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匡用芯创造美好生活杭州日报
TUhjnbcbe - 2024/12/20 15:43:00
医治白癜风病的专家 http://pf.39.net/bdfyy/bdfzj/
文/记者赵君芳图/记者王毅“北有中关村,南有文三街。”在杭州数码界,文三路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路。年,翁南道在文三路黄姑山路口租下一幢楼,开设杭州高新电脑城,随后,马云的“淘宝网”在文三路华星科技大厦横空出世。这条曾被誉为“杭州最有名的数码一条街”,先后孕育出东方通信、阿里巴巴、浙大网新、信雅达、海康威视等十几家上市公司。年开街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这儿人气爆棚,卖场盆满钵满,商户日进斗金,鼎盛时期街区吸纳了5万余IT人才。王匡便是其中之一。年,王匡和几个伙伴租下了西湖边东山弄的一套居民房,成立了杭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自此踏上创业之路。随后几年里,公司规模逐渐扩大,最后,落户到了如今的文三路90号东部软件园。20年来,王匡始终专注于国产芯片的研发,默默耕耘二十载,如今已然到了收获期。数字信息传输领域的开拓者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前,浙江大学电机系设有无线电通讯及广播本科专业,后来成立了无线电系,刚踏入大学校园的王匡,因为兴趣报读了无线电专业。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无线电专业变成了现在的通信工程。年,王匡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跟着恩师姚庆栋一起做数字电视领域的相关研究。姚庆栋曾参与创建了无线电系和当时教育部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国防保密系11系(导弹与火箭),是国内第一代从事视频压缩编码研究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宽带图像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能跟着姚老师,我觉得很幸运。”王匡笑笑。“那个时候全世界还没有高清晰度电视,也没有数字电视。最开始是日本人设计了一套模拟的高清晰度电视,因为带宽过宽的原因,地面广播无法传输模拟电视的信号,后来美国人研究了一种数字化的方法,把音视频压缩,从而实现传输,当时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个课题。”面对非专业领域的记者,王匡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他的研究领域。“回想起来,当年我们和姚老师做研究时,常常会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王匡回忆。严师出高徒,姚教授对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让王匡养成了严格要求自我,日夜奋斗的工作习惯,也为他日后的研发工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模拟视频如果不压缩,带宽会非常宽,而且很占资源,当时王匡跟着导师一直在研究这个数字传输课题。王匡回忆,差不多到他博士毕业,也就是年左右,王匡和团队研究的课题——以地面广播的方式从电视台把数字信号传到每家每户电视机上的技术在理论上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应用。“当时,国内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研发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如果能在这个领域研究出成果,那就能跑到别人前面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毕业留校的王匡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电视信号传输方面的研究,这个选择的价值也在日后不断凸显。年,原国家科委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列为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成立了国家数字高清晰度电视总体组,王匡被选入组,负责“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功能样机系统”项目中“信道编解码器与调制解调器”专题。“当时全国召集了大概17家单位联合攻关,每个团队负责一块,我们主要负责其中的信道传输技术部分,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国内没有先例,国外可以参考的资料也很少,基本上都要靠自己从头开始摸索。除此之外,因为仿真的内容没法在电脑上实时传输,必须把仿真的内容写到可编程的芯片里。“当时芯片单体容量都很小,只能靠编写很多芯片,然后拼在一起,工作量非常大。”经过无数次次反复的试验和编写,王匡负责的信道传输技术总算研究成功,就等着去北京参加联合调试。