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高坡一画翁,
心驰领袖举旗红。
从今七七成哀痛,
浙水乡情祭欲浓。
中国共产*优秀*员,著名美术教育家,当代中国人物画大家,*土画派创始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顾问,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7日13时50分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目前,西安美术学院在雁塔校区美术馆设立追思厅,供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师生前往吊唁。刘文西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11日(星期四)10时在西安殡仪馆咸宁厅举行。
7月8日,西安美术学院设立追思厅。(张硕摄)
7月8日早,西安美术学院设立追思厅,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刘文西。(张硕摄)
刘文西,年10月出生于浙江嵊州,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年于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年就读浙江美术学院,年毕业后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年为第五套人民币创作毛泽东肖像,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年被评为首批百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年创设*土画派,年至今任*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文西写生照
60余年来,刘文西坚定不移地践行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植根*土地,长期深入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了无数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祖孙四代》、《知心话》、《山姑娘》、《*土情》等。
刘文西*土情
刘文西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
刘文西毛主席到陕北
他的画作被称为“是15亿人看得最多的”。因为他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之手。
刘文西同欢共乐(素描稿)
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不少人对新版元人民币面上的毛泽东头像产生了极其浓烈的兴致。画笔细腻洗练,形象丰满传神。其设计者真是*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
年,作为第八届人大代表,刘文西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银行正在设计第五套人民币。中国银行的有关人员找到他,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画毛泽东像。当他领了为元人民币画毛主席像的任务后,他无比激动,夜不能寐。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精心选照片,专心创作,这一画就是20多天,经过反复修改,方才定稿,并最后通过中央领导的审定。其实,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那一稿,但仔细看还是有些细微差别的。刘文西说他最喜欢的还是元的那一张。
多年来,刘文西对美术报的发展非常关心。
年,刘文西当选为美术报年度人物,并赴兰州参加第五届美术报艺术节。当时的颁奖词,仍记忆犹新:年是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70周年,作为“*土画派”的重要领军人物,刘文西50年情系*土地,几近耄耋之年带领*土画派画家群体,赴沂蒙山区,上青海牧区,边采风边创作,并成功举办“人民?人民——*土画派作品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刘文西的身上,映射出老一辈中国画家执着于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忠诚。
年11月25日,第五届美术报艺术节在兰州开幕
刘文西做为美术报年度人物登台领取证书
在开幕式上,他对美术报记者表示:“美术报年度人物是鼓励一年当中创作成绩比较突出、有所超越、有所表现的艺术家,且有群众参与投票,有群众基础。*土画派也好,我个人也好,都要以毛主席延安《讲话》为指导,努力实践‘艺术为生活,艺术为百姓’。市场经济,艺术家也容易浮躁,更要沉下心来,抵制不良社会风气,踏踏实实搞创作。”
年11月25日,第五届美术报艺术节相关报道
年,刘文西专程到访美术报,为广大读者题写了“要高原更求高峰”七个大字。因来时匆忙,未带印章,美术报记者、西泠印社社员蔡树农为刘老急就一方——“文西作客”金文印章。
年11月25日,刘文西作客美术报
年11月25日,刘文西为浙江日报和美术报广大读者题写了“要高原更求高峰”。
刘文西曾说:“为人民而创作就要逐年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情感,逐年到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激情创作,逐年不断地累积经验去提高创作。创作是艰辛的,当一个好的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的,只有画家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相处以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里的画家才能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只有为人民画出丰厚的优秀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欢迎。”
年11月25日,刘文西作客美术报相关报道
年11月25日,美术报记者蔡树农刻“文西作客
人民的艺术家,“老刘”一路走好!
