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日,《浙江日报》刊发首篇跨版图文报道,讲述开化县3任扶贫干部,在中央和省委、省*府的*策指导下,35年不忘初心、接续帮扶的故事。
接力人档案
*献文
63岁,年在开化县农办主管扶贫工作,曾任开化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01年退居二线,年退休。张一萍
46岁,年到开化县农办工作,任特扶科科长,年任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后调县民*局。郑东红47岁,开化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年1月起分管扶贫开发工作。
开化三代扶贫干部讲述30多年接力故事——穷山变金山:钱江源头脱贫记
在开化县齐溪镇龙门村村民余昌源的记忆中,地处钱江源头的家乡,山高路险。余家4口挤在破旧的*泥房中,靠砍柴、养猪勉强维持生计。开化县龙门村新貌。
0多年前,17岁的余昌源背上行囊离家时,曾狠狠发誓:再苦也不回头。
但今天,经过多年环境整治、产业发展,龙门村成为青山环抱、溪水潺潺的美好家园。余昌源回到村庄,住进新房,开农家乐、卖农产品,奔向小康生活。
“龙门”一跃,是开化帮扶增收工作的缩影,也是浙江扶贫开发工程的见证。
30多年间,一代代扶贫干部接续奋斗,让大山深处换了人间,让钱江源头村美民富。
30年搬家,4.7万农民走下山
外山自然村异地搬迁下山前村民的住宅。龙门村供图
“真不容易啊!”退休3年、曾任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的*献文回忆起扶贫经历,十分感慨。年*献文调到县农办主管扶贫工作,下乡调研,他去了海拔多米的齐溪镇外山村。坐大车到镇里,换小车到山脚,还得再走5公里山路。43户村民住在三四十年前建的泥房里,遇雨怕漏,刮风怕倒。村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
当时的开化,4万多农民住在高山、远山,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献文说,要致富,先修路,但几个部门一算,光外山村修条水泥路就要30多万元,“村村通路”对省级贫困县开化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怎么办?当时,省里专门制定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有关*策,实行财*转移支付和部门结对帮扶、推进异地开发和下山移民。与其困守穷山,不如搬迁下山!开化持续近30年的下山搬迁工程,由此拉开序幕。上世纪90年代初,针对齐溪镇、菖蒲乡、*谷乡等6个贫困乡镇,县里推出贴息贷款*策,鼓励农户进城。此后,搬迁范围进一步扩展至15个乡镇。
*献文还记得8个省级贫困县集体“摘帽”时的喜悦。年底,随着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扶贫重点转向乡镇、村和农户,省里先后推出百乡扶贫攻坚、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计划。
以下山搬迁工程为抓手,开化持续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累计投入10多亿元,在县城集中规划5个安置小区,并配套来料加工园区、学校、医院等。
01年退居二线时,*献文仍有一件心事未完成。他对前来交接工作的张一萍说:“外山村还有17户没搬下来。”
这一年,开化开启新一轮异地搬迁计划,规划了5个乡镇安置小区、96个村级安置点,搬迁补助最高达每人1元。最让*献文牵挂的外山村,终于在年整村搬迁至山脚。
前些天,退休后定居杭州的*献文回到开化,看到前溪后山、白墙黑瓦的外山新村,忍不住感叹:“真的大变样了!”
