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专版报道
12月5日,《浙江日报》第八版专版刊登了题为《传承“枫桥经验”杭州祥符街道打造基层治理新模式——三端全过程管理三化全方位发力》的文章。
传承“枫桥经验”,祥符街道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上不断探索,前行!
祥符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成为全国平安和谐建设的典型。
如今,“枫桥经验”得到不断传承和发展。在京杭大运河的南端,从一片老工业区转型而来的杭州市拱墅区祥符街道,更赋予了“枫桥经验”鲜明的时代特色:管理是手段,服务百姓才是最终目的;精细化的措施,只为守护一方平安。
今年以来,祥符街道以“顶端”机构建设、“前端”制度保障、“终端”作用发挥为切入点,以“内”有专业化网格队伍、“外”有立体化防控体系、“后”有智慧化服务建设的“三化融合”为着力点,推动基层治理“触角”不断前移,全力打造“五分钟处置圈”,全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截至11月,街道各网格共处理事件件,成功调处矛盾纠纷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件,助力平安浙江建设。
顶端“一核多堡”新格局引领在前还应毫末长,始见拂丹霄。要领着百姓往红火的日子奔,首先要筑牢基层磐石,发挥红色力量。今年以来,祥符着力推动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体作用,全面激活基层*组织“神经末梢”,畅通“毛细血管”。
祥符街道方家埭社区召开三方会议
走进祥符街道三宝郡庭的小区,会发现每个单元楼下,都贴着一张网格公示牌,服务该区片的网格长、专职网格员以及指导员的信息全在上面,有事直接打手机。
今年伊始,祥符街道就成立网格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街道主要负责人任总网格长,领导小组下设街道网格管理中心和社区网格管理服务站,街道网格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全街道网格治理工作建设及运转,社区网格管理服务站负责日常信息采集、隐患的整治等工作。
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祥符街道还实现了网格支部的全覆盖。在“每个网格有支部、网格支部入网格”的基础上,实现全覆盖,形成“一核多堡”的基层*组织新格局。
这意味着*员力量在网格里被激发,碰到问题要率先迎难而上,遇到矛盾要主动体谅退让。
如今,祥符街道形成一张庞大的红色网格,“网住社区大小事,解决问题不出格”。
如何让红色力量更凝聚,全面激活基层*组织“神经末梢”?祥符街道在“三方协同”上发力,首创“三方指导员”模式,以主动嵌入的方式指导物业、业委会的各项工作,从而贯穿物业运行、业委会筹备及运行等各个环节。
祥符街道方家埭社区,则以两委班子成员、骨干*员担任“三方指导员”,在业委会成立前、成立后以及无业委会状态下,由“三方指导员”牵头组织三方会议,民主协商解决小区的重大事项。
有了“三方指导员”,如何保证“三方指导员”在指导工作中的正确性、公正性?祥符街道也找到了答案。
去年10月,方家埭社区进一步拓宽共同参与渠道,链接相关职能部门、社会组织、专家顾问团队等社会资源,成立了社区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职能部门“五位一体”共建共享社区基层治理机构——方家埭社区三方助业发展基地。
此外,还邀请设施设备、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物业法等方面的专家进驻基地,对“三方指导员”队伍进行定期培训。
一个以“*建引领、三方协同、五位一体”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模式已初具雏形,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难题。
前端制度建设强化网格效用祥符街道综合管理五大片区划分图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祥符街道通过制度建设,突出抓好网格队伍作用的发挥,明确职责分工,理顺问题发现、处置流程,实现规范化管理,真正把网格的作用发挥出来。
走进祥符街道的社区办事大厅,会发现墙上醒目处,挂着一排规章制度,社工、网格员们该如何做,做得好不好,对照规章制度一比较,就明明白白。
健全*策制度保障,祥符街道先后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网格化工作实施方案》《网格队伍管理标准化工作规范》《全科网格建设规范提升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些制度还上墙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有了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网格工作流程明确,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但单纯的制度约束,无法完全激发网格员的积极性,祥符街道以完善“以奖代补”机制,作为辅助。
结合上级部门相关文件精神,祥符街道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街道“四个平台”基层治理队伍信息采集、处置“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将全科网格化管理信息采集、处置工作经费列入财*预算,通过信息采集上报、事件处置的工作绩效考核情况,合理解决网格员工作补贴,有效提高网格员队伍的工作积极性,真正把矛盾化解在一线。
