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人与寿阳人的渊源情谊
梁佳华
灵石人和寿阳人的渊源情谊从现有的资料上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代,这是我和寿阳人郭华荣先生所保存的历史史料中证实的。
郭华荣,寿阳县人。年7月平定师范毕业后,由中心校校长调任寿阳小报编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日报喜欢从基层选调有实践经验的写作人员充实报社,郭华荣是以“出手快”和“写得好”被《山西日报》选中。年9月份,时任副总编刘山(后任山西日报总编辑)和晋中记者站负责人,把晋中地委书记王绣锦拉上,专门到寿阳问县委书记原耀先(年3月~年3月任灵石县代县长、县长)把提拔为农工部副部长的郭华荣调回山西日报社。
郭华荣调回山西日报社后在晋中记者站工作。郭华荣几次到灵石采访,因为我在通讯组,我们便相识了。后来,郭华荣调回记者部,在他的推荐帮助下,我也调回了山西日报,从此,我们之间的来往就更密切了。郭华荣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郭华荣喜爱搜集各种历史史料,正好我也有此爱好,于是就经常谈这说那,说着说着就说到了灵石人和寿阳人,谁知就这么一说,竟从几百年前扯到了现在——
梁中靖与祁隽藻
梁中靖,字与亭,号秋园,山西灵石夏门村人。清嘉庆六年进士,先后当过浙江道、山东道、京畿道监察御史。
祁隽藻,字叔颖,又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山西寿阳平舒人。清嘉庆十九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祁隽藻有着“四朝文臣”、“三代帝师”之称,横亘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四代,辅*为官达46年之久。
梁中靖和祁隽藻同朝为官。
清道光二年(年),榆次东阳村赵添和闺女赵二姑被本村浪荡阎思虎欺负,父女二人到榆次县衙告状,县官吕锡龄因得了阎家好处,不容父女二人声声喊冤,便大刑伺候,赵二姑见县官贪赃枉法,颠倒黑白,便用剪刀扎进自己的脖子里,血溅公堂,命丧*泉。
吕锡龄见当堂死下个人,虽慌了手脚,但眉头一皱,马上说二姑是赵添和杀死的,吆喝公差,打的赵添和遍体鳞伤,含冤而死。赵二姑的母亲柳氏,为替丈夫和女儿申冤,将阎思虎和吕县官告到太原府,谁知知府也收受了阎家的贿赂,袒护县官,柳氏又告到省台、巡抚,谁知也是官官相护,通同作弊,还逼柳氏自认诬告,柳氏毅然头撞公堂庭柱,血流满地,回家后也命丧*泉。
赵添和一家三口人先后含冤屈死,赵添和弟弟赵添中变卖了自己的家产,请人代写了一纸诉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进京告状。
赵添中打听到当今朝廷里首屈一指、铁靣无私的清官就数京畿道监察御史梁中靖,便将状纸托人递到梁御史台下。梁御史看了诉状,拍案而起,便上书朝廷,请求重新审理此案。道光皇帝命刑部官员稽核。不料,刑部官员也循情枉法,梁御史心中知道,定是有人做了手脚,便离了京城,只带一个随从,到山西榆次县微服私访,访得真情。
梁御史回到京城,忙将此案曲折情由写成一道千言奏章,上奏皇上。道光皇帝览阅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加封梁中靖为大理寺少卿,命他同刑部、御史台会审此案。大堂之上,阎思虎自知罪责难逃,便将如何逼奸,如何上下行贿之事一一如实招供,当堂画押,听候发落。
道光皇帝在金銮宝殿之上听了梁御史的稟奏,翻阅了三堂会审的奏章,见此案审的清,判的明,心中十分高兴,当即朱笔御批,下了圣旨:将罪犯阎思虎交大理寺依律问斩!将山西省巡抚、道台、太原府、榆次县各级七名受贿贪官统统革职查办!梁中靖办案有功,擢升为太仆寺卿!
道光皇帝以此案趁机收买民心,颁旨命为赵二姑在榆次东阳建了一座旌表牌坊,御赐“髫龄赴义千秋节,劲气回天六月寒”十四个字;又命侍讲学士顾莼撰写了悼文代祭;还让自己的老师、山西寿阳的祁隽藻先生写了《赵烈女辞》记叙这件事,辞中写道:“给谏梁公中靖,夕削草,朝拜疏,请逮虎下之部……若非照以日月,激以雷电,覆盆之下何由见?守土者可以鉴。吁嗟!梁公真给谏。”一时间,山西榆次赵二姑命案,传遍京晋,轰动朝野,作为历史大事,朝廷把他写进了正史《清史稿》,山西把他写进了《山西大典》,榆次、灵石也把他写进了本邑《县志》。“山西灵石夏门村,出了个清官梁中靖。梁御史,赛包公,一锤子砸翻七颗印”这首民谣自古流传!
