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人民日报刊载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游浙
TUhjnbcbe - 2020/11/3 2:55:00

祠堂是最能体现一个家族文化底蕴的所在,因此这次去郭洞主要是探访何氏宗祠。因为何氏祖上为相,所以门上是宋代宰相官服打扮的门神,而非其他地方的秦琼尉迟恭之类。门槛两边的一对石鼓称为户对,上方大门匾额下的方块叫门当,这就是门当户对的由来,表示双方地位相当。宗祠的大门平时紧闭不开,只有祭祖、宗族大会或高官来访时才开。

集山川之秀,汇诡奇之景的郭洞水口,80多棵明代万历年间栽种的古树,密布于古城墙内外,古韵森然。城墙东首的回龙桥,初建于元朝,重建于明隆庆年间,石桥上有亭,可以说是特色所在。从水塘边的回龙桥走过去便是海麟院,里面供奉着关公、土地爷和南海观音,可谓佛道儒三教合一。出了海麟院就看到了龙山古林,五六百年的参天大树比比皆是,包括名贵的南方红豆衫以及樟树、苦槠树等。

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我们*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的栖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

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

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

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

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

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

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

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

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

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

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

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我曾见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我们由侧门进入祠堂,第一进院子里主要是议事厅、戏台及东西侧厅围成的院落。戏台正对议事厅,背对大门。戏台保存完好,每年在宗族盛会时还是用的。戏台的内顶很特别,是一层一层向上收的,有吸音功能,演出时在戏台下放置几口大水缸,唱戏的声音会被水放射放大。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官府宫殿里的人可以四周围坐也能听到唱戏的声音。议事厅是议事和接待贵客的地方,房梁上挂满了各个时期的各种匾额,有表彰*绩的,也有颁给贞节烈女的。郭洞出过很多文人进士和官员,近代的名人据说是何应钦。议事厅的房梁由憨粗的名贵木材做成,表面光滑,据说几百年从不打扫既不落尘土也没有蜘蛛网和虫蚁,房梁的构形像山字,就称为山字梁。

祠堂的第二进院落是后院,供奉祖宗牌位,那些古老的牌位都在文革中毁于一旦,现在只是补做了几块最主要的。院子当中种着一课雄罗汉松树,枝繁叶茂,整个院子都在它的树荫庇护下。两侧廊下展示着一些古董生活农耕用品,比如旧油灯、蓑衣、锄头、旧式脸盆架、梳妆匣、手炉等。何氏祠堂充分体现了郭洞村几百年的文化,规模宏大,气象庄严。此行意犹未尽,奈何时间飞逝,已近昏褐,我们的古村落探访之行仍将继续。

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老祠堂。(来源:人民日报)

弘扬姓氏文化,

支持家族平台建设!

人已赞赏

敬请赞赏,支持何家

(您的赞赏与支持将全部用于宗亲寻亲与何家文化建设)

精彩推荐:

何家千年古园,名不虚传!

《天下何氏一家亲》何氏族歌

何姓家族,强大无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民日报刊载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游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