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浙江日报专版点赞象山家乡有多棒,看
TUhjnbcbe - 2021/4/19 20:28:00
北京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72.html

11月15日,《浙江日报》12版专版刊登了题为《象山:改革创新双驱动谱写半岛新篇章》一文。

象山

改革创新双驱动

谱写半岛新篇章

象山位于东海之滨,居长三角地区南缘,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海洋融入了象山人的基因,也造就了象山敢闯敢拼的时代精神。

▲朱志涛摄

改革开放的40年,象山聚焦改革驱动战略,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地见效。40年,象山国民生产总值从年的1.2亿元,增至去年的.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年的元提高到去年的元。

▲钱筱安摄

近年来,象山“村民说事”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公共服务质量第三方评估”入围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入选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一批改革事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村民说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目前,象山承担市级以上改革示范试点共16个,其中年度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个。

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号角再吹响,象山半岛正在奋力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石春光摄

创业维艰

构建产业基础

历史证明,交通革命和区位条件的重大改变必将引发工商业革命。年12月29日,许多象山人至今难以忘怀。这一天,象山港大桥建成通车,象山港天堑将变成通途,县城所在地丹城到宁波的距离由公里缩短到47公里,车程由2小时变为35分钟。自此,象山融入了宁波半小时经济圈、杭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

▲张为民摄

象山三面环海,但海洋从来没有挡住象山人对外要发展的愿望。改革开放以来,象山人向外跑市场,“一把泥刀闯世界”,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中,硬是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产业基础。

档案资料显示,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2亿元,工业总产值0.85亿元,财*一般预算收入万元。经历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年象山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亿元,财*总收入67.2亿元。

▲郑曙海摄

一直以来,象山向改革要动力,向世界要市场,一批乡镇企业茁壮成长。上世纪80年代,在针织业的引领下,食品加工、机械、建材、汽配、模具等行业渐露苗头,象山逐步形成以纺织化纤、机械金属制品、食品加工及建筑材料为主的支柱产业。

▲林燕摄

21世纪以来,象山工业在一轮临港重工业的建设热潮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以船舶修造为代表的临港重工业强势崛起,扭转了轻工业为主的局面,工业重型化趋势日趋明显。软件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加速融合,又为象山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潘孔展摄

如今,象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深化推进工业强县第一战略,是实现象山崛起振兴的新抉择。目前,象山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1/3;工业经济对全县财*收入的直接贡献率超过45%,间接贡献率达到70%以上。

▲沈颖俊摄

工业之外,象山最引以为傲的产业莫过于建筑业。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象山的建筑业。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体制机制的放活,象山第一批施工队走出象山来到上海。在近40年的磨炼中,象山建筑队伍逐步从当初砌围墙、挖水沟的“编外部队”,成长为一支房建、市*、安装、装饰多业并进,年施工产值突破千亿元的建筑业主力军。年,象山被省*府命名为“建筑之乡”;年,跨入浙江省建筑强县行列。

▲钱筱安摄

改革正在持续深入,释放出产业提升新动能。当下的象山,正在推进“四换三名”,进一步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逐步推进*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去年,象山完成规上工业产值亿元、增长12.2%,增速创近三年新高;成立世界象商总会、县企业家俱乐部,盘活利用闲置土地亩,兑现降本减负等资金9.38亿元。

文旅并进

构建全域富民平台

三面环海、两港相拥,丰富的海洋资源造就了象山百里*金海岸和千年渔乡风情。近年来,有着“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美誉的象山外修颜值,走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美丽之路,实现了乡村“美丽度”、农民幸福感的双提升。

▲张银艳摄

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象山影视城正在逐步形成场景制作、服装道具加工、吃住服务等影视与旅游的产业链。

年底,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成立,开启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坚持做市场、做人气、做平台,改变*府大投入、低效率、高负债的园区经营模式,探索出了一条人气足、效率高、发展快、潜力大的发展路子。

几年来,象山影视城文化体制改革持续释放红利。数据显示,象山影视城摄影棚从零增至35万平方米,拍摄剧组从年均不到5个增至个,稳居国内影视基地第二位。景区经营性收入从年均万元增至万元,位列全国影视基地前三强。

▲白国璋摄

影视城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用灵活的机制体制激活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性。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汲取互联网思维,创新性地提出了“平台思路”,通过市场搭台,与各种社会资本“联姻”,把平台衍生的赚钱机会让给社会资本,吸引它们到平台上投建项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越来越多的剧组选择象山影视城作为拍摄基地,对产业配套产生了巨大的刚性需求,完善的产业配套也成为影视城吸引剧组的优势,这便是市场的推动力。截至目前,已有家企业和明星工作室落户象山影视城,年落户企业营业收入实现13亿元,税收实现万元。

▲张陆沁摄

文旅产业焕发蓬勃生机,象山正在持续向改革要效率:在全省率先出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实现全县规划“一体化”、旅游规划“一张图”;率先启动旅游项目联审,加快旅游项目推进步伐;率先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安可民宿取得全省首本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证。年2月,该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年,象山全县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和28%。

基层治理创新

建设基层“善治”平台

民生所盼便是改革所向。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象山牢牢把握“群众是否满意”这个检验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治理创新稳步推进,让每个人物质丰富的同时,更有“获得感”。

