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导读
作者简介:
李秀云(-),女,历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天津市“”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天津市高等学校学科领军人才,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天津社科基金项目4项、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其他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其中2部分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内容摘要:延安《解放日报》于年5月16日创刊,至年3月27日停刊,历时近6年。报纸初创时期,中共中央宣传干部、来自国统区的知识青年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工作者初步聚合,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年2月,伴随整风运动普遍展开,报社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改造报人思想,提升报人新闻素养,组织报人参与生产,推动一支团结战斗的报人队伍形成。其形成标志为:在职业理念认同方面,坚持无产阶级新闻观;在价值认同方面,坚定无产阶级理想信念;在阶级认同方面,践行无产阶级生活方式;在群体认同方面,建立平等融洽的相处模式。作为中国共产*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日报》报人群体推动延安报业走向成熟,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解放日报》;报人群体;无产阶级;认同
02
正文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在短时间内重建宣传体系,增加报刊数量,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延安《解放日报》报人群体日益扩大,职业观念逐渐显现,为*报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因而,对这一群体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共产*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职业表现。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读秀数据库,可以发现学界对“延安时期报人群体”研究主要呈现两种方向:一是简要概括和列举《解放日报》报人队伍。二是从教育经历、籍贯分布、家庭出身等社会人口学视角分析延安报人群体的镜像和特征。
由是观之,关于延安《解放日报》报人群体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尚未对《解放日报》报人群体形成过程进行细致研究,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本文以延安时期为时间坐标,以《解放日报》报人群体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中共文件、报纸资料、传记、文集、回忆录等材料,呈现《解放日报》报人群体基本构成,分析报人群体初步聚合方式及存在问题,探究群体高度聚合的动因,总结群体形成的标志。所涉延安《解放日报》报人群体,既包括对报纸创办、改版工作起重要作用的领导者,也包含从事新闻采写编工作的编辑、记者。
一、《解放日报》报人群体
基本构成
年5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创刊。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不仅让“中共中央的声音,革命大本营的号令,一篇篇战斗的檄文,从清凉山传播到全中国、全世界”,而且推动建设一支团结战斗的新闻队伍。为更加细致了解这支新闻队伍的基本构成,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按照身份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中共中央宣传干部、来自国统区的知识青年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工作者三部分。
(一)中共中央宣传干部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的宣传工作形成一定基础,宣传部门成为各级*组织中重要的工作部门。在宣传和鼓动工作开展进程中,*培养了一批掌握马列主义学说,了解*的宣传方针,富于报刊工作经验的宣传干部。其中一部分人从中央苏区经过艰苦卓绝的长征抵达延安,如博古、陆定一和廖承志,也有人从重庆辗转进入延安,如杨放之。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不断充实新闻宣传的干部队伍,培养他们成为解放日报社的重要领导干部。
解放日报社的领导干部主要来自广东、江苏和浙江,他们的聚合并不是依靠地缘或乡谊,而是服从*组织的安排被调入报社。报社领导中有一部分具有留学海外的经历。社长博古、总编杨松和副总编杨放之都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以列宁*报思想为圭臬。余光生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过华侨反帝大同盟机关报《先锋报》主编,由于具有海外办报经历,成为解放日报社国际版主编。曹若茗留学法国,精通八国语言,参加过巴黎《救国时报》工作,因而被调配到解放日报社国际版工作。领导干部之间保持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带动“整个编辑部,整个清凉山犹如一个活的肌体,配合协调、紧张工作”。每次编委会开会时,都是由博古先讲国际国内形势,然后由陆定一讲报纸的宣传和新闻业务,博古对陆定一的意见,一般都表示赞同或做些补充。
(二)来自国统区的知识青年