张友渔与武竞天、崔廷献
张友渔(~),山西灵石县人。年山西第一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法大学。年加入中国共产*。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又是著名法学家。曾任《新华日报》社长,中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副院长、四届全国*协常委等。著作有《报人生涯三十年》、《中国宪*论》等。
武竞天(~),山西寿阳县人。年在太原进山中学读书,年加入中国共产*,先后在北平、天津从事*的地下工作,年奔赴延安,曾任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后到晋冀鲁豫边区任指挥部运输处长,华北人民*府交通部长,解放后长期担任铁道部副部长等。
崔廷献,山西寿阳县人。年任天津市市长。
1、张友渔在《天津‘地下’三年》中写道:“我是一九二八年春天到达天津的。*指示我打入阎锡山派掌握的天津市*府,做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搞敌人的情报,掩护和救援我们的同志。当时的天津市市长是南桂馨,他曾是阎锡山驻北京的秘密代表,和我有接触,又都是山西老乡,算是有过私交,所以他接管《泰晤士报》和《泰晤士晚报》(均为法租界汉文报纸)以后,便让我担任《泰晤士晚报》的总编辑。不久我便到天津市*府工作了。公开的身份是新闻科长,主管新闻工作,每天接待新闻记者,向他们发布新闻。借此机会,我便把我们的一些同志安排到新闻单位去工作,有的做编辑,有的当记者。还办了一个通讯社,负责人就是我们的地下*员武竞天。他有了这个身份,就可以自由地出入市*府各机关了,许多消息和情报都由他传递。”
2、由中国铁路史编辑研究中心编写的《武竞天传》中,第三章专写武竞天“在天津的地下斗争”。武是年7月的一天,由北平乘火车来到天津。“武竞天一到天津就找到周新民。周新民在太原中共地下组织遭到大破坏以后,就离开了进山中学,来到天津从事地下工作。他以中学教师为掩护,在互济会名义下,办起了一个国民通讯社。通讯社地址设在河北区昆伟路附近的一个小院内。武竞天去时,周新民和薄一波、宋少初两人正在谈话。周新民向武竞天介绍了薄一波和宋少初。薄一波的名字武竞天很熟悉,早在太原上学时就知道薄一波是山西国民师范的高材生,是太原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还介绍了在天津市*府当宣传科长的张友渔,也是个地下*员,主管全市的宣传工作。介绍通讯社稿件的来源,就找张友渔。张友渔又叫张象鼎,是太原第一师范的学生,也是太原有名的学生领袖之一,武竞天早就认识他。周新民对武竞天说,你的公开职业是通讯社记者,每天到张友渔那里采访新闻、写稿、刻腊板、印发。……谁也不知道在采访的人中,竟有从事秘密工作的中共地下*员武竞天。武竞天怎么能作为记者参加区、市的记者招待会呢?原来领导张友渔工作的军委负责人之一的廖平化找张友渔谈话,说武竞天办了一个通讯社,到市*府来联系工作,要张友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市*府订阅他们的一份通讯稿,每月几块钱;二是给他以采访新闻的便利;三是给他办一个进入市*府的通行证。过了几天,武竞天来找张友渔,张友渔立刻批准了他递到宣传科的‘申报成立通讯社的请示’。从此以后,武竞天常以通讯社负责人的身份来找张友渔,张友渔常以市*府第三科科长的身份接见武竞天。武竞天成了通讯社的负责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到天津市各机关、各部门,掏出名片来大摇大摆地进出了。他与各机关、各部门的中央地下*员接头,传递情报,发挥了很大作用。以后,除了定期参加记者招待会以外,有时个别的来找张友渔,张友渔把市*府一个时期的工作计划和一些秘密活动、消息告诉武竞天,通过武竞天向*汇报。”
3、张友渔在《天津‘地下’三年》中写道:“年,由于‘立三路线’的影响,搞飞行集合,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准备暴动等活动,使我们地下*组织遭到了不应有的损失……我们通讯社的负责人武竞天也被捕入狱,并被判重刑。当时有大批*员被捕,有三十多位同志被判刑三年以下。如何营救这些同志,成了我很重要的任务。当时蒋介石统治区有‘反省院’,阎锡山统治区有‘自新院’,天津还没有,这时*组织便想办法建议市长崔廷献(已接替南桂馨)成立这个机构,把三十几位判刑轻的同志收容起来,表面上是让他们‘悔过自新’,实际上是让他们离开监狱,然后再想办法营救。经过我多次和崔廷献建议,他采纳了我的意见,成立了临时‘自新院’,院长叫周克昌,我兼副院长。……当我们正准备营救这些同志的时候,在国民*内部经过各派势力的斗争,阎锡山失败了,把天津交给张学良,臧启芳做了天津市长。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任公安局长,后任市长。在他们移交过程中,我便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对山西派的市长崔廷献建议,在山西派势力撤出天津之前,把关押的共产*员放出去,对接管当局不利,对山西有利。崔同意我的意见,便让我和周克昌给他写了一份报告,说这些人在‘临时自新院’里表现很好,可以释放他们。他接到报告后,立即下令撤消了‘临时自新院’,第二天就把牌子摘掉了,我们的三十多位同志全部获释。”