“就在我们准备去北京的时候,又出问题了。”王匡说。为了提高研发效率,王匡把内部成员分了几个小组,分头研究各个模块,模块和模块之间需要连接,但是因为元件性能不稳定,常常会调试失败。“那天我们就反复调反复调,总算在火车发车前两小时调试成功,接着就赶紧装车往火车站赶。”功到自然成。在北京的联合调试环节,王匡负责的技术部分调试非常顺利,也是在那一刻,他和团队揪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也是因为这次研究的成功,年,由王匡负责传输部分研制的HDTV样机成功地参与了国庆50周年庆典试播,他本人获得了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九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九五”攻关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奖等荣誉。从研发到投产,不让“芯片”故事断片“成果做到一定程度,就要把它用起来,这好像都写到浙大人的基因里了。”王匡说,这是一条水到渠成的路,“一个年轻人花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做的研究,如果不投入到实际应用里,那这个故事就不完整了。”科研成果它毕竟不是产品,如何赋予科研成果以生命并投放于市场,真正服务于消费者,这个过程需要接力者。年,思维开阔的王匡毅然接过了这一棒,实行“校企结合”的合作方式,踏上了创业之路。但创业只是一个更复杂艰难的新故事的开篇。一边做科研,一边做企业,一边还要参与起草《数字电视地面传输国家标准》,那时候的王匡,就像一台上了马达的机器,一刻也不能停。战场从实验室转移到了公司,身份从研究人员变为管理者,不适应在所难免,但,“让技术造福更多的人”的愿望太强烈,渐渐地,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成立公司后不久,凭借在数字信道传输领域多年的研究,王匡和团队采用台湾UMC公司0.18微米工艺,成功设计出50万门美标高清电视芯片(ATSC-HDTV),这也使国芯在起步阶段就确立起在信道传输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在年至年期间,国芯还主导和参与了国家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研究。即使在科研领域获得了很多荣誉,经营企业,对王匡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司刚成立时,最艰难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芯片推销给客户。尤其是十几年前,在中国的本土芯片还处于空白的情况下,推销难度可见一斑。“我们的第一单生意是亏本提供给客户使用的。”也正是因为王匡愿意吃亏,公司产品的质量又过硬,才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认可,为后来的合作创造了更多合作机会。之后,随着公司的新产品不断研发,国芯开始在芯片领域大展拳脚。年在国内率先发布有线数字电视解调芯片、卫星数字电视解调芯片、电视机视频后处理芯片,实现了销售额零的突破。年,国芯被信息产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同年,又在国内率先发布卫星数字电视解调解码SoC芯片,进入解码芯片领域。年,实现芯片销售总量过千万,销售额过亿元……所有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20多年来,王匡一直在跟芯片打交道,而产业化则是其研究成果最好的体现,如今,公司开发的数字电视芯片产品已遍布全球,是全球领先的机顶盒芯片供应商,开发的数字机顶盒芯片,产品累计出货超4亿颗。“在洗澡时,用语音控制的方式来调节浴霸的开关,这样的场景你有没有经历过?”在交谈过程中,王匡笑着问记者。试想一下,浴霸的开关一般都在浴室外面,当你感觉温度过高或太低,想要调节时,会十分不便,针对这样的需求,王匡的团队研发了一款产品,置入浴霸,便能实现语音控制。这只是国芯在AI芯片领域的一次小试牛刀。“国芯本来就是做芯片的,我们也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些尝试。”年,国芯开始进军人工智能领域,成为阿里巴巴YOC云上芯片合作伙伴,并在国内率先发布极具竞争力的DVB-S2高清SIP芯片。近两年,又先后发布了GXAI语音处理芯片、GXAI语音SoC芯片、GX物联网人工智能芯片和GX超低功耗AI语音芯片。经过5年的发展,从老牌机顶盒芯片供应商,到AI芯片新兴企业,国芯顺利实现了企业的产业升级。如今,国芯的AI芯片已经植入到很多家居和家电产品,并从家庭延伸到了车内场景。回首过去20年,芯片从冷门的产品发展成为如今备受瞩目的焦点,不过王匡自己好像对此并不是很“敏感”。在他看来,只是单纯想研究这件事,完成他的使命——用“芯”创造美好生活,并且能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满足。面对中国芯片从无到有,从被忽视到被追捧,他既是这场芯片热潮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编辑

徐晟哲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匡用芯创造美好生活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