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深耕校园科普播撒科学种子
TUhjnbcbe - 2023/7/8 22:43:00

河南:汇聚爱心共育科普之花

中国气象报记者王建忠

在最美的初夏时节,当新中国七十华诞碰上“六一”儿童节,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火花?在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小学,一场名为“筑梦追梦圆梦未来”的校园科技节正“嗨翻”全场,校园气象站成了最具人气的科技展区。近年来,河南省气象局不断创新、不断实践,积极探索“一站一课一机构”校园气象科普社会化新模式,努力打造河南省知名科普品牌。

阳光少年气象站里探奥秘

郑州市经三路小学校园气象站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经三路小学是河南省第一所获此殊荣的小学。依托校园气象站开展各类科技活动,这所小学逐渐成为家长口中成绩与素质教育齐飞的名牌学校。在郑州,利用城市灾害预警项目资助和各类爱心企业资助,目前已建成23个阳光少年气象站,成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平台,“素质教育”的载体,“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室。

取名阳光少年气象站,源于全国唯一一份办给少年看的新闻故事报《阳光少年报》对气象科普进校园的认可和赞许。在郑州市宇华实验小学操场一角,阳光少年气象站的白色篱笆、白色百叶箱及高高的风向杆,搭配实时显示气象数据的电子显示屏,特别亮眼。这座校园气象站,凝聚了河南省气象局、阳光少年报社和东方今报社的爱心。《东方今报》副总编辑司超峰说:“科技强国宏观的命题,也需要落脚点和细节的支撑。这就是我们联合捐建校园气象站的初衷:从小处着眼,让气象站扎根在校园,让科学思维扎根在每个孩子心里,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具有阳光气质的翩翩美少年。”

宇华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关静说:“依托校园气象站,我们组建了气象社团,引入气象课程。同学们每天观测、记录气象数据,不仅服务学校师生,更在自己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

超“燃”气象课堂“哇”声一片

你知道天气预报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风云卫星是怎么围绕地球做运动的?气象站里都藏着哪些值得探索的奥秘……5月17日,“10+1气象课堂”走进郑州市聚源路小学西校区。

在报告厅,名孩子聆听河南省气象科普专家讲述《气象的故事》。在看到卫星监测到的台风时,孩子们瞪大双眼,小嘴圆张,“哇”声连连。

“10+1气象课堂”是河南省局打造的气象科普品牌,该活动被评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成果奖二等奖,基于课堂实践编写出版的《中小学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读本》获得第九届全国气象科普作品图书类三等奖,并入选全国农家书屋。

课堂上的精彩呈现,让聚源路小学校长张志刚萌生了在学校里开展气象科技教育的想法。“我想带着热爱科学、热爱气象的孩子到省气象台实地参观,零距离接触气象科技。”张志刚说,将考虑利用学校的部分场地,把气象、天文观测设备引入校园,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现实中找到载体。

年至今,“10+1气象课堂”在不断创新。如今,课堂名气越来越大,学校需要提前一两个月预约。从开始的“门难进”到如今的“请进来”,佐证了“10+1气象课堂”在引导学生从气象科学入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探究科学兴趣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公益力量担当成为科普新势力

河南省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张麦琪收到的“六一”礼物让同伴羡慕不已,在刚结束的全国宝贝画天气比赛中,她的作品获得一等奖。张麦琪常以气象为主题进行创作,对于气象的兴趣,源于她从事媒体工作的父亲张兴军的影响。

张兴军是蔚蓝公益组织的一名资深志愿者。蔚蓝公益组织于年1月成立,是河南省首家通过民*部门批准正式注册成立的气象科普非营利组织。自此,河南省有了第一支专业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传播的社会公益组织。一批有志于从事科普和科学传播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在爱心召唤下积极加入气象科普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公众传播气象科普知识。

近三年,该公益组织共募集社会资金50余万元,用于举办“10+1气象课堂”活动,捐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图书室。同时,媒体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宣传,大大扩大了气象科普的覆盖面。尤其在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10+1气象课堂”作为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百场直播活动之一,在直播期间,共计余万网友通过视频学习气象科普知识。

为适应国家科学素质教育STEM课程新形式,今年初,河南省局首次提出校园智慧气象教室的新概念,并引入社会资金开建全省第一间校园智慧气象教室。“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出发,气象与教育行业相融合,将校园创客、校园气象站、气象展馆、气象科技课堂等有机融合。”承担该项目建设的郑州市郑东新区普惠路小学校长丁倩说,依托气象科学这个原始点和链接点,学校逐步将地理、生物等课程有机融合,努力建设一所具有独特科技特色的学校,培养一批具备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学生。

