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一直是我们茶余饭后喜欢讨论的话题,而国内的大学排名一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大学谁是第一永远没有定论,但前两名绝对是清华北大;而谁是国内排名第三的大学,又能掀起一场更大的口水战。
复交浙科都有实力一争,也有排行榜把人大排在第三,近年来又有另一所新晋牛校强势崛起,直指清北,那么到底哪所高校配得上中国第3的称号呢?这些层出不穷的排行榜到底可信度有多高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中国大学第三名之争。
清华北大并非一直独孤求败
要想说清谁是国内第三,我们先要讲讲为什么清华北大是国内前二。其实纵观中国教育史,清华北大并非一直独孤求败,清北发展成国内的一枝独秀其实不过20余年而已。
清华北大是两所历史悠久的高校,在民国时期就名震全国了,但那时清北就是国内的TOP2吗?并不是。
上世纪30年代时,众多的教会大学实力也相当突出,比如后来被拆分的燕京大学,就不逊清北,一部分以上海沪江大学为首的都市大学也实力不俗,这时的清北只能说国内一流。
到50年代时,国内的高校经历了一次大的院系合并,诞生了一系列专业型大学,这时的大学数量少,学科泾渭分明,少有形成直接竞争的高校,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工业学院谁更好,专业不同没有什么比较性。
一直到80年代,清北都算不上国内的TOP2。这段时间国内刚刚恢复高考,能考上大学的就是顶级人才了,在人们眼里,上清北的学生也不比普通大学生高到哪去,而且这时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一般都选择国内的另一所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80年代是中科大的天下,清北恐怕只能算个TOP3。
而且这时国内顶尖高校间的差距并不大,比如西安交大、哈工大不比清华差多少,复旦、南大也和北大在一个档次;
真正让清华北大彻底脱颖而出的,是著名的“计划”。
年5月,国家首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这就是著名的“计划”;而最先挑出来被重点扶持的大学就是首都的两所名校:清华北大。
当年,清北两校就各自获得教育部的18亿拨款,在科研经费上一下子甩开了原来的老对手们。
随后,为了扩大受众大学的数量,中央决定让地方政府全面参与计划,扶持省内重点大学。年,七所非北京高校入选计划,复旦、浙大、南大也获得12亿拨款。
不过之后,清华北大一直由中央直接拨款,而其他重点大学则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拨款,这就体现了政府眼中清北的特殊性,国家就是要把清北打造成国内大学的“门面”。
可以说,清北之所以能迅猛发展,是靠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清北在短短20年内成为国内无可争议的TOP2,可以说是国家“钦定”的。
但国家虽目的明确地要把清北建设成国内的TOP2,可并没有选出谁是国内第三,那我们该如何评判呢?
众多大学排行榜靠谱吗
国内各种大学排行榜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年前后曾经出现过一阵“排名热”:各类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发榜的不仅有学术机构,还有民间教育机构,甚至各大中学都发布过大学排行榜,给大学排名也一直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但如此多的排行版,到底哪些是权威的、可信的呢?要属以下三个了。
国际上最通用的三大排行榜,分别是QS(QuacquarelliSymond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THE),在这三大排行榜中,国内第三的高校分别是谁呢?
在QS榜中,-三年里,国内前三名都是清华、北大、复旦大学;在ARWU榜中,年前三名是清华、北大、浙大,年则未排出第三,只是指出复旦、上交、中科大、浙大位列3-6名;而在THE榜中,-三年里,中国前三名都是北大、清华、中科大,复旦第四。
可见在各大榜单中,复旦、中科大、浙大更受认可,但要说谁一定是第三,还是难以服众。
科研经费之争
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科研经费的角度看看中国第三之争。
更多的科研经费意味着更强的科研实力,意味着更多的政策倾斜,那年各大高校的财政预算情况如何呢?
