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食疗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38.html电子刊
(NO.年1月30日)
目录:1诗歌高地
成小二:沉默,有辽阔的胃(外七首)
2大江南北
楚天舒:此河,彼河(外四首)
柒陆:楚地闻古(组诗)
戈三同:欲,或者望(组诗)
清明:孤岛(外四首)
冯歌:脊梁骨上的汗水与盐(外四首)
4柴桑方阵
钱轩毅:慧星(外四首)
欧阳珍凤:悬崖与菊(外四首)
4诗歌评论
木芙蓉花下:动静之间的故乡
诗歌高地
成小二
契约
她在自己的工厂上班
出租花园,车间设在子宫里
完美的生殖艺术,以机器的名义制造生命
爱很多余,一笔利润丰厚的订单
不通过开花,直接挂果
剥开自己,命里藏着别人家的小*
叫试管妈妈,叫冰冷的不锈钢妈妈
有奶也不是娘,新生儿狂奔在商业化的路上
下岗的乳房,在契约中含着泪
不必难受和羞愧
天下许多人,都做着类似代孕的事
面具
活在另一条河流里
失败的人
被面具算计,缺氧状态下反锁自己
户口簿上查无此人,你成功用一辈子的愚蠢
玩命替另外一个人活着
台阶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事业
从低音区开始,台阶排着浩浩荡荡的队伍
在同一个坡度上,向上翻滚
每人都有一副硬骨头
没有比这更整齐的乐谱
谁也不敢掉链子
身在其中,我每天忙着巩固自己
等着上一层腐朽,下一级正等着我死去
除了权力可以插队,谁也别想一步登天
良好的生态,程序有顺从之美
这是石头定下的规矩
台阶就是一级为一级服务的
隐喻
杜鹃啼血,青蛙鼓噪
蝉的一把火,以为点着了整个夏天
这些事我都做过
那时我还对付不了孤独
不知道经纬线,已将地球捆得结结实实
我周围都是讲了也白讲的人
整天忙着给上帝提意见
但我已长大了,我多次看见
云层背后的隐喻,张开了血盆大口
沉默才是最新的养生方法
分身术
活得平庸,但并不妨碍精神的伟大
有本事的人每天要
和自己谈判,把灵*
和肉身,分成东半球和西半球
两个对立的品种
白天黑夜互殴,君子和小人扳手腕
还有更聪明的人,让时光分叉
变成三头六臂
做了坏事
帐不知道记在谁的头上
身体成了集中营
可以掏出好人,也可以随时派出一队畜生
残冬
如果冬天不拦一下
我也许会一口气把自己用完
土地枯竭,人与自然的掠夺也不会停止
藤蔓的快乐,来自扩张的部分
灌木丛不懂得收敛
天上的愿望已不够用
地上挤得,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继续疯下去,我的根会扎进别人的身体
靠吸管供养自己
冷风不吹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羞愧
太阳在撤退的路上,如果冰雪不拦一下
春秋五霸到现在还活着
看海
这是部读不完的史诗。涨潮时信心满满
退一步,依然海阔天空
浅滩附近,虾蟹
沙螺们在珊瑚礁上,练习人间的小游戏
更远处,整座海溢出海平线
天空和大海伙到了一起
山峰和鱼群藏在深处,被风暴掳走的,只是思想的一小部分
大片大片的蓝,光阴取之不尽,船任意行
飞扬的浪花,全都摆放在桌面上
大海在人间摆阔,不可惊讶
沉默,有辽阔的胃
走的太快,被迎面飞来的山峰
撞得鼻青眼肿
有时需要停下脚步
低下头,把自己藏在更小的地方
沉默,有辽阔的胃
*昏打开另外一扇窗口
壁垒、歧义,以及许多坚硬的事物
