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潘德孚(–),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天下无癌论”的最早提出者。
本文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该书是潘老所有的文章集锦,经授权连载。
接前文:这是个必须依赖常识保命的时代(1)
这是个必须依赖常识保命的时代(2)
潘德孚生命医学(年08月05日)
(4)疑神疑*才是健康的大敌
人生了病,是不是一定要知道原因,或者一定要知道它的病名?
老实说,很多时候并没有这种必要,尤其是病名——我这么说,猜想一定会引起很多人不以为然。而我身为一位医者,的确是从患者自身的健康处境上去想,我对患者的健康始终感到责无旁贷,但也真切的理解,生病的人就是满脑子急切的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急切,很抱歉,真的只会坏事。
生病的人所希望的是恢复健康,但多半时候为知道病名而进行的一切创伤性检查,对老人、婴幼儿、病中的人,尤其是某些急性病人,都不适宜——这一点一定要列为每个人求诊、求医的必备常识。
一位朋友七十八岁,身体一直很壮实,就像个年轻人。去年年底声音嘶哑,吃了十多副中药痊愈了;后来患了感冒,再度嘶哑,家里孩子要他去检查。到医院做了两次气管镜,没查出什么病,但声音没好不说,精神顿时萎靡不振。
西医诊断中有很多的创伤性检查项目,例如胃、气管、肠、心血管……等许多类别的内窥镜。这些检查对病人和老人的创伤,尤其厉害,如果疾病在进行,再加上不必要的创伤,势必加重病情。年轻人精神萎顿,休息几天便马上恢复,老年人精神萎顿就一定要折阳寿。
声音嘶哑查出来若是肺门肿瘤,无药可治,但又已经制造了创伤。查出来若不是,则白白受到创伤,也已经在暗地里埋伏了疾病的潜在因子。或许人们仍以为不过是做个检查、求个心安,无伤大雅;但这个“以为”、这个“心安”背后要付出如何不可测的代价,却总是在人们“趋吉避凶”的普遍心理下,被严重忽略。
我的嫂子年患胆癌,血液检验谷酰转肽酶(GGT)单位、碱性磷酸酶(ALT)单位、谷丙转氨酶(GPT)以上,超音波发现肿块肝转移。侄子去上海与一医师商量,认为已是晚期,无法可治,但我认为可以与胆癌共存。这几年来,她都是服“肝得健”(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症),有不舒服时,则服中草药,除了不再劳动之外,其余活动都很好。
前年六、七月份多次发热,八月份我侄子认为要去检查一次,要明确到底是不是真的患了胆癌,做胆道内窥。我不赞同侄子的主张,但他总觉得病了多年,不大相信癌症能活这么长时间,寄希望于检查来“否定”。嫂子做了胆道内窥后,切片说是胆癌无误,出院后精神顿时疲惫,卧床不起,二年后亡故。回想起来,我当时若能强烈阻止,也许就不会落入这样的结果。
我的朋友绍昆(温州名医娄绍昆),给我讲了他过去患肺炎的故事,听后感触甚深。他是卫生干部学校中医教师,那时候他子女年幼,家境困难,工作繁忙,功课安排很多,但他也想多上几节课,多拿些课时津贴。有一回不巧感冒发热,反复几次。一天突然呼吸困难,头痛如裂,医院住院检查、挂液输氧,X片见肺部黑影,主治的医生说是肺癌,起码也是肺结核,还说如要确诊,要动用气管镜。
但他认为这两个诊断都有问题:一是自己没肺结核病史,这次发作前后都没有咳嗽和潮热;二是自己身体素质向来都好,不会突然变为肺癌。他拒绝了医生气管镜检查的建议,只用常规的抗生素消炎治疗,再加上中草药,一周后,健康就完全恢复了。X片显示,肺部没一点问题。
假设当时用了气管镜,后果如何就很难预料。因为病中的人正在抗病,而且肺炎不是一般的疾病,气管镜的检查要损耗人的精神,影响抗病能力,搞不好就会送命。只为了知道是不是肺癌,就拿生命冒这个险,实在不值,况且即使知道是肺癌,西医也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所幸绍昆自己懂这个道理,没有“照办”。
对创伤性的检查,不仅是医学知识的问题,也需要一定的哲理知识。因为,西医的诊断与治疗是不配套的,不是说查到就能治好。查出来,治不好,那么查有什么用?这也就是说,碰上带有创伤性的检查之前,自己对其利弊必须进行一次权衡。如果只有弊而无利,那就能免则免吧。
曾有同一病房的两位病人,同时都被诊断为肝癌。医生判断他们都只有几个月的寿期了,他们要求医生开药,但医生说现在还没有可治肝癌的药物,最好做肝穿刺确诊。病人问:“有什么意义?”医生说:“明确诊断是否正确。”病人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出院找中草药治疗。另一病人接受这个建议做了肝穿刺。
医院找出路的,已成功再活了三十年。选择留下来“进一步”检查的,三个月后便因为肝穿刺后导致癌扩散,不幸亡故——前者的决定有利而无弊,后者的决定有弊而无利。
