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
说起长治日报社,大多数人脑海里跳出来的关键词是记者、编辑、报纸,其他的并不清楚。其实,所谓的关键词代表的只是报社这个大集体的一小部分。今天,我们就跟着一位从小在报社长大的14岁女孩,通过她的文字来走进长治日报社,看看这里的人、听听这里的事。
一个14岁女孩的报社记忆
长治九中初三班史闻捷
它座落在长兴中路,门前植被环绕,给人清新舒畅之感;与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相比,它的建筑风格并不时尚,然而在喧嚣的商业氛围中,它却自有一种古朴典雅的人文气息;它孕育了上*大地家喻户晓的《长治日报》和《上*晚报》。它就是长治日报社。
我不是这里的员工,连实习生都算不上,只因为我妈妈在此辛勤工作了近二十载,寒来暑往,春风夏雨,我便也与报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妈妈和她的同事们每天从这里出发,到这城市的角角落落去采访,回来再趴在电脑前写出一篇篇长长短短的稿子,我常常来这里,也因此见证了报社一草一木的变化。还记得儿时,我和小伙伴小心翼翼地爬上小阳台,去探索我不知道的秘密。我也喜欢在各个部室之间闲逛,认识了许多叔叔阿姨……
然而,最近我得知,报人们即将从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搬走,搬到距这里很远的一栋高楼上去工作。想到这里,我竟觉得异常不舍,我虽不像数十年如一日与报社相守的报人们那样,与朝夕相处的工作之处难舍难分,但我一部分童年时光的印迹却留在这里。这里是我最喜爱玩耍的地方之一,我爱它的青葱树木,爱它刻满风霜的墙面,爱那些勤奋笔耕的报人,爱它的一切。于是,借着这些日子和妈妈去报社的机会,我决定用手机拍下许多珍贵的照片,有报社的一草一木,有各个部室的不同景致,也有报人们的微笑。
想到我记忆里美丽的报社根本不足以用图片记录,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向大家介绍我记忆里的报社。
午后的报社院内,爬山虎闪着透亮的光。
作为一处有着文化气息的工作场所,报社的建筑风格处处透着恬淡的气息。墙面是朴素宁静的灰白色系,也许和周围繁华的商业区和高楼大厦有些格格不入,可这正是报社独有的风韵。走进报社,一簇簇绿色映下眼帘,高大的松树有几层楼高,几棵树就站成一面绿墙。门房顶上铺满了碧绿的爬山虎,有几枝长长的枝条垂下来,平添了几分生气。大厅口还种着几株月季,花朵不大却美丽动人,而且时常变换着颜色开花,有时是珊瑚粉与奶*色渐变,有时是白紫色渐变,而今年是高贵又不失可爱的樱桃红。这样一片缤纷绚丽的景致,给报社院内所有的植被画上了闪亮的点睛之笔。
走进主楼内部走廊,映入眼帘的是咖啡色和深蓝色交织的高大玻璃窗,暗色调的墙壁和地板,地板上交错着菱格花纹。这样的风格,即使是在晴朗的白天也只能透进稀稀疏疏的一点日光,更别说阴雨天了。到了晚上,古旧的廊灯发出的一点微弱的光打在墙上,徘徊其中竟有种漫步在中世纪城堡的感觉。
夜深了,上夜班的叔叔阿姨还在忙碌着
每一个报人的办公室,都谈不上华丽,却给人一种简洁大方之感。干净的桌椅,桌上一盆小小的绿色植物,甚至有人养了两小瓶色彩斑斓的生物球,生动有趣。
然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报人们勤恳工作的精神。有时我陪妈妈值班签版到深夜,而编辑们仍守在那里,认真地组稿编版,无论时间有多晚,只要版面有一点错误,编辑们都会及时修正。即使在午夜之后,总编室和值班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这时刻,门房和各个部室里值夜班的人们,在以各自微薄的力量默默守护着报社。
高耸的报社大楼
每一天,记者、编辑、校对、印刷工人,以及后勤人员都在为报纸的精彩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报纸上的每一行文字,每一帧图片都渗透着他们的理想和希望。我希望即使报社搬了家,他们对报社、对读者的爱,都丝毫不会褪色。
二三楼间的小阳台是我童年玩耍的好地方
我愿以这篇文章,向为新闻奔走的记者们致敬,向辛苦做版到深夜到凌晨的编辑们致敬,向将报纸传递到千家万户的发行员们致敬,向守护着报社的门房叔叔阿姨们致敬!
愿《长治日报》、《上*晚报》在每一个报人的手中光芒闪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