融化在湖光山色中
我吃掉周围的声音
吃掉肿块,吃掉一段难走的路
草木须接受风
此刻,我最该做的
是吃掉味道难闻、不高兴的自己作者简介
成小二,河北衡水人,写诗多年,有部分作品发表。
大江南北
楚天舒
此河,彼河
我面对的这条河:它*色的咆哮
掳掠、撕扯着飘浮之物。
那一刻。
人舟有了相似的命运。
我怀念的那条河。阳光下安静得
像个处子,像那片天空缓缓蠕动的白云。
少年在做梦,一整条河
都是他的枕头。
他即使哭泣,内心也是欢愉的。
蒹葭
从一叶诗经里走出来。
头簪一朵白云,临水梳妆。
风一吹,娉娉婷婷。
我打马而过,惊飞起一湖水鸟。
哦,姑娘。
大剪影
暴雨垂下四角珠帘,把亭子
隔成一座呼吸的岛屿。
孤独在此刻成为一种赞词。
浊流顺阶而下。
它让一个人一一在渐渐迟钝的
尘世里,触到骨头的硬度。
青果
不能轻率地剖开一个秘密。
若猜测还基于虚构。
这极可能把生命捧杀于摇篮。
需等待,需耐心浇灌,需充足仪式感。
如同黑夜揭开黎明的面纱,不
多一刻,不少一刻。它示人
以赤子之心,所有的困惑
迎刃而解。
目送
春光别你的衣襟上。苍耳黏附。
镜头逐渐拉开距离一一
咫尺,百米……
一山之外,一水之遥。
以何为赠,已无所赠。
你掳走我的双眼,此后以摸索
为生。
楚天舒,男,生于四川广安。诗歌散见《诗刊》《星星诗刊》《品位·浙江诗人》《散文诗世界》《几江》等报刊;入选中国诗歌网"中国好诗"、并入围"每日好诗",入选梁平主编的《·中国年度诗歌精选》。出版诗集《扯渡河笔记》。
柒陆
楚地闻古(组诗)
曾侯乙编钟
敲击过战国诸侯的*魄,被天堑之水
推至荆楚大地泥沙的卑微之处,静心,养身。
目睹过裙舞与口水之争,口齿不清,
不再适合为纷杂发声。为自己盖一座庙宇,像一群
低头默经的小僧,脉搏微动。
而今,它已无倾诉可寻。一旦开口
历史掀开滚滚烟尘,有人声泪俱下。
钟架有三层,青铜有两种音调,
世间再大,
终究也不过是些三三两两的事情。
那旷古的音韵,一直在为某些不确定的事物
做着最微妙的提醒。
越王剑
越王有配剑一柄,号称天下之神器。
他还有江山一大把,灭吴后成春秋五霸。
卧薪尝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然后
执剑纵横战场,摄人*魄。这个人行。
宝剑中脊起棱,大杀过四方,啃咬过尔虞吾诈的历史当口,
越王立于乱世之中。这把剑好。
有的人爱美人,也爱美酒,那些发热的物体
也最容易变得冰冷之物。
有的人爱宝剑,这冰冷之物,却能点燃
一段历史或一个地方。
美人看着美酒,眸子闪亮,而宝剑却紧紧盯着
反抗者的项上人头。
没有哪个编剧,能改写如此反转的剧情,
没有美酒和美人,能避免成为权利的尤物。
也没有哪一柄宝剑,能为统治者,
开拓出不败之疆。
青花四爱图梅瓶
青花色铺就的气质
典雅,端庄,百媚,倾城又倾国
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
典型的大家闺秀
兰,菊,莲与梅鹤
王羲之,陶渊明,周敦颐,林和靖
四君子各取其爱
那日有个女子,站在梅瓶前发呆
青花成了她唯一的装饰
那日有位先生,厚厚的酒瓶底眼镜里,
藏着身前身后的太多故事
郧县人头骨化石
那架硕大的头骨
究竟装着直立人多少的思想?
而思想里面
是最初的单纯,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复杂?
而复杂里面
隐藏着多少个历史不可复原的真相?
相对于真相
我们的结论有多少是推断和猜想?