链接:
著名浙籍画家刘文西作客浙报集团
道不尽浙派画,绘不尽乡土情
■本报记者叶芳芳
刘文西,浙江嵊州人,中国人民银行第五套人民币上毛泽东像的创作者;年在嵊县初中毕业,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当代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之一,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等职。
年11月25日,这位82岁的“乡贤”携夫人陈光健经过近20个小时的车马辛劳,凌晨3时抵达杭城,上午10时却已精神矍铄地出现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美术报编辑部。
憧憬:从“高原”到“高峰”
虽然是画坛名宿,然而从他的形象打扮——常年灰白布外套披身、灰蓝旧军帽盖头,可以知道,这个看上去像串门走亲戚,为陕北老乡所熟悉和热爱的“老刘”,一辈子最喜欢做的事,还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刘老反复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到人民中去,这个对美术家是最重要的。”
采风创作对刘文西而言是家常便饭。去年10月,刘文西先生再次前往陕北采风。采风路上,当他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许多感慨涌上心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来没有动摇,‘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的躯壳’,这些话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是鼓舞,也是警醒。”刘文西坚信,在新时期,艺术家的职责依然是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创造各种各样、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把正能量树立起来,从而推动历史前进。
刘文西潘天寿——我敬爱的老师
“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不仅仅是针对美术界,在各界都有高峰太少的现象。”谈到当下美术界存在的问题,刘文西比谁都着急,“画家心中还有多少人民,还有多少人民的情感,值得掂量。”
几十年过去了,刘文西的青春热血、艺术情感都挥洒在了陕北这片*土地上,但他感觉对陕北了解得还不够。对于当下的写生创作,他认为“文艺工作者真正走下去的还是为数不多,更多的人是走马观花,拍些照片,但拍照解决不了艺术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深入生活,能不能真心诚意地深入生活,是写生的关键所在。”对于刘文西来说,朴实的、真正来自于人民大众的情感表达、艺术表现,才是绘画的生命。
溯源:一生践行讲话精神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幼喜爱画画的刘文西,得以进入上海育才学校绘画组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在育才学校,刘文西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读物——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被《讲话》中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思想所震撼。延安在他的心中如此神圣,心怀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奔赴延安的念头油然而生。
年,24岁的刘文西在毕业实习时选择了陕北,3个月的实习期,刘文西背着包,在*土地上不停地走,不停地画,留下了数百幅写生作品。通过跟延安老乡们的接触和交流,刘文西听闻了许多毛泽东当年的故事,这不但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也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调。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追随刘文西的画风,以*土地的普通人物、景物为审美取向,在现代中国画坛形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画风的“*土画派”。
在刘文西的创作理念里,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人民,知道他们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里。摸清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景象后,画出来的才是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态、人民的面貌。
刘文西祖孙四代
他创作的《毛主席与牧羊人》、《祖孙四代》、《山姑娘》等作品,不但受到业界的广泛赞扬,也为广大百姓所喜爱。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像,出自刘文西的手笔,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看到的画。创作之初,他对照一张年到年间的毛主席照片,用放大镜仔细地看,再以素描的方式,花了一周的时间才画出来。之后,画像被交给全国范围内选出的10名技艺高超的刻板工人,分别雕刻,最后从中选出了最为精致的一个版本。
感恩:望在家乡建美术馆
在刘文西的眼中,浙派是人物画创作的高地。而他所创立的“*土画派”是从“浙派人物画”派生出来的,是子孙辈。浙派中,潘天寿、常书鸿、诸乐三、吴茀之、方增先等先生是他的老师,而传承的年轻一代也是人才辈出。他希望浙派人物画可以形成合力,走得更高、走得更好。
年10月15日,“刘文西百米长卷展”展览现场
刘老这次到来,一方面是回家,因为他是浙江嵊州人,他的兄弟姐妹还在老家;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杭州建个美术馆,把作品全方位地向家乡人民展示。
当现场很多人夸奖刘老与时俱进时,他很兴奋地说:“不管在写生路上,还是在家里,新闻我是每天必看的。不但要看中国,还要看世界。”
临行前,刘文西为浙江日报和美术报广大读者题写了“要高原更求高峰”七个大字。因来时匆忙,未带印章,美术报记者、西泠印社社员蔡树农为刘老急就一方——“文西作客”金文印章。“刻得好!很有味道。”刘文西连连夸赞。
(部分内容据西安美术学院、西安晚报及陕西传媒网)
记者丨江凌叶芳芳蔡树农
编
小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商业合作、粉丝福利请添加美术报小编kly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