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采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主持设计的方案,是以圆形造型表达“天圆地方”的寓意,通过电脑模拟从圆形开始逐渐演变成三维动态的双曲面造型,并且与长方形的基地形成呼应。
最后在顶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与人民日报的主题关联,圆形的统摄地位同时满足了该项目作为区域中心的定位要求。建筑从三个“角”上以外凸浑圆的巨大钢柱沿弧线直接交汇到楼顶,三面的玻璃幕墙则是内凹的曲面,整个造型简洁,并且十分节约造价。该建筑预计总价将逾五十亿人民币。
该设计方案以“人文”与“和谐”为主题,凭借象征的手法,充满动感的形式,表达出建筑的标志性与现代感,同时通过对北京城市的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吸收,最终利用现代建筑的语言来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人民日报社主楼以米的高度拔地而起,以流线造型突出向上的动势,楼板以双曲面的方式渐变,在基于几何完形的基础上塑造出特色鲜明的视觉效果。
建筑造型以圆形为母题,根据场地固有条件变形生成。根据狭长的用地条件在水平方向拉伸,因为交通压力和使用要求在三个方向进行退让,形成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人字形平面,同时在升起的过程中,沿道路方向向后退让,弱化高层建筑对周边环境的压迫感,最终得出了曲线状的建筑造型。
建筑造型与结构相统一,三片弧形墙体形成的空间结构,通过刚性楼板与核心筒紧密结合,同时抵抗垂直重力与侧向推力,独特的框筒结构形成的是高度稳定的整体结构。结合建筑造型,主塔楼也可采用角部巨构加中部剪力墙筒体结构,巨构和外围框架均采用钢结构,由此可给建筑内部空间组织提供极大便利。
在垂直方向上根据面积的变化可以实现使用功能的灵活布置,底层为入口大厅,在中间部分布置办公,会议,采编等综合报务功能,顶层根据面积需要布置度全视野的办公用房,实现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基于圆形生成的平面形式不但在视觉上取得完整纯净的效果,同时最有效的利用了南、北、东三个朝向,取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并为灵活分割使用空间提供了条件。
下面是曾经被网友调侃:
曾经人民日报大楼建设图片
前年,与央视新大楼“大裤衩”遥遥相望的人民日报新大楼火了。微博中的一组新大楼的照片,被网友送上“电熨斗”、“航母”、“夜壶”的封号,甚至还有人称之与央视“大裤衩”阴阳调和。不过,该大楼的设计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倒是很坦然。昨天,作为领衔设计者,周琦也首次做出回应。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不管大楼被称作什么,自己都不介意,“还有人说像企鹅呢,但这些不会给我造成困扰。”
网友调侃
穿着外套,跟“大裤衩”是绝配?
“人民日报新大楼处在北京市CBD(中央商务区)东扩的核心位置,与新近落成的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大楼遥相呼应。有人说像电熨斗,有人说像航空母舰,更有人说像夜壶……”还有网友火眼金睛,称之为“迪拜帆船山寨肥胖版”。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人民日报新大楼这几天被网友调侃得不亦乐乎。
在微博照片中,嵌有效果图和大楼在建实景图。效果图中,建筑左侧顶部向外延伸,建有一个停机坪。而在实景图中,新大楼顶部目前正笼罩着一层层绿色的厚厚的安全网。同时,网友还配以央视“大裤衩”和人民日报新大楼的组照,让人浮想联翩。
设计师回应
“穿衣服”是为了保证安全和精准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琦领衔的团队,是该楼的设计班底。对于网友的调侃,周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新大楼去年9月封顶,现在正在做墙体的外部装饰工程,安装玻璃幕墙,所以罩上了一层“外套”。
“大楼采用的是双曲面的空间造型,没有一个平面,每个构件又都不一样,要编制成一个连续光滑的建筑面,做空间定位很困难。北京风沙大,为了保证安全和精准度,所以要‘穿’上一层衣服。”他说,大楼因为在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有不同的效果,一些网友恶搞,结果让人浮想联翩。
“像夜壶、企鹅、电熨斗”都能接受
在建的人民日报新大楼在网友眼中意象丰富,“电熨斗”、“航空母舰”、“夜壶”等各种匪夷所思的形象一时井喷。
面对各种声音,周琦很坦然。
周琦表示:“说像夜壶没关系啊,还有说像企鹅的,各种版本的声音都有。但我一点也不介意,新的事物出来,人们往往以负能量的眼光看待,这是普遍的社会心态。但是我相信,建好的大楼一旦与大家见面,人们会接受它的。”
周琦说,项目中标后,人民日报曾有建议请他为建筑命名,但被周琦拒绝。“我觉得这个名字还真不好起,因为每个人的审美理念不同。建筑的美感就在于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而这是建筑师难以预料的。”
对于网友质疑该建筑形似迪拜的帆船酒店,周琦表示,作为建筑师,他从来没有想去复制一件成熟的建筑。“对于这种声音,我完全不介意。”
他说,最初楼高的设计为米,原本设计成一个传统的青花瓷瓶的造型,这需要正方形的场地,但是后来发现人民日报的场地相对狭窄,所以就把建筑拉长,类似一个帆船形状了。
“但是,这完全是巧合,我们的设计过程都有图纸,这些可以解释,不会给我造成困扰。”
微博图片不实,在建大楼改动较大
周琦说,人民日报新大楼方案年中标,当年10月施工,预计年5月竣工,今年底前外部装饰全部结束,就能与世人见面了。
但是昨天,经周琦确认,微博上网友上传的照片与实际在建的大楼并不相符。“方案出台后,做过几个重大的修改,原来屋顶的停机坪取消了,因为有人民日报社领导说,那里不具备停机条件,后来就做了全封闭的穹顶。”
最终方案中的人民日报新大楼,由圆形高层和方形辅楼组合成“天圆地方”的建筑形式,从三个“角”上以外凸浑圆的巨大钢柱沿弧线直接交汇到楼顶,从空中俯瞰,形成一个三角形的“人”字。
周琦表示,在北京CBD核心区域,东大提交的这个方案最初曾遭到不少争议。“有人认为人民日报的建筑风格应该四平八稳、用厚重石材,而非琉璃棍这种新颖的材料。”
在周琦的建筑方案中,整个大楼采用双曲面三维空间造型,没有平的面,这在北京建筑中确实有些“另类”。“北京现在CBD核心区的建筑中,都是四平八稳的盒子,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建筑风格在北京还是标新立异的。”
设计过程其实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周琦曾带领学生设计了三个思路完全不同的方案,离最后交标还剩十天的时候才确定了最终方案。
“我们的表达方式有些极端,不同于中国人习惯的中庸之道。”周琦说,流线型的结构能疏散风力,抗震和抗风性能好,能抵挡北京的沙尘暴。
《人民日报》(PeoplesDaily),是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创刊,与新华社及中央电视台,并列为中国共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府官方三大传媒机构。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报社迁入北京。同年8月1日,《人民日报》转为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第一大的综合性报纸,每天发行量曾高达万份。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报业协会评定为世界十大主要报刊之一,是国际上最具有国际影响力报纸之一。
更多图片和视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