老年人、儿童、胎前产后的妇女、急性病患者,尤其不宜做创伤性检查。而如果病人身体正在发热,呼吸困难,说明他体内正在集中兵力抵抗疾病,医生就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他做这样的检查。
在疾病中进行创伤性检查,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这是因为病人在进行抗病斗争,不可再因为检查致使病人再受创伤,这就等于要病人抽调原来正在抗病的兵力去应付创伤,使得机体疲于奔命,疾病将乘势而起、趁机坐大,这不就等于是致病人于死地的作为吗?这样的医生,就叫做庸医。
张仲景也在《伤寒论》里语重心长的说:如果把自己极其贵重的生命,交托给那些庸医,任他胡作乱为,结果一命归天,懊悔就晚了——如此庸医,古今中外皆有。如此糊涂的病人和家属,也比比皆是。
(5)做手术前必须慎重评估的事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还正在谈恋爱,发现患乳房小叶增生,医院去看。医生说,这样的肿块容易变癌,还是早些做手术的好。两个年轻人也不与家长商量,就做了乳房部分切除。没多久,男方提出解约。女方如今三十多岁了,仍然没有嫁出去。
二OO四年十二月三日报载,江西一名八岁女孩,因左乳房发育肿胀,去镇卫生院治疗,外科诊为肿瘤,切除了一边乳房。二年后右乳房同样发育肿胀,才知道误诊。现在这孩子已经长大,少言寡语,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一次误诊,就足以让这个少女的一生多少憧憬幻灭。
我的一个邻居,医院诊为肾癌,立即做了手术。事后,将切除的肾脏做检查,又说不是肾癌。还好命还在,但也已成了只有一只肾脏的人了。
我过去一个姓王的同事,妻子四十岁因为月经病去拍片,医生说是子宫癌,要马上做手术。他咨询过很多医生,都说是,只有一位说:“好像是,但也不全像,有怀疑。”他立即要求妻子出院,到上海另做检查。结论:不是。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妻子身体依然很健康。
外科手术的结果,就是把身体上的生病部位割去一块。身体既是生命的物质部分,它的完整就表示生命的完整无缺,少了一部分,就表明生命有了缺陷。做手术是为了保护生命的安全,弃车保帅,这是目的。但身体的完整,对生命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因此,在手术前千万得慎重权衡,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健康的人就会因为这一个不慎重,变成了有残疾的病人,而残疾也是一辈子的事。
一位睪丸肿胀得如拳头大的年轻病人,医院的外科医师总是要他做睪丸切除手术。他犹豫不决,咨询我的朋友娄绍昆医师。娄先生先观察了他的两腹股沟,看到几条静脉胀硬,就试着用三棱针放血,这一下就缓解了他的胀痛。经几次放血治疗后,患者的睪丸肿胀完全消失。如果当时他真的做了手术,您能设想他今天的状况吗?
手术技术越来越高明,药物越来越琳琅满目,发明成果多不胜数,结果是死亡率因医与药的剧增而拉高了。这种与我们主观愿望相反的事,是谁也意想不到的。
现代医疗对老年人的损害,远远高于年轻人。据一九九三年美国公共卫生研究小组透露:美国平均每年死于医疗事故的患者为八万人。这与美国共和*报的报导前后相距仅四年,死亡人数就上升了10%。更有数字显示,这些死亡的人当中,六十岁以上的占51%——而在全国人口当中,六十岁以上的人口,也只占了17%。
这说明医疗与药物,对老年人更具杀伤力。这是因为老年人活动能力减弱,药物的伤害性增加。老年人做了手术,由于再生能力减弱,他的寿命抵消不了因手术而产生的损耗,死亡自然就避免不了。
西方对医生罢工的统计中,有一个数字很有意思,报告指出在这期间的手术减少了60%,而死亡率相应地降低了50%。原来,医生罢工对大家却是有好处的……。
藉此,我还是语重心长、不厌其烦的给大家告诫:手术开刀绝不能轻易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选项,人到了一定年龄,非到万不得已,最好避免做手术。
(6)针刺麻醉的启示
一位朋友患脑肿瘤,医院。那正是针刺、针灸麻醉大行其道的时候,医院决定给她用针刺麻醉取出脑肿瘤。当时,有很多外国人也来观看。
针刺麻醉的好处很多,患者是清醒的,做手术的医生可以直接与患者对话,护士还可以给她喂水果,手术后复原很快,伤疤的疼痛时间短,而且也轻。
现在针刺麻醉又不大行了,据说是没百分之百的把握。有人做手术到中途痛了起来,有的是根本没效果。反观在国外,研究针刺麻醉的人反而比我们这个发源地多得多了。
