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军纪事
这是童年的终曲
这是青春的前奏
这是一段无法涂改的多彩乐章
—写给13~15岁时的我们
一情况变化
统帅巨手挥一挥,学校来了工宣队。
年下半年,清河中学更名为“杭州机床厂五七学校”。
“五七”这一概念,起始于两年前。年5月7日,统帅给副统帅写了一封信,对全国即将展开的大革命作了全面指示。其中对学生是这样讲的:“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当年我们这批半大不大的中学生把这段话背得是滚瓜烂熟,我至今写来都无需查资料。如果有错,请同学们纠正,好在现在不是那时了,错一个字,起码要“斗”上个把月嘞!
工宣队长姓宓,统称“宓师傅”:中等个子;两颊稍显“疙瘩肉”,比李玉和小一点;脚微跛;身着一件立领、收摆、扣袖的蓝色工作服,头戴一顶蓝帽儿(夏装不记得了),神色平和。因为学校是营级单位,配了一位军队教导员:吴姓,个子比宓师傅高一些;较胖,有肚;肤色白;牙略不齐;穿的军装颜色偏*;脚上是一双黑色大头皮鞋;通常笑嘻嘻,开会则严肃,但不凶。
我们四连四个排,七年级两个、八年级两个。工宣队首席是王加宝(亦可能是家宝),高个、浓眉、魁梧;对男生凶;一口杭州话,严肃场合杭普话。军宣队是赵指导员,瘦、两颊削进、牙龅;大嗓门,因此声沙哑;雷厉风行;热心肠。
坚决执行“五七指示”,这年11月8日,全校开拔至转塘公社,学农。前一晚强冷空气莅杭,出发时冻煞!那时没见过皮夹克、羽绒衣、中空棉,一件老棉袄焐咚。尽管一路上歌声嘹亮、口令震天,路边还有同学学着《英雄儿女》里的王芳们打着竹板诵谣鼓劲,但“荷枪实弹”其实就是背着棉被、草席负重行军,走了大半天,直到油头汗出。那是必须的。
因重点在后面,这里的生活就不细说了。反正我的小拇指第一天就被镰刀的刺刃拉掉一块肉,痛得不能哭,撒点消炎粉,纱布包包歇了半天。至今伤疤可见。
到19日下午收稻回来,工宣队在“晚汇报”时叫我们读“语录”ⅹⅹ页ⅹⅹ段“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大家不知又要变化啥(此前“变化”了一次,驻地转场)。岂料说是明天回杭州,队伍一片欢呼。很快被制止,告诉说24日整装到校集合,重新开拔。
一开开到了龙驹坞。
龙驹坞近况
昔日进驻地的小道
我们当时住山上
二队伍集合
那天是下午出发的。如今导航地图上看看,只不过20来里路,当年可是走得“阿王搡命”,直到太阳落山。
按说此地是南宋皇帝踏马逃避金兵之地,多少还沾了点龙气,可是因为三年前造了个殡仪馆(坊间直叫“火葬场”),渐渐受到人们另眼相看,几十年下来,成了铁定的代名词。话说回来,这是个人人不要去,但人人必须去之地欸!
吃晚饭时天已擦黑。全连在溪边集合,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连长。
杭州机床厂五七学校教育改革营四连二排
连长姓何,矮个子,浓眉、厚唇(下唇更厚些),有浅酒窝;说话时鼻子好发“吭吭”声;绿军装簇新,甚至有点发亮;军帽戴得有新意,前部略耸,起增高作用;黑皮鞋钉掌,步步生威。
他是二十军驻营门口部队派来负责军训我们的。一支小分队七八个人,除了他和四排长是“四个兜”,其他都是“两个兜”。当时统帅要求“全国学习解放军”,加上二十军军管全省,正大火(九·一三事件后吃了瘪,熊军长南*委都不灵了,至年调防河南,一去就碰到板桥水库溃坝,此是后话)。他们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沙家浜里那“18棵青松”(真实情况是36名伤病员,不知写剧本的汪曾祺先生何故砍去一半)。连长经常兴致很高地教我们唱“连歌”,无谱无词,他唱一句我们跟一句,一遍又一遍,居然就能唱个八九不离十。直到前两年我们排开同学会时,钱排长说要重唱连歌。我刚好不久前去过常熟的沙家浜景区,用手机拍下了大墙上的这首歌谱,回来又查网,总算弄清了我们当年唱的是啥,也了解了部队的历史。
四排长年龄大些,个子比连长高了一两厘米,面色重,双眼稍突,据说军训结束就要退伍了。他带来了一把真正的军号,缠着红绸的那种,使男生们的乌珠弹到了极限。开饭前照例有“请示”程序,四排长吹响了集合号。号声嘹亮、激越,动人心脾!可再看四排长,他的脸涨红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电影上看多了假号手,现场一见,有点慌兮兮了。现在想来,革命战士斗志高,讲实在不讲技巧:杭州爱乐里有位女长号手,捧着偌大一支喇叭吹上一通,仍然气定神闲……收回话头。我们经常缠着他要听冲锋号,他多是笑笑,偶尔来一枪,那直插云霄的号声让我们血脉贲张,在山谷里久久飘荡……掉过头来,四排长红遍全国喽!
