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专业群应该是什么样子?高水平专业群应该怎么建?
——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给出答案。
01学校简介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下设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学院、建筑设备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管理与信息学院、士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建筑一体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教育部(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实验实训部2个部。
学校开设有35个专业(方向),其中,国家骨干专业6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专业4个,国家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浙江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2个,浙江省“十三五”高职高专优势专业5个,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5个。
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开放办学宗旨,携手名企,持续推进联合办学,创新实践“1+1+X”办学模式。
02“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新解读
学院校长何辉教授围绕以下七大问题展开新解读:
1、什么是专业群?
原理解:专业群=专业+专业+专业+……
新解读:专业群=组织架构、制度体系、专业标准、课程体系、资源机制等要素重构
专业群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变革,如果仅把原来的几个专业简单地拼盘,专业之间不会产生相互作用,这样的建设没有真正的意义和真实的效果。专业群建设是一个创造性的新型改革,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建设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其本质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而是把原有专业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专业标准、课程体系、资源机制等要素进行重构。
2、建了专业群,还要不要建专业?
原理解:建设专业群=抛弃专业建设
新解读:专业是专业群的基础
建设专业群并不意味着抛弃专业,专业是专业群的基础,学校应根据产业或行业的发展趋势来决定是否设置专业群。
3、怎么建专业群?
原理解: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满足产业需求
新解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满足产业升级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
传统的专业建设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综合性与交叉性,专业群建设是产业升级的要求。随着职业分工界限的拓宽、不同工种的打通,同一产业链中不同岗位的核心能力形成相互交织的核心素养体系,培养目标向“一专多能”转变,学生必须拥有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专业群必须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求,技能是重要且必须的,但更重要的仍然是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
以工程造价专业群的建群路径为例:
“同”——以“同”为导向,从产业创新链、行业发展、职业岗位、专业标准及资源考察各专业组群的可行性。
“融”——统一的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或者教育标准;群内专业可有不同方向,但必须指向统一目标;共享专业资源。
“群”——理念、标准、目标的统一,资源的共享。
“跨”——跨界构建一体化的组织、课程、平台
4、专业群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怎么办?
原理解:“1+1”模式:校企合作=1(学校)+1(企业)新解读:
“1+1+X”模式:校企合作=1(学校)+1(行业协会)+X(若干大中小微企业)
“1+1+1”模式:校企合作=1(中职)+1(高职)+1(企业)
“1+1”模式的弊端是企业的用人需求是变动的,因此很难维系长久合作,而且这种模式没有发挥行业的作用,学生的真正权益没有得到很好尊重与体现。而“1+1+X”模式,形成多元主体的办学联合体,发挥政府指导、行业协调指导、学校主导落实、企业主体参与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1+1+1”模式,即:中高职校企一体化,在5年培养过程中,企业在中职阶段介入,分段培养,实现双主体育人。
5、校企合作“两头冷”怎么破?
原解读:企业认为学校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自身利益;二级学院及教师对接企业消极,有些教师甚至“能避就避”。
新解读:企业和教师两头“加热”
真正的校企合作一定要建立在双向意愿的基础上,所以要挖掘校企的利益交汇点。
一方面要给企业“加热”:
通过让学生接受企业的培训,了解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一批潜在的稳定劳动力。
通过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造专业品牌、学院品牌,提升整体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为企业解忧克难。
充分利用大批优秀校友企业家和有情怀企业家的宝贵资源,共同为行业、企业培养建设者与接班人。
另一方面要给教师“加热”,形成集体共同愿景:没有校企合作就办不好职业教育。将校企合作纳入二级学院的考核机制中:
科研任务的要求,教师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企业力量。
推行“一师一企”模式,要求一名教师至少联系一个企业,教师就是企业的代言人。
设立访问工程师流动站,鼓励教师去企业、工地、针对工程建设的难点、痛点,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形成可应用、可推广的成果,反哺教学、反哺教师。
6、专业群的实训基地怎么建?
原解读:建设传统校内实训基地
新解读:建设"场中校"、"智慧+"实训基地
“场中校”:把课堂搬到实践场,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同时解决企业兼职教师没有时间到学校上课的难题。专业群课程不再是纯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而是发生在现场的、以项目和工地为平台的、以真实功能为载体的教学。
"智慧+"实训基地:新型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智慧工程,通过升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将智慧教育工具全面渗透课堂教学,让实训基地无限接近真实现场。
7、专业群的教学团队怎么建?
原理解:专业的教学组织架构=“学院—二级学院—专业—大/小教研室”四级模式
新解读:专业群的教学组织架构=“产业学院一专业学院一教学团队一工作室(或研发中心)”四层模式
专业群的教学组织架构由“产业学院一专业学院一教学团队一工作室(或研发中心)”四层教学组织形成,教师具有跨专业、跨课程、跨学科背景,改变了教研组织以单一课程为基础单位建立的弊端。
可以采取四项措施:
第一:以点带面,从前只强调教师的个人能力,教研室由同一门课的教师组成,导致教师围绕单一问题研究,无法拓展课程研究,挖掘课程与课程、课程与专业、课程与人的关系。
第二:引领合作,为学院、专业群配备国家级或省级的专业引领队伍,引领团队创新发展。
第三:协同发展,专职教师、兼职教师、新教师、老教师、学术型教师以及实践型教师,各有特色和优势,协同发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创新发展,教师构成不再以教研室为单位,而是以工作室为中心,跨出教师团队由同一专业构成的局限思维,用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实现共同发展。
03总结
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其技术特性愈加明显,“技术含量”逐步提升。
进入本科职业教育阶段,以产业一线职业岗位(群)为逻辑起点,通过岗位(群)需求分析形成的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技能训练的逻辑主线,牵引着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与构建。(选自: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