村民余米红说:“公交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孩子读书、老人看病都方便。”说话间,她脸上满是知足与幸福。
到年底,开化已有4.7万农民下山搬迁集聚,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
接任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的张一萍记得,01年,开化扶贫工作遭遇极大压力。
就在这一年,浙江宣布决不把绝对贫困带入“十三五”,要求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元以下贫困现象。
按照新标准,开化共有户人,被划入需要扶持的低收入人群。与此同时,历经10余年快速发展,茶叶、油茶等主导扶贫产业,因市场低迷、管理粗放等因素,进入增收乏力期。
“搬下山的农民怎么稳得住,留在山上的村民怎么富得起来?”张一萍说,迷茫之际,到齐溪镇龙门村的一次调研,让她受到启发。
村支书向张一萍介绍,近来有不少自驾游客到钱江源头爬山看景,村里想沿路建休憩设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好生态就是生产力!”张一萍茅塞顿开。她挨家挨户问需求、夜间开动员大会、手把手亲自指导……年初,龙门村乡村旅游发展方案出炉。此后两年,村里陆续开出13家农家乐(民宿),成功创建“九溪龙门”国家3A级景区。
龙门,从人均年收入排名全县倒数第5的薄弱村,一跃变成“样板村”。这样的绿色发展方式,逐步成为全县的时尚。年,开化农民人均收入达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年月,浙江对6个原欠发达县“摘帽”,不再考核GDP指标,转而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且原先的*策、财*支持力度、结对帮扶力度以及山海协作力度都不减少。
“开化区域发展和农户增收,都迎来了契机。”张一萍说,县里在龙门村试验“1+X”计划,由村集体或大户来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
历经10余次头脑风暴,龙门村决定统筹资金,建设蔬菜基地、养鸡场、清水鱼基地,将就业岗位向低收入农户倾斜。同时创建“户结户共致富”模式,一家农家乐(民宿)至少结对一户低收入农户,帮助销售农副产品。
当年,开化引入这一帮扶模式的村庄有50余个。70岁的低收入农户余思文是龙门村景区保洁员,每月能领元工资;作为农家乐业主余昌山的结对户,靠卖辣椒、青蛳等农产品,每年还能赚多元。
这种扶贫模式,为全县提前完成“消除年人均收入4元以下现象”任务提供了保障,县农办还被评为全省先进。
初夏的中村乡新门村,按照个人意愿和能力,扶贫干部向13户农户发放中蜂、鸡仔、种苗等,为他们带去新希望。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东红自年1月分管扶贫开发工作后,一年多时间已走遍全县近百个村庄,新门村之旅触动了他的思考:如何提升低收入农户帮扶的精准度?
去年底到村里走访时,郑东红发现有村民愁眉不展。如叶菊仙不得不留在家照顾中风瘫痪的丈夫,夫妻俩靠低保生活无忧,但前些年造新房欠下的0多万元债务却无力偿还。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省的情况。历经多年努力,年浙江扶贫开发工作进入解决相对贫困新阶段,低收入农户帮扶的目标不再是解决“温饱和生存”,而是解决“生活得更好一些”的问题。
山茶油产业,让农户增收。开化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郑东红说,年初,开化有低收入农户户、人,成为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门村里,如何对13户低收入农户进行更精准的帮扶?今年初,郑东红再到村里走访,与村支书洪斗明因为光伏小康工程的5万元股权分红,发生了争执。
照惯例,洪斗明打算把钱直接发给低收入农户,被郑东红制止了:“为什么不投入产业,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按照他的设想,减缓相对贫困,不能再走“缺什么提供什么”的老路,而要激活每个人的内生动力。
不久后,郑东红拿出一叠厚厚的“新门村‘一户一策’菜单式帮扶计划”。叶菊仙家就是被帮扶户之一。她家的1亩空地种上甜玉米,养了0只鸡,10箱蜂则由村里统一委托专业大户代养。今年叶菊仙家预计能稳定增收元。
眼下,新门村“一户一策”菜单式帮扶方案成为全县推广的样本。通过激活低收入农户发展潜力,开化低收入农户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以上。
历经30多年奋斗,开化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从百余元增长至元。扶贫干部感慨地说:事再难,都能一件件干出来;路再长,都能一步步走出来。
为了见证和传承小康路上的奋斗精神,本报与浙江省林业局、各采访地区单位共同开展种植小康林活动。图为记者与开化扶贫干部(左)一起植树。记者钱洁瑗摄
浙江扶贫开发大事记
-年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以全省万户低收入农户和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对象,系统开展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等八大行动。到01年,万户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元。
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于年启动实施以缩小收入差距、优化社会结构为导向的新一轮扶贫计划。到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元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第一个高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其间,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
来源:浙江日报
沈晶晶金春华钱洁瑗汪宇露往期精华文章导读:
向奋斗一生的你们致敬!市农业农村局举行荣誉退休仪式省农业农村厅领导来我市调研生猪增产保供工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