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涌金重磅丨浙江精准扶贫报告全文发布 [复制链接]

1#

今天,我们迎来第7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已只剩2个多月时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解决。

日前,在景宁举办的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上,我省扶贫办率全国之先发布《浙江精准扶贫报告》。

《报告》全文从历程和成效、做法和举措、探索和展望等三个层面对浙江省扶贫工作进行总结论述。

下面,跟着涌金君,一起来看这份浙江经验。

浙江精准扶贫报告

浙江省扶贫办公室

二〇二〇年十月

目录

一、历程和成效(一)-年:减缓农村整体贫困(二)-年:启动解决区域贫困(三)-年:贫困县摘帽攻坚(四)-年:百乡扶贫攻坚(五)-年: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六)-年: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七)-年: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八)年以来: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二、做法和举措(一)动态调整、定向监测,深化精准识别管理(二)分类指导、融入四化,促进广泛创业就业(三)城乡融合、人群普惠,提升保障兜底水平(四)集中攻坚、培育动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五)山海联动、绿色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六)压实责任、同心聚力,健全各方协同机制三、探索和展望(一)在对象管理上:从人群村域县域重点攻坚向体系化协同推进转变(二)在目标任务上:从保障基本生活向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建共享转变(三)在帮扶举措上:从开发性扶贫为主向保障性扶贫与开发性扶贫并重转变(四)在组织实施上:从集中攻坚向常态推进转变

浙江精准扶贫报告

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陆域面积10.5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辖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个乡镇(街道),有村民委员会个,农村常住人口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全省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的“七山一水两分田”省情,使浙江一直面临着较重的扶贫任务,年全省贫困发生率35.1%,高于全国贫困发生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全面贯彻*中央的战略方针,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把消灭贫困、推进共同富裕作为重中之重,顺势调整扶贫战略,着力创新扶贫方式,持续加大扶贫力度。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调研、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了“山海协作”等扶贫工程,亲自创立了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帮扶制度,创新性地提出了“不能把贫困村、贫困人口带入全面小康社会”等战略要求。之后的历届省委省*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发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抓改革、闯市场、活经济、搞建设、惠民生、促均衡,率先实现了从解决农村整体性贫困到绝对贫困再到相对贫困的迭代跃迁,从农村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梯次跨越,成为全国人群贫困解决最好、区域发展差距最小、全面小康实现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历程和成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始终顺应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紧扣不同时期扶贫的目标任务,审时度势调整战略部署,迭代优化工作体系,精准落实帮扶举措。大致可分为八个阶段:

(一)-年:减缓农村整体贫困。改革开放初期,除土地等资源较少外,浙江与全国一样,受僵化的农业经营体制、分割的城乡二元制度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农村发展滞后、农村贫困较为普遍。

全省扶贫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村整体贫困问题,工作重点是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社分设与恢复乡村制度、把社队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四大支柱之一、实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调整农副产品收购*策等。

表1:—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和构成情况(亿元、%)

(二)-年:启动解决区域贫困。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浙江沿海和平原市县经济较快增长,农村贫困面不断缩小,但地理位置偏、资源禀赋少、交通条件差的浙西南山区(8个贫困县、个贫困乡镇)发展相对缓慢,农民人均收入仍在元以下(全省元),全省贫困问题从普遍性农村贫困转向区域性贫困。这一时期,通过推进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浙江特点的农村改革,巨大的*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迅速释放,农村生产力快速激活,农业生产快速恢复,农村市场快速发展。经过8年努力,全省农民收入从元增加到元,贫困人口从1万减至万;同时,农村经济持续恢复和非农产业加快发展,为之后走出以千万农民为主导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路子奠定了基础,为农民收入连续35年省区第一积蓄了动能。

