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南麂守岛人原载浙江日报年8
TUhjnbcbe - 2021/6/3 22:52:00

林启待是苍南人,大学毕业到了平阳,后来上了南麂岛,现在是南麂供电所的二把手,主要负责南麂微电网的运行。我上岛时,启待和所长*巧成,老员工杨克银在码头上等。但还是出了一点小岔子,另有一艘从苍南方向驶来的快艇几乎与我乘坐的快艇同时抵港,启待他们以为是那一艘,就跑到另一个泊位,等反应过来,我已经上岸了。坐上供电所的抢修车,七拐八弯,到了一家民宿院子,下车一瞧,平缓的山坡上错落着一些小木屋。我说,不是说好住所里房间的吗。*所长说,这里的条件好一些。我坚持住到所里去,*所长无奈,让司机把车子掉头,驶出院子,不到几分钟,就到了所里。给我安排的房间在东南角上,能俯瞰大沙岙沙滩全景,视线辽阔。我说,这是全海景房,肯定比那个木屋要好。

午餐在一处山庄外的帐篷里吃,地势高,可俯瞰沙滩和海湾。我吃到一种海螺,但叫不上名字,螺的外形很奇特,有点像深海鱼,我挑了一些螺壳,准备带回家。启待说,要洗干净,开水煮一下才行,不然就会很腥。又吃到很大的淡菜,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淡菜,杨克银告诉我,这是野生的淡菜,一般长在海下十米左右的礁石上。启待也说,南麂是贝藻王国,贝类是岛上的特产。听他这么一说,我就有些释然,想象那些采贝人,在深海里穿行,真是了不起。

我这次上南麂岛,主要是想看看微电网,几年前,我参与《中国农村用电调查》一书的写作,其中要写到南麂岛的微电网,当时就很想上岛来采访,但最后还是由于各种主客原因,没有成行,最后收集了一些现成的资料,七拼八凑,算是交差了。启待带我参观了微电网展厅,面积不大,但介绍很详细,启待如数家珍,看得出来,他对这份工作很用心。在去看光伏的路上,我看对面山上排列着几台风机,就让司机停车,拍了几张照片。其实,南麂的微电网,主要是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加上蓄电池储能和原有的柴油发电机构成的一个独立的小型发配电系统,是一个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的自治系统,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通常,它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网在国外已经十分普遍,在国内,最近几年发展也很迅速,南麂岛上的微电网,纳入国家计划,可见,它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站在光伏电站朝山上看,可见山顶上巨大的圆型建筑,很显然,这是海军雷达站。供电所的老员工与雷达站的官兵都很熟,据*所长介绍,微电网投运后,有几个年轻的女员工上岛,雷达站单身的士兵们都有些跃跃欲试。我开玩笑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女孩子得优先考虑身边的单身男职工。*所长说,这要看缘份啊,你瞧启待,身边好几个单身女孩子,也不知采一朵。启待不好意思地说,我太胖了,她们看不上我。我看了下启待,以他的年龄,的确有些胖,但也算不上太胖。我说,启待要努力,日久见人心,可不能让咱们的女孩子长成旁人田里的鲜花。

(左为林启待)

看了微电网控制室后,启待又带我去看微电网的机房和蓄电池储能室,启待向我介绍这些仪器的作用,并演示了其中一台仪表的电脑。这个时候,投入的启待看上去很自信,也很有范,我忽然很想让那几个女孩也过来看看,工作时的启待,有一种淡定从容,一切了然于胸,尽在掌握的气度。或许,连启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此刻的形象,很帅气。

由于南麂的供电是一个孤立的系统,除了微网,主要的电力来源于几台柴油发电机。这种柴油发电机,随着供用电矛盾的缓解,近年来在大陆几乎已经绝迹,但在南麂,却依旧是主力。柴油发电机房与供电所生产楼不远,绕过一片草地,再走过一段水泥路,就到了一幢普通的厂房。我去机房是晚上,夜色里,发电机的噪声很刺耳,等进了厂房,就更不得了。*所长说,隔音设施的建造已经在计划当中,没有隔音,对岛上的环境还是有很大影响。我看看近在咫尺的员工宿舍,是一排平房,也是离机房最近的民房。我问启待岛上的用电情况。他说夏季用电高峰,空调的用电还是需要控制的,不然,电就不够用。再说,岛上发电的成本实在太高,他测算了一下,无论是靠风电太阳能,还是柴油机发电,每一度电的成本,至少是居民用电销售价的5倍以上。也就是说,为了保证南麂岛的供电,供电公司每年的亏损很严重。不过,总体上,有了微电网,南麂的供电是稳定的,好多渔民都建了小冷库,再也不用担心海产品的保鲜了。

(虽然有了微电网,但柴油发电机依旧是稳定南麂电网的主力)

从发电机房出来,*所长又带我去草坪的另一端,那儿有一个小水池,养着几条观赏鱼,他还打算养一些睡莲。杨克银在边上补充说,所里有一个开心农场,种的菜已经可以摘了,养的鸡也满地跑。我建议所长,给所里的每一个景观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凑成南麂供电十景。比如这个小水池,就可以取个“海阔天空”,刚才我们去的那个厂房,可以取名“机声嘹亮”,至于脚下的这条路,就叫“光明小道”。所长茅塞顿开,击掌道,有理有理,你这么一说,我们这个供电所,倒是显出不少文化来。