面对头骨,至少我的思想
始终有一种空白。
它愈发使我清醒。
柒陆,本名郭冠荣,北京密云人,密云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参加北京老舍文学院第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有作品发表于《青年文摘》《青年文学》《中国青年报》《十月》《百柳》《北京日报》等刊物。
戈三同
欲,或者望(组诗)
一个候车的农民工
这么嘈杂,乱哄哄的地方
他头枕麻包,酣睡如头枕席梦思
没什么可担心的,除了
一颗辗转的归心
他身上,唯一值得人羡慕的睡眠
是谁想拿,也拿不走的
套绳
一个架子工
年末讨要工钱不成
在工棚自尽了
作为目睹那一幕
唯一的工友
老徐,不时被记者追问
问一次,他就感觉
自己亲手把那具尸体,扶起来
重新挂上绳套一次
剩菜
单位招待客人
我把吃剩的排骨打了包
拿给小区
看工地的老袁
他一边吃
一边宽慰我:
就当我的坐席
离这盘菜远了点
是你,往我这儿挪了挪
欲,或者望
夜幕下
一片蹲在工棚旁的民工
把头,埋进各自的海口大碗里
吸溜面条的声音,如潮
一个年轻人,不时抬头
瞭一眼马路对面,迷你歌舞厅
令人晕眩的狂歌劲舞
黑暗里,他的头
被一双熟悉又粗糙的大手
非常有力地,按了下去
一双筷子头,也只是蘸来
一只夜色里乱舞的
小飞虫,他送进嘴里
屋前
小风吹过,日头晒过
*昏的晾衣绳上,一袭白色棉被
散发出烤面包一样
持久的芳香
顶着暮色,每天从工地
匆匆赶回的这个女人,匆匆把棉被
抱进瘦小的怀里,
她要把
抓到手的阳光,盖在屋里
一个有伤的希望上,然后才允许
微凉的夜色,盖住自己
戈三同。法官。内蒙古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有诗歌作品发表、入选、出版。曾获索龙嘎文学奖。
清明
孤岛
浩特是一座孤岛,蒙古包
是一张唱片,盘绕着
淡而又淡的名曲
西北风拍向戈壁,家乡
是捏在手里的海螺,回旋
凝固之海的喧嚣
转身离去
也没什么可怕的
只是,从一个高度
走下来
野马群
野群马,黑色,褐色,花色
黑的如浓重的积雨云,褐的似漂泊的雁羽
花的如乱云絮飞彩
间或响起轰隆雷鸣,时而又静如镜泊
天边仿佛有一处缺口,野马群闯进去,又奔涌出来
一连串吼喊,那是只有野马群能听得懂的号令
踏碎冰河,让北方颤抖
一边破坏着草场,一边擂响荒原之鼓
马群的尾巴是有形的大漠狂风
鼓满牧马人宽敞蒙古袍的黑色鹰翼
野马群,野马群,让人又爱,又恨,又咒的野马群
如果没有这群神灵,草原广袤如何?
是它们,把烽火传递至今
每一弯蹄窝,都汪着太阳和月亮
经受劳苦与轻盈
接春羔的时节
特格西和老伴娜仁
从入腊月就开始接春羔了
特格西忙乎着
添饲料、清雪、熬玉米面糊糊
老伴搂着患产后抑郁症母羊的脖子
一遍一遍唱劝奶歌
台咕——台咕——台咕——
看着被遗弃的小羊羔
满眼都是胡日嘿(怜爱)
牧区接羔白天黑夜连轴转
怕羊群踩踏羊羔
怕寒冷冻着羊羔
为身体羸弱的母羊添喂精饲料
给没奶的小羊羔喂玉米面糊糊
蒙古包的毡铺上空了两只
一百片装的止痛药瓶子
白盒红塔山香烟
舒缓着疲惫的呻吟
蒙古包冒出来的炊烟
像得布病的老人
直不起腰
在喝早餐的时候
特格西把肥羊尾削成薄片
泡进他和老伴滚烫的黑米茶
黑米茶喝了一碗再一碗
直到羊尾片渍出油花
如透明的晨曦
春意,在鬓角渐渐沁出来
别样星空
仰望星空,很美好
牧马人一辈子仰望星空
看不出星星是有人提着灯笼在走
黑暗是寂寞,蒙古袍一样裹在身上
牧马人老了,流星
是他咳嗽出来的唾沫
牧马二十多年,夜的长卷
被他默诵七千多遍
黎明的喉咙