这一时期,浙江以浙西南山区为主要对象,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在扶贫思路上,确立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彻底改革传统临时性救济式扶贫,更加注重区域经济加快发展,以差异化扶贫举措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在工作举措上,以实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计划(—)为抓手,制定《浙江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有关*策的通知》等文件,采取工业贷款切块安排、农业税减免、大专院校委托代培、发达县挂钩支持等举措。在组织保障上,确定*委或*府分管领导,与全国同步建立省市县三级扶贫机构。

经过这阶段努力,全省农民收入从元增到元,农村贫困人口从万人减到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7.8%,扶贫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年:贫困县摘帽攻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改革深入实施和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全省贫困人口继续减少,贫困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偏远山区县。年,全省万贫困人口中近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文成、泰顺、永嘉、云和、景宁、青田、磐安、武义等8个贫困山区县。

年,省*府根据全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8个贫困山区县为重点区域,以区域内全体农民为对象,深化农业开发、推进下山脱贫、促进创业就业,着力消除县域绝对贫困。到年,全省贫困人口降到万以下,贫困县以乡镇为单位人均收入超过元,提前三年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成为第一个没有国家级贫困县的省份。到年,全省农民收入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到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1.8%。在这一时期,全省开启了以农民群众为主体、民营经济为主导、县域范围为主战场的内源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

(四)-年:百乡扶贫攻坚。随着全省贫困县率先摘帽,欠发达县的工业化、城市化陆续启动,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贫困乡镇成为突出问题。

年,省委省*府启动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年),把消除贫困乡镇作为主要目标,以个贫困乡镇为重点。同时,从这一阶段开始,自主制定与本省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扶贫标准,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1元为相对贫困标准,0元为绝对贫困标准。

到年,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元,达到元,比年增长32.6%;人均收入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18.1万人减少到3.7万人,比年下降79.6%,贫困乡镇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省委省*府着眼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增强欠发达县发展动能,于1年印发《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选定25个欠发达县,提出到5年各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拉开了每五年出台一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策的序幕。

表2:26县演变情况

年份

扶持区域

相关*策

1

衢州、丽水两市所辖县(市、区),以及泰顺、文成、永嘉、苍南、磐安、武义、三门、仙居、天台、淳安

浙委〔1〕17号

5

增加平阳

浙委〔5〕22号

一次性摘帽,改称26个加快发展县

浙委发〔〕8号

(五)-年:欠发达乡镇奔小康。随着全省小康建设深入推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的乡镇成为全省小康进程中的短板问题。为此,省委、省*府围绕全面小康建设大局,以1年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的个乡镇作为重点,启动山海协作工程,推进结对帮扶,推动产业帮扶、异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覆盖等举措。在扶贫目标设定上,不仅提出了收入绝对值增加要求,而且提出了缩小相对差距的要求,要求实现欠发达乡镇人均纯收入的年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年底,个乡镇农民收入达到4元,比年翻一番;80%以上乡镇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低于0元的人口发生率低于3%;通乡公路全部硬化,等级公路通村率94.3%,安全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72%,广播电视“村村通”达到90%。

经过这阶段发展,坚持区域发展与解决人口贫困相结合、开发式扶贫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加强*府扶贫与动员社会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思路不断明晰,扶贫举措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广阔、体系更加健全、力量更加强大。

(六)-年:低收入农户奔小康。随着全省实现贫困县、贫困乡镇摘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农村贫困类型发生明显变化,一些素质较低、能力较弱、积累较少的低收入农户,发展贫困、能力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与其他阶层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

年,省委省*府对标全面小康,把扶贫重点进一步下沉到“户”,再次调整扶贫标准,确定农民收入2元为贫困线,并提出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就业或从事产业化经营的特色农业。动员全省10多万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认定万户(万人)低收入农户和5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以此为对象,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系统开展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金融服务支持、社会援助关爱等八大行动。

期间,按照“把欠发达地区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求,省委省*府实施第三轮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策,把普遍增加群众收入、全面提升民生水平、不断增强内生动力作为主要任务,完善转移支付地区分类分档体系,启动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设立丽水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