从这个角度看,浙大和上交两大工科强校表现突出,仅次于清北,排名三、四位,且领先后面的复旦很多。
但工科学校做科研项目就是需要更多的经费,清华的经费也比北大高出不少,从科研经费的角度比,以文理见长的复旦确实比较吃亏。
浙大作为经济强省浙江省内唯一一所高校,自然得到浙江全省的鼎力支持,经费充足;交大近年来不仅有政府的支持,还得到了不少社会企业的赞助,也算财大气粗。
位于安徽的中科大得到的地方支持则明显不足,甚至没能上榜;而江苏省内名校众多,南京大学也明显没有浙大那么好运,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也未上榜。
高考分数之争
相比于各种排行、科研实力这些虚的东西,比比高考分数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直接来看看年华东五校+人大在全国各省的提档线:
(注:计算平均值时,“上海、江苏、海南”的数据均已按比例转化为满分分制中的分数)
从高考提档线上可见:复旦上交已自成一档
在年各省市平均提档线对比中,复旦、上交已拉开其他院校一个档次:
复旦大学理科第2,文科第1
上海交大理科第1,文科第2
理科提档线方面,复旦领先第3名中科大超过10分,这已经是档次上的差距了;
文科提档线方面,交大也领先第3名人大近4分,但不如理科夸张。
复旦上交两校则不分伯仲,理科上交赢了0.2分,文科复旦赢了0.9分,这两校和清北一样是一对“冤家对头”,谁也不服谁。
但高考提档线目前的参考性也有所下降。
近年来,复交浙等名校会把一些冷门专业、提档线分低的专业,放到提前批次进行招生,而我们在统计提档线时,都是统计本科一批次,不看提前批,因此变相的拔高了自己的提档线,这就是被大家广为诟病的“超短裙招生”。
这样做对高校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拔高提档线,让学校显得更牛,有利于下一届招生;另一方面,通过提前批录取的考生一般不允许转专业,有利于解决冷门专业招不满人,或向其他院系大量转出的尴尬情况。
但这对我们考生则明显不利,我们被虚高的提档线蒙蔽了眼睛,看不到最真实的录取数据,不利于报考择校。
这方面中科大、南大做得比较好,复旦、上交、浙大则均有一定的“超短裙招生”现象。
但这意味着复旦、上交其实不行吗?
并不是。就算把复交“超短裙招生”拔高的部分去掉,这两校的提档线预计还是排在3、4名,只不过领先幅度没这么夸张而已。背靠一线城市上海,这两校近年的热度是逐年增高的。
到底谁是中国第三校
回到开始的问题,到底谁是中国第三校?我们把复交浙科,这四大候选的优劣逐一分析。
复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大学,从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国内一流大学,底蕴十足,在大学排名、高考分数上都表现优秀;年合并上海医科大为复旦大学医学院后,更得到了大幅提升,综合来看,复旦就像一个弱化版的北大。不像理工类院校,谁排在清华之后难有定论,在综合类大学中,复旦稳居第二毫无争议,在中国第三校之争中,复旦的呼声也非常高。
上交则源自老交大,但靠着上海的地理优势,上交已经甩开了同宗的西安交大一截,成为老交大最骄傲的“孩子”。相比同城的复旦,上交并不是一强到底: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上交是拼不过复旦的,甚至比不过当时的南开;而进入新世纪后,上交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大力资助,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和复旦并驾齐驱。相较于更需要底蕴积累的综合类高校,工科类高校只要砸钱搞科研就能迅速提升学校实力,不差钱的上交未来不可限量。
中科大则是曾经的霸主,也是华东五校中最低调的一所,科研实力毋庸置疑;中科大还拥有传奇的少年班,少年班的毕业生认可度不输清北。奈何地理位置着实限制了中科大的发展,难以想象如果中科大在北京上海,能强到什么地步。但底蕴犹在,更何况中科大仍在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在讨论中国第三校时,谁都不会排除中科大。
浙大的发展之路最为简单直接:院校合并。年浙江大学在合并了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后,瞬间成为国内顶级名校。合并后的浙大,院系规模大过清北复交等一众名校一大截,堪称巨无霸,学科门类齐全,理工农医样样都强,同时集合浙江省全部资源,浙大的风头一时无二。浙江的体量是它最大的优势,体量更大就意味着更多的师生,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多的论文,因此浙大不论科研经费、论文产出量还是一流学科数量都稳居第三,这些也都让浙大在各大大学排行榜中受到青睐。
最后还有一所“新成立”的大学不得不谈,那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原来只招研究生,年起才开始招收本科生。国科大与中科大同样源自于中国科学院,背靠着国内最强的科研实力,不同的是国科大坐落于首都北京,得到的资源政策非中科大可比。国科大目前刚刚崭露头角,就已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可,未来会不会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第三,甚至和清北齐名的TOP3呢,我们拭目以待。
调查:您认为哪所高校是“中国第三校”?(单选)
单选
认为哪所高校是“中国第三校”?(单选)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来源:学科竞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