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忠过年了,吃年糕,年年高。这一首童谣,道尽了对于年的祝福。过年吃年糕,寓意“年高”,最初用于岁末或岁初的祭祀宴客,大约在明代以后,慢慢在各地成为习俗。糕的制作取材,各地皆异,与地理物产有关。北方多用黍。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正月元旦夙兴盥潄,啖黍糕,曰年年糕。”《(嘉靖)广平府志》卷十六:“预于除日写桃符,绘门神,贴门联,酿黍酒,蒸面食、米糕。至元日,早起接神,拜天地祖先,亲戚交拜或留饮。”江南用稻米。明嘉靖间田艺蘅《香宇集》续集卷二十七有《二日雪愈甚泛白鹭浮居夜归之作》一诗,云:“罏火碧香煨腊醖,土风花绣荐年糕。”自注云:“吴中风俗,此日俱戴蓬蒿,于岁底留粉饵,以腊水浸之,至是煎食,谓之年糕,盖取年高之意。糕有五色者,绣糕见南唐李后主文,花糕见宋赐近臣事、苏子瞻雪诗云也。”《(嘉靖)瑞安县志》卷一:“除夕换桃符,粘春帖,备熟食,米糕为新正祭祀宴客之需,烧爆竹点岁灯,人家皆然。”《(万历)杭州府志》卷之十九:“二月初一日,唐宋时谓之中和节,有挑菜之会。今则于初二日戴蓬草,并以和米粉作煎饼,或只取所余年糕煎食,以应节物。”“所余年糕”云云,说明除夕前已经制作成了。这米,以糯米为主。《金陵物产风土志》“和糯粉,条分之,曰年糕。”两湖、岭南,亦用糯米制作。《(正德)琼台志》卷第九:“糕,曰糖糕,曰灰糕,捣糯为之,年节以为馈送。”这种做法,闽粤相同,保存至今,并传至台湾。佚名《安平县杂记》:“除夕蒸年糕,迎春放爆竹,均为台俗之流传已久。……除夕前数日,各亲友竞以糖粿(一名年糕)、红柑、甜料、鸡鸭等物相馈送。道上往来不绝。除夕之日,各家均备馔盒、牲醴、荤素、菜品、年糕等物以祀神、祭祖。”《苑里志》:“炊米粉为粿,曰年糕;亲邻相馈送,曰送年。”《澎湖厅志》卷九:“又做年糕相送,谓之一年高一年,以糯米粉为之。”到了清末,年糕逐渐变成了日常的食物。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年糕”:年糕捣糯米而成,本为馈岁之品。至光、宣时,则以为普通之点心,常年有之矣。有以菜、肉煮为汤者,有以火腿、笋、菜炒之者,味皆咸。其甜者,则为猪油夹沙而加以桂花、玫瑰花,可蒸食。钱塘程讷斋有诗咏之曰:“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借以祈岁稔。粤稽所由来,饵餈名既泯。沿久遂失真,刘郎诗料窘。我本卑栖人,粗粝餐堪哂。欲更上层楼,翘首待挈引。”钱塘,即今杭州。“义取年胜年,借以祈岁稔”,所以杭州至今仍有正月初一吃年糕的习俗。不过要论做年糕、吃年糕的隆重与喜爱,大约哪里都比不过我的家乡浙江诸暨,比不过我们这一代人。我送了一小袋年糕给在上海的校友学弟企事业家何栋,以为他未必在意,他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