到年,全省万户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元,农民收入与低收入农户收入之比降到2.32︰1,年家庭人均纯收入2元以下农户基本消除,26县农民收入元。

图1:-年全省农民收入和低收入农户收入对比情况

(七)-年: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年,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启动实施新一轮扶贫计划。

在这一轮扶贫计划中,浙江扶贫标准制定发生较大调整,在全省设定元扶贫线的同时,发达地区按照“年农民人均收入45%左右和不低于农村户籍人口10%”的要求,以设区市为单位确定地方扶贫标准,由县(市、区)认定低收入农户。

到年,全面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元绝对贫困现象,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26个欠发达县发展同步提速,人均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县级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速赶超全省平均水平。为此,省委、省*府于年印发《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作出对淳安等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的重大决策。

图2:5-年全省、26县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情况

(八)年以来: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年,省委省*府宣布全省全面进入缓解相对贫困新阶段。同时,着眼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按照“扶贫工作没有完成时”的要求,印发《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年)》,进一步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和省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持续推进扶贫目标、举措、机制的迭代转型,扶贫工作全面进入以防止发展差距拉大、促进协调发展为主的新阶段。

经过40多年努力,浙江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巨大历史性成绩:

——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在全国率先消除了贫困县、贫困乡镇,率先实现了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年的36.1%下降到年的8‰,并于年率先消除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

图3:-年全省贫困人口变动情况(万人)

——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持续提升。自年以来,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增长明显高于同期全省农民收入增速。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分别是全国农民收入(元)、全省农民收入(元)的78.3%和42.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图4:-年全省低收入农户收入和农民收入增速对比

——“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较好解决。采取县域低保同标、医疗*策性补充保险、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制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等举措,农村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年,全省低保标准元/月,低保标准最低县元/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元/月,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9.99%、%,基本医疗财*补助标准等保持领先,农民安全饮水达标人口覆盖率92.9%,上好学、就好医、住好房、喝好水等民生保障加速走进千家万户。

图5:-年全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变动情况

——百万搬迁农户过上新生活。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要求,近百万农民完成异地搬迁,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就学难、娶亲难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逐步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形成搬迁农户创业就业增收、居住环境改善、资产盘活增值、生态保护利用和公共资源集约配置的良性互动。

——重点帮扶村发展全面提速。村域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所有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四好农村路”、客运班车、邮*快递、宽带广电实现全覆盖,重点帮扶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26县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快于全省,—年,26县GDP年均增长10.7%,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55%。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广大群众同步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年,26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元、元,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小县大城、内聚外迁战略全面实施,村庄布局不断优化,集聚发展优势持续显现。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6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7.5%,比全省(61.17%)高15.8个百分点,生态公益林增加到4万亩。14个县(市、区)被评为天然氧吧。

图6:—年26县森林覆盖率情况(%)

二、做法和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发挥*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注重充分调动帮扶对象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不同时期贫困发生的特点规律和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时俱进确定扶贫标准、设计工作载体、制定帮扶*策、建立工作体系、健全督考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四化”进程同步的精准扶贫之路。

(一)动态调整、定向监测,深化精准识别管理。为更直接、更精准配置扶贫资源,把区域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民生水平等作为重要参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调整扶贫标准,强化扶贫对象精准管理,为精准发力、精确帮扶打好基础。

1.适时调整扶贫标准。扶贫标准制定总体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年以前,标准制定与全国同步;第二阶段为年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开始探索自主确定扶贫标准。标准制定的办法,逐步从开始的一省一标准、一个标准管几年,不断优化为以县为单位定标准、一年一调整。