浙江:“筑梦基地”里的“造梦人”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晓晨

浙江省桐庐县崇德小学的刘李扬有一个气象梦,从他第一次在学校的气象观测站触摸到那些风云变幻的蛛丝马迹开始,就悄悄扎根在心里。三年前,学校开设了一门名为“气象探秘”的新生代拓展型课程,他心里的“万千气象”逐渐露出了神秘外表下的真实面目。

在崇德小学,气象科普活动开展已有10余年历史。在气象部门的全力配合和支持下,学校不仅把气象科普等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还依托气象站活动,经过不断完善和充实,形成了“特制”的气象拓展教材。

年,崇德小学被正式授牌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

“现在要求加入气象拓展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大家都争做气象科普小先锋。此外,学校还会定期邀请气象专家进学校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和气象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气象知识竞赛、气象征文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气象梦进驻更多孩子的心里。”崇德小学教科室主任陈梅娟说。

在今年世界气象日期间,崇德小学响应中国气象学会号召,举办了气象日主题手抄报比赛,刘李扬将多年所学精心绘进手抄报。

近年来,像崇德小学这样的气象“筑梦基地”在浙江遍地开花。目前,全省共有中国科协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4个,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命名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25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15所。

每个“筑梦基地”都离不开“点石成金”的“造梦人”,金华市杭坪中心小学的程昌春老师正是其中一员。今年是他担任杭坪中心小学红领巾气象站辅导员的第十个年头,写诗、剪纸、逃生演练……他组织引导学生扎实开展一系列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全国校园气象站优秀辅导员”称号当之无愧。

为了“造梦人”队伍更庞大、作用更突显,浙江省气象部门连续七年举办校园气象辅导员培训班,重点针对中小学教师加强气象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辅导,累计培训教师余人次。目前,全省已有15名中小学教师被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全国校园气象站优秀辅导员”称号。

“我们正在举办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课件征集评比活动。”浙江省气象学会秘书长楼茂园说,“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加强校园气象辅导员对气象知识的理解,激发个性教学和创造力。”

青少年气象科普教育是提高全民气象科学素质的基础。近年来,浙江省气象部门联合学会力量,通过进教材、建协会、建网站、建基地、搞活动等举措,狠抓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气象工作人员先后参与了《小学气象科普教育读本》《少年气象观测》等多本校园教材的编写工作;省气象学会还专门成立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建立了中小学校园气象网站,开展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认定4次,组织气象主题征文、绘画、摄影、知识竞赛、科普讲解等各类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将气象梦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润泽更多年幼的心灵。

北京:校园气象学子风采

中国气象报记者叶芳璐

中小学校园是气象科普的重要阵地之一。近年来,北京市气象部门探索形式多样的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把气象知识融入学校教学,既提高了青少年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也传递了气象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6月2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中小学生气象知识竞赛如期举行。在活动现场,依旧是那几所熟悉的参赛学校: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15年前,这些学校在活动中结下了与气象的不解之缘。

年,北京气象学会协助成立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气象协会,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自年起,学会与海淀区中小学生气象协会每年联合举办北京市中学生气象知识竞赛,后来,参赛选手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小学生。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刘燕介绍,随着知识竞赛影响力不断扩大,参赛队伍增加了朝阳、通州、密云等区的中小学,数量从最初的6所增加到现在的20余所。

竞赛内容涵盖天气现象、自然灾害、气候特点、防灾减灾措施,以及气象与生活、气象与健康、气象与农业等知识。从一开始简单传递气象知识,到后来让中小学生参与防灾减灾,如今,知识竞赛已成为北京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北京市气象局每年都会在中小学、幼儿园举行科普讲座和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等科普活动。去年,气象科普工作人员走进了一所特殊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为58名视障学生带去属于他们的气象体验。

这次活动是市气象局、市残疾人联合会、市外宣办首次联合开展的、面向残疾人群体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活动通过讲座、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们感受天气,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学生们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视障学生从雪堆中抓起一把雪紧紧攥住,一边感受雪冰凉的温度,一边侧耳倾听气象科普工作人员的讲述,仿佛看到了雪花的样子;他们将脸轻轻移向人造云雾试验制造出的雾气中,仿佛看到了云雾缥缈的样子。

简单的互动体验,让视障学生认识了更多天气现象,感受到阴晴雨雪。“体验太神奇了,希望以后有更多类似的科普体验和获取气象知识的机会。”一位视障学生说。

过几天,年北京高考就要举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矿大附中)的一名备考生报考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正在进行紧张地冲刺复习。

