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浙江日报》刊登《金华全面提升公共场所服务老菜场成了新景点》,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一来到市场,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排花卉店,空气中也有淡淡的香味。”说起金华市区兰溪门菜市场的变化,老顾客蔡女士不住点赞:“花香味代替了鱼腥臭,菜品分区清爽、卫生干净整洁,每个摊位前都有电子显示屏,商户信息、菜的价格和来源等都能看见,购物体验比以前好多了。”这是金华全面推进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带来的新变化。兰溪门菜市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曾是金华市区最为热闹的市场之一,是金华百姓心中的老字号市场,服务周边2.5万人口,其中55%是中老年人,被市民称为“一座菜市场,半部金华史”。今年起,这里引入市场智慧大脑、无接触式热成像仪、综合电子屏等智能化硬件设施,并配备台智慧溯源秤和一码通,实现食品销售全程溯源可查。智慧化水平的提高使过去功能单一、秩序混乱的老旧菜市场转型升级为集菜篮子民生保障、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邻里中心,老市场成了新景点。
在谋划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过程中,金华坚持开门搞改革,聚焦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真正做到一线倾听民意、找办法。一方面,依托“金华改革”“金华发布”等线上平台,推出“金点子”征集活动,前期共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条,对每条意见建议开展综合研判,推动合理建议转化为服务提升措施;另一方面,利用由企业主、群众代表、基层代办员、事务所和中介机构负责人、新闻工作者、“两代表一委员”等组成的“改革督察员”队伍,开展针对公共场所的“体验式”调研,全方位分析查找公共场所存在的问题。如邀请部分“改革督察员”赴金华高铁站进行“体验式”调研。根据督察员建议的“进一步提升站内外标识指引设置,提升旅客进站效率”,标识指引提升成为金华高铁站重要提升内容。在推进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过程中,积极吸收借鉴上海、杭州等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数字赋能,统筹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推动公共场所管理更高效、服务更集成。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提升过程中群众吐槽最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由金华市委改革办牵头抓总、综合协调,推动各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实行挂图作战,清单化管理,问题对账销号,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围绕交通设施、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商圈、市场、公共体育场馆、医疗机构、车辆检测站、城乡公共厕所等九大领域公共场所,市县联动、点面结合、因地制宜,以改善生态环境、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智能水平、优化综合性能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公共场所。
贯彻落实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这一重点任务,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展现建设“重要窗口”金华担当、全面提升都市区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金华市委改革办联合有关部门,以“1+10+X”项目体系为载体大力推进,努力实现公共场所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金华高速服务区“司机之家”、车检“一窗式”办理等一个个展现金华风采、赢得群众满意的实践案例正不断落地。
来源
浙江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