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媒体聚焦关键词浙江日报生态循环农业衢
TUhjnbcbe - 2020/11/28 4:14:00
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3314.html
医院订阅哦!
  作为全国唯一循环农业试点,浙江省交出首张“年报”。11月9日,浙江日报刊发《浙江田野,厚植生态“基因”》一文,并将衢江作为“样本”进行呈现,详见《生态循环重塑衢江农业》。
  在衢江区杜泽镇,有着万亩茭白田,农户廖建东的家庭农场便置身其中。和别的茭白种植户不同是,他还有一家特别的加工厂,能把别人看不上眼的茭白叶变废为宝。“经过综合利用,茭白叶能成为牲畜的饲料、培育菌棒的基质和有机肥。算一算,一年能给我节约成本10多万元。”廖建东说。
  衢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老廖”不断涌现,在各自的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里形成一个个小生态循环。更让人欣喜的是,衢江将这些小循环连点成线,串线成片,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发展格局。
  位于莲花镇的宁莲畜牧业有限公司如今便是一个中循环的枢纽所在。这家畜禽养殖场规模不小,有生猪1.6万余头,每天产生的猪粪猪尿数量惊人。“以前,周边的种植户、水产养殖户一直对此意见不小。”企业赴负责人秦唐勇说。
  “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秦唐勇改造了养殖场,回收生猪排泄物用于生产有机肥。没想到的是,当初的无奈之举,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的污染问题,如今还给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就连“邻里”关系也融洽了起来。
  去年,生猪养殖效益不好,虽出现亏损,但由生猪粪便制成的有机肥却实现销售额多万元。而每吨近元的浓缩沼液也成为周边不少家庭农场主眼中的“香饽饽”,争相向他购买,每年再为养殖场增收80余万元。
  类似秦唐勇养殖场与周边种植户这样的中循环,要扩展成覆盖全区的大循环,离不开*府的制度保障。近年来,衢江在全区布局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废弃包装回收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举措,打通县域大循环体系。
  “农业薄膜、包装物、农药瓶等废弃农药包装是重要的面源污染,也是发展县域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衢江区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衢江制定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无害化集中处置办法,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推进废弃农膜和农药瓶、罐、袋、桶等废弃包装物统一集中回收、贮存、转运和无害化处理。
  截至目前,衢江已建成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转运保管中心1个、乡镇集中储存点15个、回收点个,全区所有农药废弃包装物定点由市清泰环境工程公司集中无害化处置。运行一年来,回收废弃包装物80吨,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
  11月9日,衢州日报头版聚焦衢江农业发展——油用牡丹产业链形成。内容摘要
  “泥土覆盖太厚,根部容易腐烂。”11月7日,在衢江区周家乡满地银公司的种植基地上,国家林业局原*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油用牡丹专家委员会主任李育材,徒手挖开土层,现场指导油用牡丹栽培要领。
  从育苗、栽培、管理到产品包装,一上午,李育材马不停蹄走访了三个油用牡丹基地,进行实地授课。“一亩地以种棵左右的牡丹为宜。”“牡丹忌积水,一定要做好排水系统。”“牡丹喜阴,文冠果喜阳,两种油料作物可进行套种。”
  最近,衢州枝群油脂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枝群,正为牡丹出油率低而发愁。李育材现场用一盆水试验,诊断出是种子不饱满所致。看到“枝群”的油品有玻璃瓶、塑料瓶和陶瓷瓶三种包装,李育材给出建议:“陶瓷容器最能保持茶油品质,希望多采用陶瓷包装。”
  从年起,衢江区在田间、山区,全面推广种植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的油用牡丹。新开发的低丘缓坡、疏于种植的高山梯田,都披上油用牡丹“绿装”。目前,全区已种植油用牡丹来亩。今年5月,衢江区还成立了有35家企业、合作社参加的油用牡丹产业协会;在衢北,0亩牡丹产业精品园已建成;以“一核二园三区”为基础的《衢州市衢江区油用牡丹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同时,聘请国家、省、市专家做技术顾问,组织牡丹种植户外出“取经”。
  目前,全区油用牡丹已遍布举村、周家、杜泽、上方等多个乡镇。从育种到种植、加工,再到休闲观光,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在“满地银”,近百位工人,不但拿到元的日薪,也学到了技术,并有了自己种的打算。在上方镇,刘枝群正在打造全产业链,除了种植,去年还建起牡丹籽油加工线。此外,他还在着力打造50亩牡丹观光园。杜泽镇的衢州市大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着手给亩牡丹进行嫁接,届时,五颜六色的牡丹花一定能吸引游客。
  “每亩油用牡丹,平均可采收牡丹籽斤,按市场最低收购价每斤10元计算,亩均收入在0元左右;按照20%的出油率,加工成高档食用油,每亩收益4万元;再加上休闲观光,收入更加可观。”在现场,李育材算着经济账,如果套种文冠果,亩均还能增收0元。
  李育材表示,他拟在衢江区建立一个研发基地,推广良境、良种、良法、良管、良收的“五良”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
  11月8日,衢州日报头版《讲讲*建好故事》一文。
  一个8分钟的故事,要让听者有所感触,对主讲人是一个考验。11月6日,在“年衢江区*建好故事评选大赛”现场,从初选92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16个故事,以“基层*建”为主题,展开了一堂生动的比赛。
  台上激情的演讲、台下热烈的气氛,似乎与来自廿里镇的选手陈莉芳并没有太大关系。躲在角落里的她,对着故事稿一改再改,不知不觉就改到了第八稿。
  为了台上这短短的8分钟,陈莉芳足足“备战”了2个多月,讲稿旁征博引,还精心准备了PPT、视频等进行配合。
  坐在一旁的是该区组织部负责人。“这是我区深入推进大抓基层组织年活动的创新之举,也希望通过选树一批基层*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激励各基层*组织和*员干部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该负责人一口气报出了数个故事主角:“25岁的灰坪村副书记徐骏昇运用‘互联网+’,带领村民创业;沈家村支部书记叶雪良17年坚守,改变村容村貌,带领村民致富;夏王纸业*员骆志荣坚守生产一线,助力企业发展……这些*建好故事,向社会全面展示了我区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
  说话间,陈莉芳已甩掉了故事稿,登上了讲台,“年,当了21年村*支部书记的彭水英主动‘下岗’,她说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当她说出这句话时,台下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回应不仅是对故事主角正能量的肯定,更是对陈莉芳精彩演讲的褒奖。编辑:周敬华 胡丹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媒体聚焦关键词浙江日报生态循环农业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