图7:-年全国、浙江扶贫标准调整情况

年,针对全省总体小康基本建成后,部分乡镇和农户基础不稳、水平偏低,以1年全国农民收入元作为扶贫标准。年,参照世界银行扶贫做法,按年全省农民收入(元)的30%(2元),一些发达地区按元设定扶贫标准。年,国家制定元新标准后,按全省上年农民收入的45%(年价元),发达地区按“不低于上年农民收入的45%和不少于当地农村户籍人口的10%”确定扶贫标准。

年,按照解决相对贫困的内涵要求,开始以县为单位,按上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或上年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测算扶贫标准,当年最低的县为元,最高的县为元。同时,参照低保水平最低县的标准,每年设定扶贫托底线,年、年分别为7元和元,着力解决平均数掩盖最低数据的问题。

从年开始,以“低收入农户绝对数人/村、低收入农户人数比例10%”,设定“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识别标准。年,在坚持这一标准基础上,增加“年底仍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设定“重点帮扶村”识别标准。

2.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从解决农村普遍贫困,到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再到同步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不同阶段,随着扶贫重心的不断调整和精准扶贫要求的不断提高,扶贫对象识别认定实现了从区域整体认定到单人单户精准认定,从多方评定到个人财产信息联网比对,从一次认定管几年到动态调整。

年,将农民收入低于全省扶贫标准(2元)个乡镇区域内的所有农民作为扶贫对象,保持五年不变。

年,按照元的扶贫标准,确定了万户、万人的低收入农户,并运用“建档立卡”方式进行精细管理;在“26+3”县筛选了5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保持五年不变。

年,严格按照摸底初排、民主评议、收入核查、公开公示、系统核对、审核审定、系统录入的流程,层层把关核对,逐户逐人识别,实行按年度动态调整;在“26+3”县筛选了个村作为省级重点帮扶村,保持五年不变。

年,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重构扶贫对象的类别构成、认定条件、识别流程和职责分工,形成以主动申报为主、发现为辅的识别机制,完善申请受理、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初审、公示、审批、结果公布的认定程序。打通扶贫相关部门数据壁垒,推进省内低收入农户个人财产信息跨部门、跨行业实时比对。同步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符合识别条件的纳入,将不符合条件的调出。

(二)分类指导、融入四化,促进广泛创业就业。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抢抓机遇,鼓励广大农民自主闯市场、搞经营,寻求脱贫致富门路,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带动千万民众就业”的生动景象。40多年来,浙江始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充分激发帮扶对象能动作用,开辟了一条苦干实干、创业创新、致富奔小康的自强不息道路。

1.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把提升特色产业作为发挥资源优势的重点来抓,先后出台财*专项资金切块、扶贫贷款和其他信贷支持等*策,推动特色种养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等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帮扶对象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拓宽就地增收致富路子。

把特色种养业作为基础产业,先后完成以产量、效益、生态为导向的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迭代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效益农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创新推进规模经营和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带动等经营形式,支持扶贫对象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进程中创业就业,茶叶、高山蔬菜、笋竹、中药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成为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把乡村非农产业作为重要补充,从社队企业起步,持续大力度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顺势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同步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推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集聚,全面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把村域作为基础平台,立足特色种养业,改善村域环境,构建产业体系,创新村经济合作社、工商企业和帮扶对象多元参与的经营机制,加快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格局。

2.引导实施培训扶贫。针对扶贫对象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就业技能、整体素质和发展能力不适应问题,相继实施大中专定向委培、教育券和培训券、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等,推动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增强创业就业能力,着力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岗位技能、经营技能、转移就业技能等培训。为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全面实行雨露计划,到年底,全省有3.5万人享受雨露计划*策。对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杂费,努力使未升入大中专院校的农民子女普遍接受6个月至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

3.支持实施创业就业扶贫。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创业就业领域、门槛等变化,积极推动帮扶对象参与创业、扩大就业,形成从传统村落到现代城市再到美丽乡村,从制造业、服务业到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电子商务,帮扶对象创业就业的良好局面。