——哑了
马吃夜草才长膘,撑圆秋天
牧马人目光尽管早已沉积成岩石
风的凿子,把一世的善经凿在心头
星空是他二分之一的生命
一次次见证草绿草*,以及灼痛
漫天的星星,牧马人撒开的嘎拉哈
发出欻欻的声音,多一颗他不知道
少一颗,是腾出来的位置
等待归来饮马
记得
小时候家在牧区苏木
虽然也缺粮食
但是不缺肉
每年冬天都卧肉食
少则三五只羊
多的外加一头牛
那时没有冷藏电器
临近春天
会把牛羊肉割成细条
撒盐或面粉
让风吹干
到了五六月份
干肉总会有些霉薰味
或缝隙里有肉芽虫
邻居姓白
家有七女一儿
父亲总会把吃不完的干肉
送给他家
他们一点都不嫌弃
熬白菜熬土豆
全当解决了口粮和难得的油水
过了四十多年
听说老白头病重
我去看望他
他拉着我的手说
你们家是好人
在最困难的六十年代
送给我家那么多肉
老白头把我的手
紧紧攥了一下
苏和(笔名:清明),蒙古族。业余写作30余载,中国检察官文联会员,内蒙古检察官文联文学协会理事。作品散发《星星·散文诗》、《诗歌月刊》、《草原》、《草堂》、《散文诗》、《北方文学》、《诗潮》、《鸭绿江》、《骏马》、《中国诗人》、《内蒙古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杂志。出版个人诗集一部,作品入选诗合集两部。偶获小奖。一部,作品入选诗合集两部。偶获小奖。
冯歌
脊梁骨上的汗水与盐
与背靠着背,
脊梁大家园不缺
汗水和盐粒
这些青春和白头的成分
用天气或者力气写下
后人朗诵的诗句
一直在路上不曾停留
梦,煽动着翅膀像春天
花朵怒放翩翩的
彩蝴蝶
赶着春天跑
静秋
“明日降温,添一件衣服”
这是入秋的第一句话
直接深入秋天的主题
这是我母亲的专利
这声音,是四十年后的一个早晨
妻从衣柜里找了出来的
它被叠得整整齐齐
连同体温都没变形
站在枝头的春天
我坐在碗上
我不再是青涩的果子
花朵终于落后了
她们还未走出枝头
我想写站在枝头上的春天,无奈
一站起来,就晃晃悠悠
风是大了,还没有到
出嫁的年龄
在我的心里,那么多白衣的女子
和我一样伸出手指
猜拳行令
我很清楚,一百个春天
就有一百颗怀春,她们是火
我是一点水、一壶水
直到天空掉下来
那么多星星都睡了
我忘了,谁把我
当成灯盏
抽象画
画帆,船和海隐身于意会
画楼群密布,它们都倾斜着身子
画天空的蓝,是被某些高耸三角击碎
画碎框,里面盛满五颜六色的炫彩
整幅画是一张视力检测图,森林幽深
眯着的眼睛、血盆大口
伪装的獠牙隐喻其中,圆珠笔
划出的凌乱线条。像人工的雾,有些旧
有些新,有隐藏画面的企图
努力辨认才敢肯定,它们
不是我画的,却让我身临其境
写诗的女人
在你面前,我想到鲜花、青草
书卷和壁画,想到木格窗里一轮月
潮起潮落的湖,钢琴音色
调色板上,梦的形体
想到海洋和天空的辽阔
在你面前,我似乎
要一直保持凝视,直到太阳
落下山去,我落入一块顽石里
卑微地,喊了一声你的名字
我看见了世界的温暖
和幸福的孤单,我不让天
亮得过早,我把自己埋进你跟前之前
已经深埋了半生,我为此铆足劲
开出一行文字,一朵昙花
不会结出果,兀自地美着
冯歌,山东临沂人,居济南市,中诗论坛现代诗歌编辑,中国原创文学网“诗人岛”岛主,有个人诗集《在人世间卧底》。
柴桑方阵
钱轩毅
彗星
这么大的扫把需要多大的手
方能扫净尘埃和尘世
太阳系形成时的多余构件
慢慢锈成世人口中,噩梦的
阴影、凶兆,或遗言
死亡不是黑暗,而是
比眼睛还亮的光亮
我看见,远古时代发来的响箭
穿越宇宙绿林。原始的光刃折弯
扭曲时空,与既定的宿命
折叠在一起
事实上,我们的视野太小
装不下一颗彗星的轨迹,只够装下
人世些许小悲欢
它走了