发源于象山带着泥土芬芳的“村民说事”制度,为建设善治和美乡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村民说事”的定位,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停留在“说”的环节。年以来,象山在“说事”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出“村务会商”“民事村办”“村事民评”等环节,贯穿基层民主、管理、服务、监督的全过程。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员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以“说”的公开、“商”的规范、“办”的主动、“评”的倒逼,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真正落实到基层,兑现给百姓。

在象山,“村民说事”还成了基层监督的一道“闸门”。大到村里的工程项目,小到办公用品的支出,村里每一笔资金使用情况,由村四套班子进行联合审签;遇上重大决策类事项,经村四套班子讨论后,再按“五议两公开”程序会商决定。

▲村民说事

现在,借助“村民说事”的平台,百姓“面对面”、民意“零距离”,使村民敞开心扉、打开心门,也让干部竖起耳朵听取村民的好声音、征求村民的金点子,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最大范围集聚智慧,干群一起求出了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结合“村民说事”制度,象山公安延伸出的“警民说事”工作,以此推进“千警下基层、万警大巡访”专项行动。自今年3月以来,两者相互促进,既说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又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以“重落实”来回应民声,温暖民心。来自基层鲜活的经验逐步通过建章立制,转化为“接地气”“惠民生”的长效机制。

凡属过去,皆为序章,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深厚积淀,为象山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进入新时代,象山战略机遇叠加,全面迎来“亚运时代”“高速时代”。

▲金巧摄

当下的象山,正在全面落实“迎接亚运、城市双修”五年行动计划各项措施,通过大建设、大整治、大提升,到年,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持续优化,城市经济不断壮大,城市形象显著改善,“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景观特色更加凸显,促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跻身全国强县名列。

见证者

周辞美:敢为人先办华翔

象山工业磨砺和打拼的风雨历程,如果要找一个行业作为剖析的标本,那么汽配行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要选择一家企业,则不妨选择华翔集团;而如果找一名企业家,华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辞美就是最好的代表。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年,周辞美和20多位村民创办了一个简陋的塑料加工厂,两年后因破坏“农业学大寨”被取缔。年,周辞美原来被取缔的小厂划归邮电局恢复生产,并邀请他回厂经营,他婉言谢绝了。年,邮电器材小厂濒临倒闭,这时周辞美却回来承包了该厂——“我就喜欢挑战,好的时候不一定回去,坏的时候倒愿意迎难而上”。

周辞美历经艰难曲折,跑来了生产订单,打开了市场销路,产品涵盖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塑料件。到后来*策调整时,邮电局要清理掉这个小工厂,于是,周辞美咬咬牙接下了工厂——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工厂。到了年,工厂产值奇迹般增长到一千万元,主要生产外文打字机和音频视频插件。

但周辞美没有满足,反而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年,他得知一个汽车空调项目在上海开发,察觉到这是一个有前景的产品,数十次锲而不舍地寻访联系,终于打动了对方,获得了生产机会。他冒险投入大半家当开发汽车空调壳体塑料模具。“不冒风险,不去啃硬骨头,事业就难以做大”,周辞美说,“我们这是逼上梁山,人家不敢动的我们去动,人家不会做的我们去做,这样才有机会”。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国内首家汽车空调壳体在华翔试制成功。周辞美完成了创业史上最惊险一跳,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汽配行业的大门。从此,华翔搭上了汽车国产化进程的首班车,新的发展天地洞开,一步步从象山西周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林永法:船老大的海洋情怀

在象山人林永法的家里,一本本证书见证着这个渔民家庭的几十年变迁。林永法是象山有名的船老大,有着42年的“渔龄”,其中“老大”生涯30年。

改革开放前夕的年,年仅26岁的他被破格任命为船老大。到了年,渔业大队参照当时的农业分田承包责任制,也搞起了“小包干”,广大渔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当时自己辛苦一点,就可以多挣一点。”林永法说。年,他光荣地出席了宁波市农村优秀专业户代表会议。

年,国家出台*策鼓励广大渔民“造大船,闯大海”。当年,林永法即响应号召,与另外13名渔民合伙,投资近万元造了一对马力匹的船,成为当地第一批远赴外海开辟新渔场的渔民。那些年,林永法担任船老大的渔船产量在象山一直名列前茅,年,他被评为“宁波市十佳优胜老大”,年更是荣获“浙江省渔业名老大”称号。

然而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林永法高兴多久。他说发现海里的鱼越来越少。“以前我们总以为大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近些年渔业资源的衰退已经警告我们,大海同样需要保护。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林永法感悟说。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8月,林永法联合其他20名船老大发出了保护海洋的倡议,并自发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保护海洋为宗旨的“中国渔民蓝色海洋保护者志愿行动小组”。

▲石春光摄

高举“护海”大旗,象山渔民发出的“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倡议,得到了国内外多方赞赏,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渔民知道了中国有这样一个组织后,很多人慕名来到象山,欣然加入“蓝保”志愿者行列。

在林永法的推动下,年9月,第五届中国开渔节上,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我国有了第一个专事保护海洋的民间组织。

“当我们的海洋恢复生机,当渔业资源恢复性增长时,我做的一切就是值得的。”林永法说。

一起为家乡点个赞吧!

来源: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应磊

象山改革∣象山县委改革办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日报专版点赞象山家乡有多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