三盘尾是南麂本岛的一个景区。一路上,都是当年留下的战壕。难得的是有一大片平缓的草地,有形状怪异的礁石。*所喊来一个中年妇女,给我们当导游,我正纳闷导游的年纪这么大,*所长说,她可不是一般的导游,是村主任的老婆,南麂岛原住民,她对南麂的一草一木一石,有真感情。在三盘尾的一处岩石上,导游建议我一定要站在那儿拍一张照片,我问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她说,当然有啊。你现在站的这个地方,离台湾基隆只有公里,距钓鱼岛不过公里,离冲绳本岛更近,只有公里。她又说,郑成功曾在西岙驻军。我问她,郑成功到过南麂吗?她说,大沙岙的石壁上,镌有“石首呈珠”4字,下署“虎林”,据说是郑成功手迹。看来,她也说不清郑成功是否到过南麂,这是一个历史悬案了。

次日上午,我去看了浙江全境解放纪念碑。原来,从国民*守军那儿接管南麂岛已经是年初的事情了。毗邻纪念碑,是南麂美龄居。三间相连平房,石块垒墙,面积不大。这幢房子,据说是宋美龄在南麂岛的寓所。建成的时间离国军撤离只有一年。美龄居的管理人员说,寓所虽建好,但宋美龄应该是没有入住。从寓所内的图文陈列中,我也没有找到宋美龄上岛的证据。或许,在寓所建成后,她看到大势已去,再也没有上岛的必要。那时,大陈岛已失守,国民*也早已退守台湾,呈落花流水之势,南麂岛的撤守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宋美龄是何等聪明之人,她显然已知国共天下之争已见分晓,此时再上南麂,已无任何象征和实际意义。

杨克银生于南麂,长于南麂,是南麂岛第一代电力人,一晃,他在岛上已经工作快30年了。让我稍稍有些吃惊的是,他的儿子大学毕业也应聘到南麂供电所上班。老杨打算在南麂干到退休了,但是让儿子在岛上接自己的班,很多人不理解,年轻人普遍不太愿意留在岛上,在南麂,成建制的单位除了镇*府和部队,大概就是供电所了,年轻人最多的,除了部队,就是供电所。老杨给儿子取名叫守卫,多少与南麂有点联系。我在岛上没有见着杨守卫,他去大陆办事了。后来,老杨让我给小杨在《源动力》扉页上签了几个字:扎根海岛,奉献光明。

林启待上南麂岛已经有4年了。从现在的情况看,他尚不知何时能回大陆。从表面上看,他已习惯南麂的工作和生活,如果能找个称心的姑娘,日子就完美了。岛上的日子总是孤单,尤其是一个单身男孩。一般来说,供电所的员工两周可以回一趟大陆,要是遇上风浪,就说不准了。有一年,台风持续时间长,储存的粮菜差不多都要吃完了,迫不得已,所里派杨克银和同事去向驻军求援,要来一些军用干粮,像压缩饼干什么的,才度过了难关。

这次去南麂,我带了些新出版的《源动力》作为礼物送给守岛员工。座谈会上,大家都不善言辞,对于自己的守岛之苦,似乎也不愿说太多怨言。我觉得大家有意对我保留什么,我又不便多说。于是,就给大家签名赠书。与启待一个班的一个女孩,也来了,很苗条的样子,在签名时,我问她叫什么,她说她叫梁静,安静的静。

在供电所走廊两侧,挂着不少员工自己拍摄的照片,其中拍的特别好的几张是一个叫刘光涨的作者。一问,才知道刘光涨是前任所长,他也是主张在南麂岛建微电网的人。微电网建设期间,刘光涨在岛上忙碌,当时他老婆已经怀有七个月的身孕。他在岛上没日没夜地干着,妻子临产他没有回去,孩子出生他没回去,孩子满月他还是没有回去。等他终于抽空回到大陆的时候,他的孩子都会笑会爬了。他抱着孩子,先是笑了,然后又哭了。我听完这一段,没有说话,大家一阵沉默。和我一起上岛的丁翔说,刘光涨是平阳十大杰出青年。听丁翔这么一提醒,我才想起,丁翔曾经给我发过一篇写南麂电力人的报告文学《南麂骄傲》。回到房间,我从电脑里找出这篇文章,看到了关于刘光涨的那一页。我忽然感到,在南麂岛上的电力人,正在和这座有中国最美海岛之誉的南麂一起,书写着最美的南麂史。

我到南麂的当晚,在食堂用餐时,*所长把在家的几个都叫来了,其中一个是负责食堂的,姓董,暂且叫她董大厨。所长介绍她家在温州,和所里其他职工一样,回家的时间不多。那天晚餐,大家放开喝酒,董大厨的酒量不错,她喝高度的二锅头,小瓶装的,她说,这个酒正宗。第二天,我们要吃早中餐登船,董大厨让厨师烧的海鲜面条,我一瞧,好大一碗,海鲜料实足,要是在大陆,这一碗面的料,可以做成两碗。

回程码头上,我们遇见岛上的海军雷达站站长,站长看上去很年轻,他说要回老家探亲,老家在四川乐山。雷达站长对我说,欢迎下次再来南麂,一定去营区坐坐,喝一杯茶。我愉快地答应了。我想,从乐山到南麂,山高水长,守岛的官兵,和我们的供电员工一样,真心不易。

离开南麂有些日子了。离岛前,我加了林启待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麂守岛人原载浙江日报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