下面是班长。我们排五班、六班是男生班,现在有了正宗的班长。我在五班,班长姓王,近年有女生考证出是上虞人,方脸宽肩、浓眉大眼,站松坐钟、虎虎生风。六班长恰恰相反,文气白净,常带微笑,尤其碰到女生,眉毛立马弯弯绕。我们班人人自豪得厉害,仿佛霎时变成了强将手下一群不弱的兵!王班长可能不知道,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记到今朝!不说也罢。
五班、六班
五班长(右)、六班长(左),中间是位工宣队员。
这些班长其实只比我们年长五六岁,用今天的歌词: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的儿郎。说句当时我们还不大懂的话语,一个星期要晒两三次棉被:胸怀全球,世界地图;踏遍青山,战士足迹。罪过人咯!
听过号声、举过红本本,背诵过语录、唱过歌,排队吃饭去了。饭是三四排几名男生烧的。因这两个排由原八年级编成,得到校方更多的信任。菜是现在大力提倡的绿色蔬菜,但当时实在不知道营养有嘎好,早晓得的话一定坚持吃到今朝,省得肉骨壮壮减也减不落去。这绿色要伴我们几个月,直到天冷改成红色蔬菜——红萝卜,又是几个月。盼星星盼月亮,盼块红烧肉喂!不急,后面有。
三身心锻炼
军训生活严肃紧张、丰富多彩,喜怒哀乐,应有尽有。
当双手紧握一杆木头枪时,我们有点像兵了。这可不是小时候的玩具木头枪,而是从军营拉来的专业刺杀训练枪,重量与真枪相仿,长度是步枪打开刺刀后的长度,顶尖有一个橡皮头,怕操弄起来伤人。大小五个动作学了半年,唬得外面来参观的人一愣一愣的。哪五个?“预备用——枪”“突刺——刺”“防左刺——刺”“防右刺——刺”“向后转刺——刺”。但一开始是很难的。譬如突刺,绝大多数同学会有个“引枪”的错误动作。这属于专业术语,就不在此展开了。练来练去练不到位,关键是要全班一致,这就更难了。直弄得腰酸腿疼,劲道用光,班长喉咙喊哑,总算过关。尤其是程副排长和曹同学几人,动作呱呱叫。等我们听到参观人群的掌声时,先前的一切早忘了。
出枪。这是当年在学校操场上拍的,门外是惠民路。
紧急集合,是最怕的事。深更半夜突响号声,跌煞绊倒爬起来,跌煞绊倒穿衣裳,跌煞绊倒打背包,跌煞绊倒跑出来。为啥一连串的跌煞绊倒?因为不准点灯!道理是有的:灯光一亮,敌人会发现。那时我们都相信,帝修反随时会来。于是,有找不到鞋子的,有穿反裤子的,有扣错衣扣的,有背包带打错一歇歇功夫就散掉的。两三次后,情况就好转了。到底我们不木的。
占领北高峰
站岗,顶嚇煞人!按命令,我们住的山上设两个岗位:山顶和半山各一;两人一班,一班一小时。山里的夜晚墨墨墨墨黑,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伸手不见五指;偶尔还有不知名的小动物和看不见的鸟儿发出几声怪叫;加上天又冷,寒风刮得松竹呼呼响,真是内紧外紧一肚皮的紧张。好在山上坟多,我们也顾不得慌了,常躲到背后去避风。最盼望值日班长来查哨,山下手电光一亮,我们的小心脏就暂时舒缓那么一阵子。“口令!”“××。回令!”“××”。时过境迁,老方一帖。碰到女生站岗,有的班长还会帮她们“练胆子”,吓得她们“叽哇”乱叫,胆子就练好了。
不爱红妆
外出极难,要请假,常被否。但决心不变,继续请,总有批准的时候。所谓外出,其实就是午饭后请假一小时,到一站车程外的老东岳去荡一圈。有目标的:小店里的糖精馒头。现在的孩子哪还有吃糖精的?那时是我们的梦中物。比正宗刀切馒头略小,3分钱两只,微甜。上一档次的是麻花儿,一般舍不得买。至于1角钱一只的麻饼,去了几趟,玻璃罐里的它们始终坚守岗位,很少换班滴。小口啃,慢慢嚼,细细品,两只糖精馒头可以享受到返回驻地销假。
四记忆深处
这期间有几件事是印象最深的。