支持开展广泛创业,创新和完善创业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扩大创业空间、拓展创业门路。引导农民转变创业方式,鼓励能人创业带动,并以*府扶持资金量化、农户产权和资产入股等形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参与创业。

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推行就业*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五统一”的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做好培训后续服务工作,促进扶贫对象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就业,低收入农户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稳定在40%以上。

在稳定和扩大企业就业的同时,把扩大就地就近的灵活就业作为覆盖地域最广、覆盖人群最多的扶贫举措来抓,支持发展来料加工、公益性岗位等。

4.全面实施搬迁扶贫。大力实施小县大城、内聚外迁战略,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要求,以重点库区和自然村落整体搬迁为主要形式,多万低收入农户实现搬迁进城、转产转业。

逐步扩大实施范围,从部分高山远山农民迁移开始,逐步总结拓展到重点库区、海上小岛、小规模自然村、地质灾害隐患区、重点帮扶村等,相继实施了乌溪江库区、大岛建小岛迁等工程,成为促进扶贫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

持续提高补助标准,从元(年),逐步提高到元(年)、10元(年)、元(年)。同步整合宅基地复垦、基础设施配套、*府税费减免等*策,鼓励相关商业金融机构面向搬迁农户提供同期同档次优惠利率的建房贷款和购房按揭贷款,解决农户搬迁资金不足难题,防止因搬迁返贫、搬迁致贫。

不断完善搬迁机制,灵活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集中安置方式和农户自购宅基地、自行购房、零星自建的分散安置方式,支持实施梯度搬迁,尽可能降低搬迁成本。对集中安置的,探索形成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模式,全省最大的搬迁安置小区庆元县同心新村安置户1万余人。

5.有序实施金融扶贫。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贷款规模切块安排开始,持续丰富产品、改善服务、创新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乘法效应,基本形成了*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协同的金融扶贫体系,低收入农户金融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提高。

年,开始推行扶贫小额信贷,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年,启动实施普惠金融工作,持续改善金融服务,相继实施两轮“普惠金融”计划,基本实现行*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年,省扶贫办与省农信联社联合发放丰收爱心卡,基本做到低收入农户人手一卡,并同步给予一定额度基准利率信用贷款。

年以来,探索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组建扶贫资金互助会,有序发展合作金融。年,龙泉市竹垟乡资金互助会联合会成立,对村级资金互助会实行运行安全监管、资金余缺调剂和风险防范救助。目前,26县共有扶贫资金互助会个。

(三)城乡融合、人群普惠,提升保障兜底水平。在注重人力资本开发,促进帮扶对象就业创业同时,始终聚焦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高质量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兜住生活保障网,以破除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体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1.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以年实行城乡一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起点,先后出台《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不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年率先施行县域低保标准城乡同标,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

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扩面提标,实现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救助*策全覆盖。

2.持续提高社会保险水平。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待遇确定机制,稳步提升基础养老金等保障水平,年,基础养老金和人均养老金分别为元/月和元/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即征即保”。

图8:-年全省基础养老金增长情况

重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成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和设区市制度纵向统一,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低收入农户全覆盖。探索开展医疗*策性补充保险,低收入农户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明显提高。全面实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

降低社会保障参保费用支出,对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予以补助。对低收入农户子女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学费给予减免,实行本省户籍学生就读涉农高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制度。

3.持续提升社会事业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和“两山一类”激励等*策,加快补齐26县民生短板,不断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服务能力和水平。

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高标准普及9年义务教育,普惠性幼儿园比例90%。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结对帮扶机制,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共推进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受援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低收入农户农民子女。

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建立参保农民免费体检制度,行*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每县至医院,所有乡镇有一所国标的乡镇卫生院,基本建成“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面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和医共体改革,医院下沉和医学人才下乡,基本实现医共体改革全覆盖。

坚持扶贫扶志,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大力实施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引领工程,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家,人以上村覆盖率74.5%。“浙江农村文化礼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