解放日报社的编辑和记者,绝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且是知识分子出身。为了实现革命理想,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大批知识青年向往自由,追寻“维系中国继续走向‘现代’的通道”,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年上半年一直到秋天可以说是一个高潮,每天都有百八十人到达延安”。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量知识青年进入延安,为《解放日报》创刊扩充人才资源,成为报社的中坚力量。
知识青年主要来自四川、江苏、浙江、广东、湖南和山东,其余零星分布在河南、湖北、福建等省份。究其原因,四川地理位置上靠近西北,人员流动相对便利;江苏、浙江一带“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教育底蕴”;湖南和广东学子具有投身革命活动的传统;而在沦陷的山东,中国共产*采取措施保护知识青年,动员他们到根据地,以保存教育的命脉。考察他们毕业的学校,可以发现,毕业于上海和四川高校的人较多,这固然与两地高校居多紧密联系。知识青年普遍接受过良好教育,且涉及专业广泛,涵盖新闻、文学、经济、法律等。除学习专业知识外,他们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早期报刊或*的外围组织报刊积累了办报经验,从而为解放日报社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
(三)陕甘宁边区基层工作者
在《解放日报》社,还有一批来自陕甘宁当地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普遍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或担任宣传干事,或在小学任教,或兼任报社通讯员。他们帮助工农群众识字学文化,给工农群众宣讲抗日救亡道理,唤起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边区基层工作者主要来自陕西和甘肃两个省份,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新闻理论,也缺少编辑和采访工作经验,但是十分熟悉陕北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深入群众、扎根基层,使边区的生产经验抵达广大群众内心。报社初创时,边区基层工作者的力量相对较小,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日兼做采访,为报社提供零散的通讯。抗战胜利后,解放日报社调出一批报人去张家口和东北等地开展工作,需要调入一些人员补充不足,叶滨、乔迁、高向明、冯森龄、艾仙芝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报社,他们的新闻工作从清凉山起步,开始接受正规的新闻培训,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报工作者。
二、《解放日报》报人群体
初步聚合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陕甘宁根据地得到了国民*府的承认,延安与外界的人员、物资往来频繁,中共中央、西北局和边区*府的机关报刊得以合法存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出版的报刊有70多种,“其中报纸23种,刊物48种”,报业繁荣发展。进入年,由于日寇和国民*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围困封锁,物质来源均告断绝,合并精简延安报刊成为渡过经济困难时期的主要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决定,“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根据《通知》要求,中共中央宣传干部,来自国统区的知识青年和陕甘宁边区基层工作者接受*组织指派,汇集清凉山,《解放日报》报人群体初步聚合。
(一)聚合方式
《解放日报》报人群体初步聚合的主要方式是接受*组织的统一分配。由于报人身份、工作经历不同,他们得到指派的情形也不一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中共中央宣传干部承担工作职责,服从*的新闻事业发展大局。
延安报刊基本上都是由*的宣传部门创办,宣传部门的领导干部同时具有报人身份。年,博古积极筹备中国共产*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新华日报》。从重庆回延安后,由于工作需要,博古向*中央提出办报的想法,希望在延安创办一份日报“以便毫无保留地将我*主张传播到全国全世界去,揭露独裁者的阴谋勾当,帮助全国人民,使他们的眼睛更加明亮起来,使他们的力量更加团结和壮大起来”。年中共中央决定《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名为《解放日报》时,博古勇挑重担,主动请缨,提议创建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展现出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热情。*组织指派杨松辅助博古筹建《解放日报》,处理报社各项繁杂事务。他们共同的任务是办好*中央机关报,承担宣传工作职责。
2.国统区知识青年从延安各校毕业后,接受分配进入报社。
由于来自国统区的知识青年不能在短时间内割舍从西方思想中接受的理念,仍崇尚个性意识和自由思想,*组织先后安排他们进入中共中央*校、中国人民抗日军*大学、陕北公学、鲁艺等学校进行统一学习。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理论家为学员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中国革命史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课程;另一方面,延安各校“着重经验主义,偏重实用技术”,让学员吸收军队及地方工作经验。经过延安学校培养后,知识青年成为陕甘宁边区建设的主力军,其中一些青年经过*组织分配走向新闻工作岗位,如张映吾、王揖、郁文进入《新中华报》,缪海棱进入新华社,吴冷西进入《解放》周刊,丁济沧进入中央*报委员会出版科。当《解放日报》创刊时,这些具有*报工作经验的知识青年便被调入报社担任编辑和记者。
3.根据实际需要,将表现出较好的宣传素养,为报社撰写文章的陕甘宁边区基层工作者调入报社工作。
在纸张和印刷条件困难时期,边区基层工作者大多通过《解放日报》学习*的*策和新的工作经验,他们“每天急切地等待新报纸的到来并抢先拆新报纸卷”。边区基层工作者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