4、崔港珠在《祖父的市长生涯》一文中写道:“……当张友渔的妻子、共产*员韩幽桐在北平被捕入狱后,是祖父(崔廷献)将韩保释出狱;当宪兵司令袁庆增向他反映张友渔是大共产*时,又是祖父巧妙的将此事遮掩,事后袁庆增说:‘张友渔是大共产*,可崔市长庇护,我们没办法动他。’在张学良入津前,祖父支持张友渔的主张,冒着生命危险将在押的薄一波等30余名共产*员全部释放。……当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劝他去‘克难坡’,张友渔劝他去桂林、柳州,……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去了香港,甚至把自己香港的家做为张友渔进行抗日活动‘掩护所’。”
(注:此资料见年第5期《寿阳家》郭华荣文:《武竞天·张友渔·崔廷献》郭华荣,山西日报部主任、编审高级职称,曾任二、三、四届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委及《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杂志名誉主编。现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祁隽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集报分会副会长等。年主持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双月刊,成为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刊,受到香港《大公报》、国内《新闻出版报》和梁羽生、周策纵等诸多名人赞扬,发行海内外,最高发行量达到份。参于主编《中国对联大词典》、《中国楹联大典》、《中国名人名联墨宝大典》等大型对联著作,主编《中国佛教楹联精选》、《中国当代嵌名联大观》、《山西名胜楹联》等10余部联书,被评为省优秀出版工作者和中国“联坛十杰”之一。目前潜心积累海外楹联资料,主攻“中国楹联在海外的传播”专题研究和著述。)
力群与赵缵之
力群,年12月25日生,原名郝丽春,山西省灵石县郝家掌人。著名版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年与同学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从事版画创作,进而成为中国新兴木刻最初的开拓者之一。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奠定了他一生为人民的艺术道路。年后,历任中国美协*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等职,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西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山西省委省*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曾获“日中艺术交流中心贡献金奖”、“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文化部造型艺术成就奖”。
赵缵之,山西省寿阳县人。太原成成中学图画教员。赵缵之即赵延绪,年生,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顾问。山西省*协一至五届常委,山西大学艺术系教授。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艺术学校,从事美术教育60余年,历任太原第一师范、国民师范、成成中学、北京燕冀中学教师,建国后任太原第二师范、太原九中、山西艺术学校美术部主任。
力群在《我的艺术生涯》中写道:“年我从灵石到太原,考入‘太原成成中学’。
成成中学的图画教员名赵缵之,山西寿阳人,是一位留学日本学画的画家,他开始教我们画写生画,我感到既新颖又有趣。……我画下的作品,受到了赵老师的称赞,也给我打一百分。
赵老师是一位很和善的人,一口寿阳口音,和我们谈话总是笑,大家都喜欢他。上图画课时也当场画同学的像,于是同学们都离开课桌围了一圈参观老师画人像。画完了大家面对肖像哈哈大笑,说‘画得真像’。
这样,我也就买了‘速写本’开始学画人像了。有时候,赵老师也把他画的水彩画拿到课堂上来让我们欣赏,大都是他在太原郊外画的风景画,不论*土漫天的小村庄,还是绿柳成荫的汾河岸,都使我神往。于是我也就买下水彩画用具,礼拜天到野外支起画来学画水彩画。这样赵缵之老师就点燃了我作画的浓厚兴趣。
我和赵老师惯熟了,星期天就时常带上画跑到他的住处去请他指点。他当时住在太原第一师范的教员宿舍里,去了不但给我的铅笔速写画和水彩写生画提意见,而且还把他画的油画和他买的画片给我看,从他那里开始知道了西洋画的写实派,印象派,野兽派……并看到了毕加索早期的肖像画,尤其是看了米勒的《拾穗》和《牧羊女》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已对美术着迷了。”
力群说:“赵缵之是我作画技术上的导师。”
从以上的史料中我们高兴的看到,从古到今,灵石人和寿阳人很有缘份,有着深深的情谊,这种情谊必将源远流长。年有田俊青(女·灵石县北庄曲村人)任寿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任晋中市人事局副局长);年又有王继堂(灵石县人)任寿阳县委书记。他(她)们把灵石人和寿阳人的渊源情谊继续谱写……
作者简介
梁佳华山西灵石县夏门村人,山西省13名廉吏之一、清代道光年间京畿道监察御史梁中靖嫡系世孙,梁子言之后。山西日报社主任编辑(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大典》责任编辑。著有大量小说、诗歌、散文、通讯和民间故事等优秀作品。撰写的梁中靖家族等系列文稿刊发于山西各类报刊、杂志、网络与自媒体。并与徐炳林合作创作电影剧本《梁中靖砸印》。梁佳华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