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浙江日报》刊发常山籍作家周华诚作品《一条江的溪花与诗意》一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常山江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小布精选了部分内容,以飨网友。
一条江的溪花与诗意
作者:周华诚
中游富春江静水深流,下游钱塘江波澜壮阔,而常山江和衢江作为上游,显得小家碧玉一些,清浅娴静一些。清浅就清浅吧,娴静就娴静吧,走在三衢大地上,诗人们常沉醉于它朴素宁静的自然风光,也流连于它溪花见禅意、苍苔见履痕的独特氛围。
溯溪而上,行舟在三衢大地上,就这样与内心的风景相遇。
石壁衢江狭,春沙夜雨连。
溪行如策马,陆处或牵船。
云碓滩中雪,人家柚外烟。
故乡寒食近,啼断杜鹃天。
常山道中
明
王思任
山阴王思任,有一个有趣的灵*。
他的《文饭小品》,游记多写浙江风物,其文圆通不拘,空灵剔透,追求适意和情趣,是我案头枕边常常翻阅的。
张岱《有明越人三不朽图赞》,说王思任“拾芥功名,生花彩笔。以文为饭,以弈为律。谑不避虐,钱不避癖。”王思任其人生性戏谑,肆口放言,略无忌惮,以至于晚年改号为“谑庵”。然而顺治三年,清兵南下,绍兴城破,有邀之出者,王思任闭门大书“不降”二字,绝食而死。
这么一位诙谐又决绝的人,写了一首诗,与寒食有关,更与常山有关。
现在常山,寒食已经没有节了,与清明混在一处。清明前后,春水丰涨,浩浩汤汤,泥沙俱下。即便今日,常山江在春夏之时也经常发大水的;加之淫雨霏霏,除了舟行不易,也常让人生发出惆怅的心绪。
清明时节,常山人都要吃清明果。“清明果也就是青团,放冷了也好吃。吃冷食的日子,是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一日,或二日。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我想,王思任经过常山之时,也正是寒食与清明,他在舟中,一定也吃到常山人的青团了吧?
梅子*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若论书写衢州境内风物知名度最高的一首古诗,则非此莫属——曾几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把三衢道中梅*杏肥、花香鸟语的场景描绘得跃然纸上。加之此诗收入小学语文课本,更为家喻户晓;许多衢州的孩子在读到此诗时,大感惊奇,惊奇于自己家乡居然能入古人笔下。及至孩子们长大了,熟识诗书,知道衢州大地也是文采风流之地,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江西赣州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其人学识渊博,勤于*事,他有个学生也极有造诣,即陆游。曾几故去后,陆游为其作《墓志铭》,称“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曾几诗中所写“三衢”,即指常山,常山境内有三衢山,被称为衢州的母亲山。“小溪”一般认为是常山江,即衢江的上游。常山江古称“金川”,南宋以后是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繁华一时,古诗曾以“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来形容当时航运之繁华。
从衢江一路往上,至常山江,诗人常被风光之秀丽、河水之清冽所打动。常山江四时都有不同的美景,春有油菜花烂漫,秋有稻田谷如金,夏则碧水蓝天田畴绿,冬则雪飞江上雾气蒙。
从常山境内上游的石门佳气、十里长风,到县城附近的紫港浮桥,再到下游的招贤古渡,风光各异,颇有佳处。
记得春时六月,我曾路经何家乡十里长风,见一江幽蓝之水,水上萦绕丝绸一般缥缈的山岚雾气,对岸白墙黑瓦的民居,隐在水畔与雾气之中。此江乃常山江,钱塘江的源头,随便掬一捧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甘泉。由是不禁感叹,山水之间,亦如世外也。
不唯曾几到常山流连不已,历史上曾游历常山并在诗中书写常山的诗人,有一百多人,尤以宋代为最多,诸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大咖,都将足迹印在了三衢道中。
招贤古渡,是历史上常山江沿岸最为热闹的一个渡口。唐以前就已设置,也是衢州、杭州与常山、玉山、徽州客商往来必须逗留之地。
归舟曾被此滩留,
说著招贤梦亦愁。
五月雪飞人不信,
一来滩下看涛头。
招贤渡
宋
杨万里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招贤渡》。
杨万里是江西吉水人,从家乡到都城临安,必走常山江这条水路,而每次往来,必在招贤停留片刻,每停留必作诗。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收在其《诚斋集》中有《招贤渡四首》和《过招贤渡》二首,总共六首诗。
杨万里写:“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
很多年以后,农历十月间,徐霞客乘船溯江而上,也过招贤。他在《浙游日记》里,记录了一路的见闻,将招贤二字误作了“焦堰”——我居然从这二字里,听到了乡音,且是招贤对岸五里乡人的口音,真是亲切异常。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周华诚
编辑:章晨洁
责编:周洁梅
监制:张勇
-----
-----本文由常山文旅体资讯整理编辑,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部分作品未署名,欢迎原作者联系后台注明。
■■■■■
来源:常山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