一直以来,矿大附中很重视对学生在气象知识方面的培养,与市气象局加强合作,在世界气象日期间开展气象科普志愿活动和气象知识讲座等。

负责矿大附中气象科普活动的老师介绍,学校建立了校园气象站、大气环境监测站,设立了气象科普宣传栏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组织学生每日记录校园实时气象观测数据,以物候观察为依托,记录区域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在暑期组织学生赴浑善达克沙地,进行沙漠气象数据采集,并对比年际数据差异,进行气候学研究……长期的气象知识积累,使矿大附中学子埋下了气象专业的种子。

今年1月,矿大附中和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一同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

*:打开看世界的那扇窗

中国气象报记者李冬梅

气象科普活动常作为一道科普大餐被端上校园餐桌,用来激发中小学生学习气象知识的热情,增强孩子们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在“走进来”的同时,*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看世界的同时,对气象科普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5月8日,喀什伽师县克孜勒苏乡中学人声鼎沸,一场隆重的颁奖仪式正在进行,8名优秀营员和15名优秀作文作者在年自治区气象局举办的“民族团结一家亲”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脱颖而出。

15岁的麦尔达尼·许库尔和米热迪力·图尔荪甭提多高兴了,他们领回了人工增雨模型等奖品,高高举起双臂炫耀着。而跟他们同行的女同学再努尔·热合曼,则把在南京买的雨花石分发给班里的同学,惹来一阵快乐的尖叫声。

在座谈会上,很多孩子激动地说,夏令营完成了太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出伽师县,第一次来到乌鲁木齐,第一次去大都市,第一次看海,第一次坐飞机……太多的记忆深深刻在了他们的心中。

自治区气象局自年起组织“村里孩子看世界”活动,已先后在北京和南京举办两届,至今孩子们谈论起来仍记忆犹新。

16岁的克迪亚·热依米回忆说:“在中国科技馆,我看到了课本里学过的*河象化石,自己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一只大象到河边喝水,不料陷入淤泥中,慢慢地沉了下去……这种感受是原来看课本时从来没有过的。”

细心的再努尔·热合曼一路上都在写日记,她向大家展示了关于气象元素的记述:“老师通知我们去参观中国气象局影视大楼和观测场,大家一路在猜它们的样子。在影视制作中心看到了熟悉的天气节目主持人,我们每个人做了一回气象播音员。在气象科技展厅,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世界,有卫星云图、火箭,还有大大的地球仪、各种模型,我的眼睛都不够用了……”

穆尼热·阿卜拉是个成绩位于班级前五名的女孩。她说:“通过去外地参观,我认识到了家乡的落后。我要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将来用知识和技术建设家乡。”

艾买尔江·肉孜是克孜勒苏乡中学的副校长兼物理老师,已经在这里从教12年。他认真倾听每位同学的发言,流露出赞许的微笑。

克孜勒苏乡*支部书记王永贤表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的父母,甚至家里几代人都没有去过北京、南京,多亏气象局的组织,才圆了村里几代人的梦想。

*气象学会秘书长肖开提·多莱特说,活动的目的是拓展孩子们的视野,让大家认识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强化共产*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的思想基础,激励大家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从小树立科学信仰。“这次表彰活动既是对去年夏令营的总结,也是为今年活动预热,通过鼓励优秀营员,让气象夏令营成为村里孩子‘比学赶超’的动力,成为孩子们看世界的一个窗口。”

近日,湖北省气象学会、恩施州气象学会和鹤峰县气象局、教育局、科学技术协会在五里乡苏区小学联合组织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李鑫将南极科考和今年气象科技活动周主题相结合,为多名师生作了专题科普报告。图为李鑫带孩子们寻找地球仪上的南极。图/张洪刚文/刘林霞

5月21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气象局组织气象科普宣传志愿队,首次走进全国人口最少的行*乡——隆子县玉麦乡,为当地小学生送去了丰盛的气象科普“大餐”,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在活动中,气象科普志愿者前往隆子县斗玉洛巴民族乡小学,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为该校学生发放了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余份,并向学生们赠送了书包、铅笔刀、帽子、笔筒等学习用品。图为活动现场。图/文边巴次仁

日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气象局开展的气象科技活动周系列宣传活动中,气象科普工作人员把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和宣传课件带到中卫市第五小学,在多媒体教室为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雷电的奥秘”的气象科普宣传课,生动有趣的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图为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雷电防御常识相关问题。图/高杰文/吴科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耕校园科普播撒科学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