一是出了英雄唐官信。前面提到的赵指导员是副指导员,指导员是唐官信。我们没见过面,因为他这时查出了肝癌,医院住院。某日晚,他听到广播里统帅又发了最新最高指示。次日一早,唐官信冒着严寒,拖着病体,忍着疼痛,步行到我们这里来送宝。(唉,说起来真是天翻地覆,许多我们当年的热门词现在电脑里都没有了,需要新组。)营门口到龙驹坞是一个大站的距离,走进来还有三里路。一位重病在身的人,不顾自己而想着工作,至今也是令我敬仰的好人!不久,他病逝了。材料被层层上送,直至最高司令部的那位文人拟定称号:为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英勇献身的先锋战士。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这是宣传英雄人物的标准程序),全国人民都学习他。我们学校在大楼一侧焊起一块10米左右高的大铁牌,教美术的顾老师爬上爬下,将一幅宣传画放大在上面。英雄天天看着我们进校、放学,我们在英雄的注视下茁壮成长。
年时的学校旧址
楼门旁显示屏的位置当年是唐官信的大画像牌
再一个是看枪×(敏感词汇,点到为止)。记得是年,杭州破获了一个大案:一李姓男子在市内公开张贴反动标语,恶*攻击最×××,在断桥旁被抓时怀藏纸单现场散落,人赃俱获。很快,公审判极刑、立即执行。那天我们听到风声,都跑去看热闹。刑场设在殡仪馆后山的空地。先是藤帽铁棍们吹着哨子,坐着几辆卡车呼啸而来,拉开场子:片刻后,大喇叭伴着车队在摩托车引导下疾驰抵达。犯人被五花大绑押过来,共5人,其中李姓男子穿一件咖啡色棉袄罩衫,人已吓得矮了一截;还有一唐姓纵火犯,烧掉了下城区24间房子;还有一胡姓男子,据说原在浙江日报工作,也是恶*攻击。5名战士临时各发1颗子弹,填入后从跪着的人犯脑后近距离击发。声音不大,且发闷。法医查验,有的补了枪。结束,收队离去。我采取简单叙述的方式,大家想必都理解。那之后好几天,早饭时的霉豆腐基本没人吃了。
还有就是学跳舞。某日午饭前,突然全连到殡仪馆楼前广场集合。原来是俞老师从北京回来了。好像是他作为省里的代表之一,到北京去参加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这是大事,传达精神必须及时。他身穿蓝色军便装,眼有神、气昂昂,头发长得快盖住耳朵了,总是因为忙,没辰光剃的滋故。主要内容是教大家跳北京学来的“忠字舞”。那二楼窗户里有一尊领袖石膏像,但面朝里。上去同他们交涉后,将领袖像移动度,与我们面对面。这样,跳起来就有方向了。动作也没几个,但我们学起来还是有快慢滴。几名能歌善舞的女生如于同学、张同学她们已进入化境了,不少男生还是处于动作分解阶段。俞老师出汗了。我们出大汗了。终于,汗水浇开幸福花,我们对着楼上的领袖像将双手从心空头位置向前向上伸展,重复、重复……。
跳舞结束,在那个大楼前留影
有件事我想来想去想,要不要写?后来想想都半个多世纪了,就当笑话说吧。有天晚上我们去营门口师部大礼堂开大会,但到了时间却一推再推。过了好一阵,有班长、老师陪着几名三四排的女生进来,披着长发,看样子刚洗过头。大会这才开始。我们小声议论:汏个头还要叫大家等!岂料事情可不是我们想的这样简单。驻地的厕所依山建筑,颇有特色。
厕所示意图
程序开始后,由于有高度,按照物理学动能加势能原理,常发出“嗵嗵”声。当天出发前,她们几名女生又结伴去了一次,人多势众,顿时压塌了薄薄的踏脚木板,一股脑儿掼落去了!不幸中的万幸,没人的脑袋撞到缸沿,否则真要闯穷祸嘞!但后果也很严重:痛不痛她们自己知道,但臭不臭可是大家知道的。熬稍!食堂里几名男生义不容辞出手相助,烧开了几大锅开水,用大水桶挑上山去,让她们洗。后来,这一事例被校方在某次经验介绍时采用过,意思是集体生活加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
五皆大欢喜