针刺麻醉虽然不能全部成功,但这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过去所有的成功案例,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特点上,那就是决定要实行之前,医生一定要对患者做大量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工作,使他得到完整的理解,得以十分相信针刺麻醉的止痛作用,而且必须真诚地相信,以最平静的心态,接受针刺麻醉手术。这也就是说,成功的前提是精神和心理条件,但问题就在于得以充分具备这样思想条件的人实在不多。
病人要是有心理准备,治病的效果就会好得多。病人对医师的信任,更有助于提高疗效。这是因为意识在治疗中,常常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病人怀有恐惧的心理,即使用药正确,效果也要打折扣,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
据国外学者的研究,针刺能麻醉的原因,是因为脑神经接受了针刺的信息,释放了一种叫做脑啡肽(enkephalin)的神经传递物质,修饰并阻止了痛感神经的传递,因而能够止痛。
正常情况下,脑啡肽并不存在,等到我们需要的时候,大脑才会把它制造出来——生命里还有许多神秘、神奇的功能,只是还未被我们所认识而已。
一九四七年,刘(刘伯承)邓(邓小平)大军正从大别山区转移到平原,可是,许多战士突然患起细菌性痢疾来。那时,国民*对西药控制得很严,军队根本没有办法买到消炎药物,邓小平于是下令用针灸治疗。没多久,这些疾病全都治好了。
针灸能够杀死痢疾细菌,这是有什么原因呢?
人体生命存在着巨大的、自我防卫的潜能,它不怕任何微生物的侵犯——经过几百亿年的融合,人的生命里,早就包含着所有微生物的信息,一旦这个大生命受到威胁,就能够在一定的信息指令下,有效的解除这些微生物的“武装”,使得自己恢复健康,而得以存活。
藉着刺激穴道,瞬间启动或放大“信息”,透过经络的传输,发送到机体某些特定的部位、开启特定的平衡或抗衡功能——针灸在这其中,正是扮演着这种启动开关的角色。
针灸治病不用药,完全靠机体自身的能力,也正说明了机体里面有一个完整的抗病系统,以及生命为维持自我的生存,早就蕴藏着大量的自我防卫与保健信息。
这些信息,仍有待我们去研究和分析,但也说明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内部,都有强大的抗病能力,不应该无端地加以糟蹋。最重要的是不要乱用药物、不要乱施创伤性检查、不要随便动手术——任何药物都有负作用,任何创伤性检查都是对自我防卫能力的摧残,任何手术都是对人体生命的伤害。用得好,固然能治病。用错了,就会致病,甚至致命。
(待续)
作者简介
潘德孚(–),民间知名老中医,执业中医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特聘高级顾问,“天下无癌论”的最早提出者。
年出生于温州,年自学中医,先后师从温州名老中医方鼎如、胡天游、谷振声三位中医名家,专于学,勤于医,敏悟慧思,术业日精,尽得诸师之所长。行医50年,活人无数,悟道有成。年退职开设温州市潘德孚中医诊所。
0年最先觉察到医疗市场化导致腐败后患,挺身发表了《医疗腐败的根源探讨》。同时总结一生临床心悟,著成《潘德孚医话》《治病的常识》等书,质疑西医理论,反击中医伪科学论。由于临床疗效卓著,《温州日报》为之特辟的专栏上发表了《中医小故事》50余篇,深受群众欢迎。近年出版《解悟中医—-相信你的自愈力》(浙江科技出版社版),汇集了许多临证小故事,阐明医生临床的任务不是卖药,而是要“帮助病人策划一场战胜疾病的战争”,因为,只有病人自己,才能战胜疾病。
潘老学养精深,历练丰厚,深通医理,率先提出“是生命生病,不是身体生病”的精辟见解,明确指出“病灶是疾病的结果而不是疾病的原因;治病应该治原因而不是治结果。现代医学专门在人体某部位查找病灶并加以切除的疗法乃是方向性的错误”。
主编简介
高浩宇,中医师,字履冰,医院院长,第四届生命健康医学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针灸教育分会理事,北京中医生态文化研究会会员。主编著作4部,发表论文7篇。
自幼学医,医术传承于浙江温州名医潘德孚老先生,八年来,先后于北大医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进修中医与针灸,现从事癌症、白血病的治疗研究。
来源:摘自《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本领的医生》,主编:高浩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就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吧!
一天一篇,分享养心、养身、养神的秘笈。
中医锦囊,必有一“笈”适合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