下次再来时,你我都不在原地
萤火草花
当绿,还在枯草的荒凉里闪躲
几乎所有花儿尚在做着去岁的春梦
阳光舔舐着二月。那么散散的几点
谁失手跌碎了蓝宝石,你不敢猜它花朵
相不相信,春之眼都在被打开
四个瓣如豆的光芒,低到尘埃的浅唱
从泥土中掏出生命,荣耀是个虚词
天空高远,佛是人间的野孩子
不仰望玫瑰,也从未想被虫鸣仰望
一朵萤火草花开过,身后跟着庞大的春天
相框里的白鹭
西塞山前的白鹭和我合过影
然后,它就在我书房的相框里飞
不知疲倦的飞,没日没夜的飞
永不停歇的飞。我知道它想夺框而出
却飞不离不足一尺的天空
我也一样。在唐诗宋词里飞
在心造的幻象里飞
远方在框外,在窗外,在梦外
春风起,稻田会绿,“一树梨花落晚风”
它已不是其中一只
我也不是
在河边
我坐在河边的卵石上,太阳坐在
西边的山头。水面游走的光斑
跃动着脊背的锦鲤,抢食我投入河水的
身影。风,在岸边梳理芦苇的白发
如果河水不再流,太阳就会坐在山顶不走
那只捕食的水鸟就会插入水中不出来
我就会把时光凝固为满滩卵石
再安静些,就会清晰听见
祖母在上游浣洗被服的木杵声
天地是一大鸳鸯火锅
灯光次第亮起,夜市终于等到了夜
横行的螃蟹被稻草缚住腿脚
龙虾舞着剪刀,剪不断猜拳的吆喝
该下锅的都得下锅
该上桌的都得上桌
一杯啤酒的泡沫炸不开夜色
古今将相,词间弯月,包括
正在推杯换盏的你我
有多少能成为后人酒杯中的谈资
沙漏下方时间在堆积
北斗星在天之角亮出勺子
所谓幸福不过眼前这勺汤底料
天地是一大鸳鸯火锅,月亮的调料瓶
摆于桌上,口味你自己选择
钱轩毅笔名子轩,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星星》《诗潮》《诗林》《绿风》《*河文学》《创作评谭》《百花洲》等文学期刊发表诗作,入选多个年度诗歌选本,和第七届“中国好诗榜”。曾任第二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会评委。获“龙凤山庄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金丝皇菊杯”华语诗歌大赛年度总决赛银奖等奖项。出版诗集《水的雕塑》(叶延滨序),现居修水,江西省作协会员。
欧阳珍凤
冬日短诗
要降温了
冬天要很冷很冷
才配的上叫冬天
冷必须有一场大雪
纷纷扬扬
那才叫冷
雪中玩耍要摔一跤
才有乐趣
乡村的冬天
充满着柴火的香味
每个人的身上有着香香的招牌
我家老婶啊
身上的味道
是烧瘪稻谷的烟熏出来的
有股腊肉的味道
谁家的烟囱在冒大烟
是在做年糕
还是在熬糖
我悄悄的从她家门口走过
顺便闻闻的这些味道
然后吞一口口水
悄悄回家
悬崖与菊
冬日的太阳真好
照在青青的悬崖上
一朵野菊花依着崖壁开着
怒放的花朵
映射着崖壁的冷峻和光芒
尘世染不到的地方真好
一块崖壁
一朵野菊
宁静且十分的禅意
我想出去走走
我想利用
点滴的空闲时间
光着手出去走走
这几平米的房间
囚住了含春的绿
一只小跳虫
在脚下跳来跳去
我起步停步
都怕伤害了它
我索性出去走走
就在时间的夹缝里
去水边
去山里
诗心
我经营了一家超市
不卖南北
也不卖东西
日进长江水
夜收南山风
超市里的货物琳琅满目
不昂贵但也不便宜
不接受随意溜达的顾客
只欢迎热心光顾的客人
进来一杯诗
出门一包诗意
没有问好
也没有嘱咐
相信来的不是过路客
只愿诗足常驻
老村庄
三百多户的村庄
是靠一棵白菜的繁衍下来的
如今种子遍撒四野
村庄只剩下一棵棵老白菜兜
屋后的林子
零星地长着一些人工栽种的叫得出名字的树木
一棵叫着鸡公树老树
佝偻着身子幸存在村子的边上
捋着胡须守望者
