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日报刊登赵月枝教授仁岸调研文章 [复制链接]

1#
北京正规雀斑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近日,《浙江日报》“美丽乡村“专版刊登赵月枝教授和龚伟亮博士仁岸调研文章《仁岸村的“三大战役”》,以生动笔触介绍了在村干部带领下仁岸村的美丽乡村实践和实现的巨大转变。现转载如下。

仁岸村的“三大战役”

赵月枝龚伟亮

在缙云,有一个叫仁岸的山村,因杨梅闻名,却也一度“霉名远扬”。


  这个村有余户、多人。说她“梅名远扬”,是因为出产的杨梅个大味甜、早有盛名;说她“霉名远扬”是因为她曾经出名的脏乱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垃圾满地堆,蚊蝇满天飞”, 村里土路上、河道里垃圾成堆,脏得让人看不下去,不少杨梅客商都反映,仁岸的杨梅虽好,但村庄环境卫生很差。


  在当时县里的“双清”(清理河道、清洁乡村)检查中,仁岸几乎每次都垫底,害得镇领导一次次要去电视台表态。每次县“双清”检查组来到仁岸都只能无奈摇头,对仁岸村不思进取、屡查不改痛心疾首;传闻这个“落后村”村民意识差,群众工作很难搞。结果,在别的村如火如荼地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的时候,仁岸村却基本上一动不动。


  人说“好山好水好杨梅”,环境有短板何谈“绿富美”?仁岸村*支部书记何伟峰“知耻后勇”,决定带领村民做出改变。第一大“战役”就是清理河道、清洁乡村的大会战,还仁岸以绿水青山的美丽容颜。村、镇干部的带头作用,也迎来了仁岸民风的改观。刚开始,乱扔垃圾的村民受到规劝时还会冷嘲热讽,看到驻村干部和村双委真的是豁出去了,牺牲休息时间身先士卒搞卫生,村民们慢慢提高了认识。他们不但以行动支持村庄环境整治,而且主动维护村集体的利益。


  如今,仁岸村好山好水,环境优美。干净的街道、齐整的房屋、清澈的河流、气派的文化礼堂和办公大楼,新建的垃圾分类站、生态游泳场,在建的计划作为民宿的28栋别墅……走在村里,让人感觉“美丽乡村”就在眼前。这个曾经让人掩鼻侧目的“落后村”,如今成了十里八乡艳羡和看齐的标兵。


  引发仁岸村变化的另一大战役就是“种杨梅”。何伟峰被仁岸村民亲切的叫做“杨梅书记”。他20岁时就担任仁岸村集体带头人。年甫一上任,为响应国家“一村一品”号召,他做出了一个对仁岸影响深远的决定:引种东魁杨梅。


  这个决定最初被全镇人笑话,仁岸村民心里也犯嘀咕。因为杨梅生长期长(5年挂果),收果期短(仅10余天),且易受雨涝霜冻影响,风险较大。起初仅有少数仁岸村民引种了亩杨梅。何伟峰坚信越是别人搞不好的,自己搞成了才更有价值。他一面和农技站站长废寝忘食研究改良品种,一面想方设法发动村民。何伟峰自己担保为村里向银行申请无息贷款,还砍掉自家杨梅林,修筑了直通山顶的“杨梅公路”,方便运输和售卖;在仁岸杨梅默默无闻的时候,为营造口碑,何伟峰自掏腰包,以10块每斤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收购上好杨梅送给朋友,一年下来要送两三万块钱,连续送了4年。


  仁岸杨梅真正扬眉吐气,始于年获得“浙江省农业吉尼斯擂台赛”第一名,“浙江最甜杨梅”的美誉不胫而走,仁岸杨梅声名远播,村里几个杨梅合作社的生意挡不住地红火起来。


  如今,仁岸村的杨梅成了村支柱产业,种植总面积达0亩,盛产面积超亩,还在年注册了“仙仁杨梅”品牌,这一特色鲜明的“本土经济”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五六百元到今天的三万多元。


  当然,要说仁岸变化的最大根源,那就是人,这第三大“战役”就是如何留住村民。仁岸的本地经济十分明显:杨梅、茶叶、板栗,这些都是适宜于仁岸地理条件的“美丽经济”。本地经济的涵养,避免了青壮年大量外流带来的农村空心化。村民们在家门口搞种植、参加施工(仁岸村去年为村民发工钱多万元),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把钱赚到手,这让村民“越干越有尽头”。这对社区的保全和乡村文化的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仁岸村把握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机遇。但是正如何伟峰的长谋远虑:仁岸的发展,是一个逗号,不是句号。当时代风向和*策指向发生转移的时候,能否抓住机会至关重要。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已然潮头隐现,能否以贯通一、二、三产的乡村旅游为新的契机,实现仁岸发展的新跨越,是何伟峰现在就未雨绸缪的事。仁岸村在建的28栋联排民宿和计划中的以立体生态养殖和观光体验为功能的杨梅园,正是在为抓住下一次产业跃升的机会而做的准备。


  我们祝福这个村庄的未来更美好。

如今的仁岸村环境优美


  

(原载于《浙江日报》“美丽乡村周刊”,年7月26日;赵月枝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龚伟亮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治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