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作者:魏婉、王林、李剑平
“现在的年轻人去哪儿啦?”
浙江台州一家汽车模具企业的招聘情况,令老板很纳闷。模具属于“制造业之母”,企业模具生产车间都装备了数字化机床,年轻人只要潜下心来,扎实学习三五年模具制造和设计技术,一辈子都受用和“吃香”。但他们车间里的工人目前都以四五十岁为主,很难招到年轻的学徒工。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份关于“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议案引发热议,让蓝领“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窘况浮出水面。
人社部数据显示,在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个职业排行中,有58个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预计至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近万人,缺口率高达48%。
本该在岗位上孜孜以求、精练技能的“蓝领”都去哪儿了?为何不再立志成为领域内不可或缺的“能工巧匠”?
“不自由”是“出逃”的原因之一
做直播、开网约车……在数字经济的催生下,灵活就业为年轻人开辟了就业新思路。国家统计局披露,截至年年底,我国灵活就业者已达2亿人,相比于约7.5亿的总就业人口,灵活就业人员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其中不少人是从工厂“逃离”的。
争分夺秒送快递、风里雨里送外卖……“薪资少、工时长、强度大”才是不少年轻工人离职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周广肃认为,作为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的劳动生产效率及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可能让许多传统行业“黯然失色”。比如,不同统计口径显示,外卖骑手平均月薪在元至元之间,多的甚至上万元,更遑论网络主播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自由”也是许多年轻工人“出逃”的原因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北汽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汽车工人吴端华表示,当代高学历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就业意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份时间自由、环境自由的工作,远比“机械、重复、价值含量低”的一些工厂工作有吸引力。
“蓝领”短缺,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燃眉之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山东青岛等地调研时发现,许多制造业、外贸企业在“疯狂招人”,甚至有家多人的企业专门雇用了11家中介公司帮忙招聘。而另一方面,城乡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对于这种就业结构错配的现象,吴端华认为,这是因为蓝领人群与岗位需求之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就业效率。他认为,我国蓝领群体普遍存在低学历、低技能现象,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与制造业升级所需的岗位技能并不匹配。这也是工厂“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新蓝领”也有新问题
新业态带给年轻工人更多选择,但也给这些以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为代表的城市“新蓝领”带来不少新问题。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就带来一份《关于建议应重视对网约工这一新的劳动群体权益保障的提案》。
“新蓝领”服务着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城市生活中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面临着租住不稳定、城市融入难等问题。李大进通过查阅司法判决发现,外卖系统里不仅有算法,还藏匿着许多法人公司,由此形成的合同关系正把网约工的权益死死捆住,让不少人成为无劳动合同、无社会保险、无劳动保障的“三无”群体。
这也是灵活就业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从传统行业中走出来的B站某UP主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新型职业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UP主看起来门槛低、赚钱多,但正因如此,竞争非常激烈,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内容长青,不容易脱颖而出且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哔哩哔哩发布《B站创作者生态报告》:青年创作者成为主流
另一方面,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使用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若只是跑腿送外卖,到一定年龄可能就力不从心了,但如果在制造业的话,你的技术本领越磨越硬,发展前途更广阔一些,可以成为大国工匠、国家栋梁。”吴端华认为,目前这种“新蓝领”就业具有不可持续性。比如无人配送技术推广后,现有骑手何去何从?又如何满足未来新蓝领的技能要求?
周广肃也表示,技能提升才是长久保障,能否在工作中不断获得知识的积累与成长极其重要,建议年轻人
辑丨李之媛
校
对丨黄妍雯
校
审丨贾文程值班编委丨钟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