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90后,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印记。最早一代的科学家,响应国家号召和使命,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而新一代的科学家,用青春砥砺报国之志,勇攀国际科技高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与责任,面临相同的课题,一代代的科学家努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答卷。
当时代向科学发问,科学会如何作答?7月25日上午,一场科学与时代的对话在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剧场发声,这是浙江省科协与都市快报联合打造的“科技成果科普发布”特别活动。四位不同年代的科学家齐聚在这里,分享他们与科学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他们各不相同却又有着相似之处的“科学之路”。
打破国际垄断、发现全新策略
这些科学家用自己的故事诠释科技向善、科技为民
从0到1的过程,开头总是最难的,科学研究亦是如此,第一位分享嘉宾就是这样开始他的“科学之路”的。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激光先进制造研究院院长姚建华,他的研究领域,恰恰是中国制造业的痛点和难点。
在今年冬奥会的开幕式上,我们看到激光雕刻的水晶雪花,如今,激光应用在我们生活中似乎无处不在,我们把激光称作“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但在姚建华的年代,激光并不常见。
年,姚建华递交了第一个“激光中心”建设申请报告,成立了一个没有激光器的激光团队,开始了他的追“光”之路。激光加工技术更多运用在大型汽轮机等高端部件的生产领域,曾经这些高端部件高度依赖进口,价格非常昂贵。而姚建华通过自主研发全面替代进口,打破行业垄断,这一创造性突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大国重器,就是中国底气。姚建华带领团队研究的“高质高效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及其工业应用”获得了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去年7月,“科技成果科普发布”也对此进行了发布活动。
时代在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面对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类疾病,亟需医疗领域的创新,而医学科学家恰恰正是医疗创新的主力军。这一次,时代需要更多的医生成为左手《柳叶刀》、右手“手术刀”的医学科学家,更多的科研成果可以向临床实践转化,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第二位分享嘉宾就是其中的代表。
杭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利宏,由他主持完成的《冷冻及射频消融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及围术期抗栓治疗的探索》,获得了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王利宏也通过“科技成果科普发布”活动,向公众科普了这项成果。
面对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的选择,王利宏并不纠结,在他看来,基础科研面向未来,临床科研立足当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医学科技工作者应该从临床实践发掘科研主题,围绕临床需要开展科研,同时也应该让科研结果指导临床应用,实现科研转化服务临床。
除了成年人的健康,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