年4月1日,我们连休假后刚从杭州返回驻地。晚上8点钟,广播里的新闻联播发了个天大喜讯:九大召开了!“九大”的全称是“中国共产*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早知道要开“九大”了。按照统帅的部署,66年开始的革命原计划为期三年:“一年斗,二年批,三年改”,然后开“九大”总结。为此,宣传、造势已有好一段日子了。可具体哪天开,这可是*的秘密。听到终于开了,我们也好像参与了这一伟大的秘密似的,从心里高兴。
连里决定游行庆祝。可这里不是城里,尤其是夜晚,四面墨墨黑,到处静悄悄。但特大喜讯来了,肯定要庆祝的。于是锣鼓敲起来,口号喊起来,横幅撑起来,红旗举起来。一支欢快的队伍出发了。不争气的是我这天拉肚子,老师叫我在家休息。近两小时后,队伍回来了。我问同学们去了哪里?说是走到留下后返回。时间不早了,洗洗睡了。
第二天是我们的重头戏:吃肉了!为庆祝“九大”召开,连里早早地做好了餐食上的准备:购置了猪肉、鸡蛋、油豆腐,还有做馒头的标准粉。丰富之极!难怪我们也是天天盼着“九大”早点开,好在大幸福中享受些小幸福。
军训的伙食费是每人每月交9元人民币,算下来一天3角钱。这3角钱包括要买1斤米、菜蔬、油盐酱醋,还要每天留一点,到时候打个牙祭。现在听来真是大头天话,3角钱掉在地上捡都不大会有人去捡。可那时候……有些同学家里兄妹多且密,如果有三人要去学工学农学军,就要拔走27元钱。当时多数家庭大人的工资也就是四五十元,这一下子怎么吃得消?有人会欠一欠,但味道淡滴。
所以,这一顿会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至今想来都有点“金不换”的意思。有人早探听好了:每人是1块红烧肉、2只卤蛋、5只刀切馒头。梦里吃了好几回了!当在自己的饭盆里实实在在看到这些劳什子时,心里真想多开几次“九大”!真的。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
“九大”中间休会了几天,接着再开;并宣布了闭幕的日子:4月24日。全国人民又开始准备声势更大的闭幕庆祝活动。于是,情况又有变化:连里决定回杭游行,顺带休假几天。那时基本上是一个月左右回家一次,汏汏浴,荡荡马路,睏几天安耽觉,带回下个月的伙食费。
人民日报上早刊登了一些庆祝的歌谱,让全国人民提前学会了到时候唱。我和陆同学、傅同学等几人会吹笛子,就在笛子的后出音孔里穿上绳子,斜挎在胸前,随时准备在行进中按指令吹奏。别看只是细细的一根竹子,虽然没有背了支驳壳枪那么威风凛凛,却也觉得有了件“武器”而沾沾自喜。
“九大”于24日下午胜利闭幕。我们于次日开拔回城。队伍向东,途经老东岳、啤酒厂、炮台新桥、古荡,至此即算回到杭州。我们又开始敲锣打鼓、喊口号、唱歌。
那几支微弱的竹笛声也热情地汇入到满城巨大的欢腾之中。
后记
1,上次蒙总编抬举编发小文后,钱排长留言嘱我再弄点东西。于是在脑中继续搜索一番,发现真还有不少存货。
2,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同学们一旦发现漏、误,非常欢迎纠偏。毕竟这是我们共同的过去。
3,这些照片均摘自我们排的同学会纪念册,其中大部来自排里同学的收藏;年4月我也特地重返故地拍了一些。
4,考虑到多种因素,我觉得目前的体量差不多了。要是放开了写,翻一番都刹不住。见笑了。
5,可惜的是,我们排有5位男生永远也看不到这篇文字了。怀念他们!
年1月
作者:赵晓70届初中校友
汇编:寸升
-------------------------------------------------
在现有的近多篇图文里
你可以找到很多“落底毛子”的故事:回复1查看『校庆图文』
回复2查看『师生忆情』回复3查看『班级活动』
回复4查看『生活随笔』回复5查看『连载故事』
回复6查看『通知通告』还想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