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编真的是怀揣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与学校一同分享诞辰40周年的喜悦。40周年,正是这每一个日日夜夜的风雨兼程,默默耕耘才铸就了财大今日的风姿绰约、桃李满园。
杭州市学源街18号门口,一块2.5米高、重约90吨的巨石上刻有“浙江财经大学”六个镏金大字,其形如刀币,彰显财经特色,状似舟船,像一艘踏浪远航的船,造型天工自成,刚柔并济。每到毕业来临前,即将奔赴各地的浙财学子在告别母校前,总要完成一个“传统仪式”——在众多“浙财地标”前留下美好的青春记忆:青翠环簇的学涯湖风情旖旎、古意盎然的学涯亭幽静雅致、镌刻着“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校训石意蕴高远、群浪角逐的风华雕塑磅礴伟岸、气势恢宏的图书馆大楼质朴肃静……而人声最鼎沸处,莫过于别具特色的文化长廊。铜壶滴漏,似水流年,俯仰之间,浙财大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从年的浙江财*银行学校到年的浙江财*学校;从年升格为浙江财经专科学校到年成立浙江财经学院,数易校名,屡迁校址。经过几代人的砥砺奋进,学校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年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年更名为浙江财经大学,年设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下沙、文华和长安3个校区,占地亩,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现有15个学院,2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2个研究院,51个研究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中国港澳台学生招生权。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余人(其中独立学院学生余人)。学校固定资产总值16.7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6亿元,建有专业实验室63个。图书馆有中外文数据库70余个,自建有诺贝尔经济学奖文库、财苑文库、浙商文库3个特色文库,纸质藏书万余册,中外文现刊种,电子图书万余种,电子期刊近3万种。很多人都会为浙财风骨寻找一个象征——在图书馆正中心耸立着一座高达12.8米的铜合金雕塑。这座名为《风华》的雕塑是由深圳胡惠康校友捐资建造的,上半部分从正反面看分别像校名中“财经”拼音首字母“C”“J”。底座为钱江大潮,金沙与脚印的艺术浮雕,寓意学校立足浙江,踏浪前行。整体看又似远航的风帆,象征学校扬帆钱塘江,搏击惊涛骇浪;也象征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不畏险阻,志在千里。它以磅礴的气势直插云霄,象征着学校事业蒸蒸日上。底座的浪花浮雕上的每个脚印代表学校发展中不平凡的历程,告诫人们学校每一步成功都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在人们看来,这也许是对“浙财精神”一种恰到好处的表达,因为这所学校的学子骨子里有一份奋勇搏击、力争上游的桀骜。
近五年来,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能力位居全国高校第三。自建校以来,学校已输送近十万名毕业生,创造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人才荟萃局面,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有的担任省市级领导、有的成为著名专家学者、有的成为知名企业家……学校被誉为浙江财税系统的“*埔军校”、会计师的摇篮、金融人才的沃土。“要会计,找财大”已成为许多用人单位的共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等在杭分支机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浙机构都将学校作为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据往年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学校本科毕业生整体评价的优良率为99.7%,一致认为学校毕业生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优良……有人说:“人才培养犹如烹小鲜。如何做出一道好菜?要有好的原材料、辅料和大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学习基础就像原材料,生源质量高,原材料就好,原材料好才能调制出一道道美食。学校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本科生,其中10个省份招收第一批学生,在浙江省第一批招生专业已达到16个。4年~年,学校在浙江省第一第二批文、理科综合投档分数线连续11年列省属高校第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出彩。自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年,学校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实施了学分制改革;年,学校启动课程教学示范改革,内容涉及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年5月,首批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正式成立。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培养国际化经管人才已逐渐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学校不断扩大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和优秀学生、特长学生转专业的比例。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23个国家及地区的84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关系,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国际交流,举办ACCA、CGA、中美合作班、中加合作班、中英合作班等合作办学项目。此外,学校还积极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型公寓建设、感恩文化建设、学生“读百本书”活动、模拟证券投资竞赛、“外交官进校园”活动、“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研究生博文节、“知行浙江”研究生社会调研等校园文化品牌,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陶冶了学生情操,还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自1年推出“名家论坛”以来,已邀请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无论是在图书馆、自习教室,还是在校内的小茶吧、咖啡屋,常能看到几个学生聚在一起,讨论科研项目或创新实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兴趣。近十年,学校共批准学生科研课题立项1余项,资助经费达余万元,有余名学生参与了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学生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在报纸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逐步提升,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涌现出了—大批科研项目优秀成果。近5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财会信息化竞赛、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各项活动中,累计获国际奖11项、国家级奖41项、省级奖项。
“天行健,自强不息,莘莘学子聚财大。地势坤,厚德载物,芸芸校友成功业。把握今天,同学少年,我们进德修业,与时偕行;展望明天,经世济时,我们牢记校训,携手同兴……”优美的歌声伴着轻快的旋律,缓缓流入心田。每当吟唱起这首歌,总会使人不禁想起“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八字校训。它语出《易经》乾卦,体现了浙财大凝聚人心、开拓创新的办学思想与精神风貌,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主动对接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四大国家战略和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区建设,组建了海洋经济研究中心、资本运行与风险控制研究中心等,共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研究院,积极开展对策研究,主动提供咨询服务,与温州、丽水地方*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相关的课题攻关和研究,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成为世界小商品价格的风向标。先后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策研究中心、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物价局、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浙江分行、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正泰集团等*府部门、行业和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学校在城市公用事业*府监督、地方财税理论与*策、社会经济综合指数编制与评价、国民幸福与*府绩效评价体系、土地管理研究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自4年以来,学校与各级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课题项目达余项,累计金额近0万元。树有根,水有源。学校所以能够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得益于学科建设的牵引带动。学校拥有博士点、设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4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创新团队。设有45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个省重点专业、6个省优势专业。拥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37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58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教材,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示范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术水平是一所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学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6项;承担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教育部和其他省部级项目近项,哲学社会科学类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数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如今的浙江财经大学,已经铸就了一个牌,塑造了一种精神,成就了一种品格。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决策、尊重人才、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发展战略,致力于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争取早日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内容选自浙江日报,有删减)
回复“课表”即可开启课表功能!
欢迎点击自定义菜单内的微校园——微社区进入浙财微圈!
浙财微圈及时发布校园动态!您还可以在此畅所欲言!
如果你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