得起考验。
金仲华的妹妹金端苓和妹夫刘火子合写的《仲华哥战斗的一生》中说:“仲华十分重视资料工作,特别是第一手资料。抗日战争初期,他长期收集到的资料,因颠沛流离而荡然无存,等到生活稍为安定,即另起炉灶,到旧书摊、书店、图书馆一点一滴搜集起来。后来撤退,又全部丧失,安定后再重新积累。
凡去过他家的人,都会发现他有两个亲自设计的大资料柜,矗立在他工作室的墙边,里面装的全是他亲自挑选整理过、分门别类的资料。”
作者:缪璐
编辑:魏园
实习编辑:彭辉
图片和视频来源:浙江桐乡金仲华纪念馆
推荐阅读:
中新社首任社长金仲华:70年前提出的新闻理念就很“潮”斩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他还是闻一多的外孙……
散文笔法写新闻美爆了!万字长文教你变身沈从文
这位老记一篇报道揭开兵马俑惊世发现,我从他身上学到了……
看后泪目!一位新闻老兵“逆行”武汉的内部视频和随笔手记曝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