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公费农科生光有编制,够吗人民资讯
TUhjnbcbe - 2025/3/25 10:19:00

作者

刘如楠

7月,在这个大多数毕业生或准毕业生都在为工作、读研、留学等忙碌奔波的时候,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届的本科毕业生刘国荣却显得很“清闲”:4年前入学时,他的工作就已定好——到浙江温州文成县所辖的乡镇农业部门去。

像刘国荣这样的公费定向农科生,浙江省自年起已培养了人,其中近人走上了工作岗位。近年来,山东、山西等省陆续实行公费农科生招生政策。这是继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后,又一个“免学费、包分配、有编制”的招生类型。

这类学生通常按照提前批次录取,由省级财政承担其在校期间学费、教材费、住宿费等,毕业后,回到相应辖区的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确保有编有岗,服务年限一般为5年,因个人原因违约需承担相应责任。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曾多次呼吁扩大公费农科生的政策覆盖面。他认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人才和科技的支撑。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基层农业人员需要更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综合掌握农业、管理、科技知识。当前,基层农业人员存在老龄化、专业技术欠缺等问题,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

反差:报考就业“冰火两重天”

没有视频中被精心拍摄与剪辑的画面,也缺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在山东省一个个普通的村子里,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可能是汽车驶过扬起的一片黄土,是烈日下在玉米地里被炙烤的皮肤。

对许多农科生而言,好不容易考了出去,上完大学又回到原点,这令他们和家长都无法接受。因此,基层农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分配体制改革,受传统观念、产业地位、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农科专业人才招收和留用长期面临困境。”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朱军告诉《中国科学报》。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受学科、地理位置等影响,与省内同等实力的高校相比,该校的录取分数线平均低分左右。

和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有观念的民众不同,市场对政策的变化更加敏感。张宪省指出,“当前不少大型企业都逐渐向农业领域布局,这就需要大批农科技术人才。”

“和报考形势截然不同,农科生的就业形势非常好,选择也很丰富。”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团委书记尹昌美说,近年来,每年到该校参加招聘的单位和企业都需要提前预定时间场地,学校经过筛选,根据当年毕业人数,按照约10:1的比例提供岗位。“也就是说,平均每一位毕业生至少有10个岗位可选,其中不乏薪资待遇非常优厚的。”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年,该省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最高的是农学类专业,为92.63%。安徽省也是如此,据《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年该省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0.39%,其中农学就业率最高,为92.01%。

需求:破解地方农科人才断档难题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同时也是水产品、果产品、畜牧产品和蔬菜产品的主产区,山东省基层农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了制约乡村振兴的短板。

“各省、市、县、乡镇都设有农技推广机构。近年来,随着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这些机构被合并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仍然需要技术人员从事相关工作。但是,现有人员老化、专业技能不足、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张宪省介绍。

为缓解这一局面,年起,山东农业大学等3所省属高校率先开始招收公费农科生。

实施过程中,首先由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主管部门根据编制及岗位空缺情况提出申请,经县级农业部门汇总后,公开招生计划和定向培养招生(招聘)公告,再由省招生考试院将名额协调分配至各个高校。拟录取后,报考学生直接与所选择的县区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

与山东省仅为定向农科生免除学费、住宿费等不同,浙江省从年起就为所有本省户籍的本科、高职农科生免除费用。

“年,浙江省高校合并重组后,人才培养目标发生改变,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缺乏,地方农科人才出现断档。”朱军说。

当前,浙江基层农技岗位人员缺口达2余人,且未来5年每年约人面临退休。

年,浙江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朱军表示,“这是为了解决基层农业服务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专业失衡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优化基层农技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举措。”

与普通农科生相比,定向农科生除了学习专业相关课程外,还需要选修定向模块课程。浙江农林大学级园艺专业定向生周欣雨说,“像农业经济学、种子科学、演讲与口才、公文写作等课程我们都要学,要修10个学分以上,知识面相对更宽泛。”

同时,定向农科生实行“双导师”制,即聘任用人单位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配合校内导师进行操作技能指导。毕业论文也是根据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提出并完成的。

这和山东农业大学的培养方式不谋而合。“定向培养的目的是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服务,他们不仅要向农民推广相关技术,还要宣讲政策、协调农产品加工、拓宽销售渠道等,这就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尹昌美告诉《中国科学报》。

“定向培养使学生有了较强的基层服务意识。去年5月,因疫情防控需要,学生们都在家学习,有同学就提议搞‘线上科技智农活动’,分头联系了当地的种粮大户、农民等,提前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邀请学院教授与他们线上沟通,面对面答疑解惑,效果非常好。”尹昌美说。

在实践方面,定向农科生需到未来就业单位完成学期实习,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

“虽然培养方案是针对农技推广而制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掌握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是我们教农民种田,而是农民教我们种田。”已经在丽水市莲都区雅溪镇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了4年的浙江农林大学首批农技定向生周树杰说。

编制:最具吸引力的待遇

回想起3年前选择专业时,周欣雨至今都庆幸父母及时看到了台州市黄岩区农业农村局的定向招生公告。

“当时高考完比较迷茫,不知道今后要做什么。父母本身就在黄岩区基层乡镇工作,他们觉得毕业了不用找工作、直接入编到乡镇政府挺好的,还考虑到未来乡村发展会越来越好,年轻人在农业方面可以很有作为,就建议我报定向到本区的农科专业。”她说。

入学初期,她对专业谈不上喜欢,即便从小在农村长大,她也从未真正了解过这片土地和生长其中的果木作物。

兴趣的产生源自专业实习。从大二开始,除了理论课程外,他们需要亲手种植果树、花卉、蔬菜,并进行嫁接、修剪、防虫等工作,还会到种植基地参观。“这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以前看外公种桃树、梨树,只想摘果子,现在也可以帮他做一些事了。”她说。

和周欣雨及其家长有同样想法者不在少数。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定向农科生附带的事业编制成了最大的吸引力。

即将升入大四的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唐瑄甚至有些后悔没有报定向农科生,“当时父母非常想让我报,但我不想被束缚,现在临近毕业,觉得省去找工作的麻烦、还有编制,挺好的”。

在记者对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98名学生的调查中,提及报考公费农科生的原因,约61.2%的学生选择了“毕业有编制”,选择“家长强烈推荐”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分别占22.5%、14.3%,只有2人选择了“可享受免费及补助”。

在浙江省,随着头几批“吃螃蟹的人”逐渐走上定向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费农科生光有编制,够吗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