盼望着这些年轻的树
快快长大
我出生的老房子
快成古董
庆幸我九十岁的老娘
还气喘吁吁的活着
她混浊的眼睛
是一部花了镜头的电影银幕
时不时地放映着过去的时光
欧阳珍凤:中学教师,九江市作协会员,业余时间坚持写作。有诗歌,小说分别发表于《儿童文学报》、《中国气象报》、《九江日报》、《星星诗刊》《半边天》等报刊杂志。
诗歌评论
木芙蓉花下
动静之间的故乡
——夫唯的《泉水井》和《大河之舞》赏析
当我们说起故乡,往往有两件东西最醒目,一是村头的古井,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前者静,它是静态的沉淀岁月,后者动,它日夜流淌奔流不息。
《泉水井》首先将井这件具象事物与抽象的词汇故乡,发生了关系。
人们用背井离乡来形容离开故乡,这口井留不住一滴水也留不住一片叶子。这更触动井引发的乡愁。
冬日月亮斜进你的怀抱,云层擦拭着,象擦拭一枚眼泪。第三段将那种留不住被激发的乡愁,进一步拟人化,在一种情态语句得到了深化。
月亮下沉,照着无言的井。这就是故乡的那口井。
夫唯做诗,不是在一个线性平面操作,他是从抽象递进到情态,从而立体化把握主题。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感产生诗意从而感染读者。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首动态的《大河之舞》。
这首诗歌是用萧声让午夜有了一次震颤开头。这个开头很奇妙,奇妙在于作者把握了大河的音乐之*,抓住了舞的本质。
紧接着三个如果展开诗歌,这是作者在激情状态的灵思,将大河舞动起来,去照亮黑暗的森林,去淤塞变通途。
第三个如果是这首诗歌的高音部,它将打通萧者的胸腔,一条天蓝色的气流冲出藩篱,入海。这种气势恢宏的诗句,将大河真正的变成了一个图腾。天蓝色气流,让我领略到作者的诗歌视觉的明锐,那确实是天蓝色的啊!
夫唯的诗歌,语言不是散的,思路不是碎片化的。他的诗歌不是只有一种写法,他可以很安静的写,也可以非常激情的写,但是,那里面的拳脚都是有自己的套路和曲线。尤其是《大河之舞》,这种激情度不是很容易把握的。
附诗歌:
《泉水井》
有时,你是故乡
有时,你是故乡的一半
一滴水要走,你没有挽留
一片叶子要回到土里
你没能留住
冬月的月亮
斜进你的怀抱,云层擦拭着
像擦拭一滴眼泪
满井的心思无言
一枚月亮
正从两个山口
滑落
《大河之舞》
箫声,让午夜有了一次震颤
如果声音悠扬一些
它会打开通往黎明的窗户
照亮黑色森林
如果声音再高一个音阶
它会打开一个封闭的领域
淤塞变通途
如果声音高出八度
它便能打通箫者的胸腔
一条天蓝色的气流冲出樊篱
入海
在太空
它流淌着基因般的曲线
无始无终
[延伸阅读]
电子诗刊NO.1
《柴桑诗派》总第1期
电子诗刊NO.2
《柴桑诗派》总第4期
电子诗刊NO.3
《柴桑诗派》总第6期
电子诗刊NO.4
《柴桑诗派》总第9期
电子诗刊NO.5
《柴桑诗派》总第10期
投稿公告
《柴桑诗派》秉承古柴桑地域、诗韵,陶渊明诗歌精神不朽,今由管理团队推出公众平台,旨在传承诗歌写作,"派"并非风格相近之派,而取其气象滚滚之势。众水汇聚,川流不息。诚邀广大诗歌爱好者赐稿。
1.稿件要求:
稿件必须原创,文责自负。自由诗3到5首、古体诗5到10首、诗歌评论不限,另附作者50字左右的简介,相片一张。一经投本诗刊,不另投他处,柴桑诗派确定不采用,可以自行处理。
2.投稿方式:
⑴邮箱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