今年以来,祥符街道举办“比学赶超”系列活动,从社会参与、运行机制、队伍整合、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升工作绩效。将网格员纳入月度“平安之星”评选,建立信息奖励机制和评优评先机制,进一步提升网格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工作主观能动性。
终端全力打造5分钟处置圈上层设计完善,下端细枝末节都需抓手。祥符街道破难创新,以“内”有专业化网格队伍、“外”有立体化防控体系、“后”有智慧化服务建设的“三化融合”为着力点,推动基层治理“触角”不断前移,全力打造“五分钟处置圈”。
网格员上门教老年人使用“便民服务平台”系统
一支“专业化”网格队伍
错时上班早晚在线
祥符街道按“1+1+10+1”的架构,在每个网格配备“一长三员”网格服务队伍,即1个网格内配备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10名兼职网格员,以及1名网格指导员。
网格员就是居民的“一双腿”,居民办事不会操作、不方便奔波,都可以请网格员协助。
网格长,基本由社区社工担任。方家埭社区副主任、万家花城一期网格长赵婷婷是个“80后”。她每天早上8点半到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自己所负责的片区走一遍。“我们作为网格长,不能等着居民来找我们,要主动出击,看看老百姓有什么需求。”问题收集上来后,需要办证等处理的,可以随时上传到街道的综合信息指挥室,由专职社工帮助进行办理。
事情并不多,一个礼拜会碰上三四件事需要她代办,服务对象以老人为主。“但真的是解决燃眉之急,事情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蛮有成就感的。”赵婷婷笑着说。
专职网格员,则通过协辅人员转岗、服务外包、公开社会招聘等模式聘请。专职网格员与网格长错时上班,下午2点到岗,一直持续至晚上9点。
这意味着即使是晚上,也有网格员“在线”,随时随地帮片区居民解决问题。
“老百姓的事情,我们来兜底。”46岁的陈云松是三宝郡庭小区的专职网格员,自去年年底正式上岗后,啥事都忙活过,干得最多的是帮居民办证,也有噪音投诉上门当老娘舅的;独居老人晚上不小心摔跤出意外,要第一时间响应;就连小区楼下的商铺,陈云松和同事们也会定时一一检查。
“检查煤气瓶有没有使用金属管道,住宿场所和加工、生产、仓储、经营等场所有没有严格的防火分隔。关系到老百姓的安全,当然要事无巨细。”陈云松笑着说。
目前,祥符街道共有个网格,像赵婷婷、陈云松这样的网格长有名、专职网格员名,还有兼职网格员名。他们成为小区的“万事通”,成为社区百姓的贴心人。
一套“立体化”防控体系
综管大队24小时全方位覆盖
网格队伍让基层治理的触角更深入更敏锐,而联动处置的创新机制,则让管理服务的运行更顺畅。
一个午后,北星社区锦文雅苑网格长缪晓刚在巡街采集沿街商铺信息时,发现了水果店把摊子铺到人行道上。“街面摊位出店经营肯定会影响行人走路。”
这条信息上网后,很快就由指挥中心调度,发至负责该片区的综管大队三中队,队长刘成海前往水果店进行劝导。
“我们把原先城管、公安等部门的协辅力量整合起来,成立了多人的综管大队,由街道直接负责,碰到问题5分钟内响应。”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说。
整合,意味着管理内容的打通,原本各管各的,现在所有问题大家一起来管,人手瞬间充足起来,可以24小时轮班,最大程度地保障片区安全。
“我原来是做巡防工作的,就是要巡逻抓小偷之类的。”45岁的刘成海皮肤黝黑,一看就知道常年在外风吹日晒,“现在不仅做巡防工作,还有出店经营、流动摊贩、共享单车这些事都管。”
从8月初到现在,刘成海还在业务学习中,一本《日常事件处置流程手册》随身带,有空时就拿出来翻翻。
成立综管大队,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针对辖区内的各种问题,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萌芽状态及时处理,相互推诿扯皮的事情少了,处理事情的效率提高了。
“一支队伍管全部”“一支队伍管到底”,引领社会变革的大创新,在祥符街道得到了新的诠释,有了更接地气的实践。
综管大队成为辖区百姓的“定心丸”,结合“5+1”模式,即五大片区综合中队+机动中队模式,对片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并对网格专兼职力量巡查发现的治安、城管、消防等各类问题进行初期处置。
智慧手段也逐步加入。在综合大队出任务时,手上配备了一只类似对讲机的仪器,这并不是简单的对讲机,而是具备实时直播功能的单兵系统。
街道与海康威视合作,率先在5个综管中队配备了共12台单兵系统,这也是单兵系统在综合管理工作中的率先应用。
在执法过程中,单兵系统会实时记录现场的画面和声音,在另一边的综合信息指挥室里,这些画面和声音将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
结合实时视频传输,街道指挥中心调配专业力量进行统一调度、支援,推动路面巡防+网格管理的大社区管理模式高效运行,筑起立体化防控体系,打造5分钟处置圈。
一系列“智慧化”服务建设
成就指尖上的办事窗口
手机上填写资料、上传证件……在社工的辅助下,三宝郡庭小区居民周女士仅花了几分钟,在家就办好了二胎生育登记服务卡。
这样便捷的服务,得益于祥符街道今年升级打造的“指尖上的办事窗口”。
祥符街道有一间综合信息指挥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祥符“最强大脑”——大到综合执法、小到办证申请,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汇总到这里,再同步到基层治理四平台上。大屏幕上显示的每一项数据、每一张电子申请单都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街道今年8月开发上线的网上办事平台,就是基层治理系统最为独特的地方。辖区居民只需通过扫描“祥符网上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