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优秀案例分享有机化学含氮有机化合物系 [复制链接]

1#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1.胺的化学性质;2.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氨基酸和蛋白质

执笔人温州医科大学杨丽珠

专业:药学专升本、检验专升本专业等相关专业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知识点(技能点)

1.胺的化学性质(胺的分类;胺与亚硝酸的反应;苯丙胺类化合物)

2.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重氮化合物结构;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偶氮化合物的应用)

3.氨基酸和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物理性质;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适用对象:药学专升本、检验专升本专业(继续教育)的一年级学生。

课程基础:浙江省第一届创新教学大赛三等奖(校特等奖);浙江省混合式一流课程;浙江省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立项);浙江省“互联网+教学”优秀示范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二等奖;浙江省首届翻转课堂示范教学优秀案例;全国人卫慕课微课比赛二等奖及浙江省微课比赛三等奖等;校本科教学示范案例(优秀);校重点课程思*研究项目(重点)等。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胺的化学性质,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氨基酸和蛋白质””是周健民、余瑜主编的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机化学》(浙江省优秀教材)“第十章含氮有机化合物”和“第十四章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内容。教材紧扣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较强实践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卓越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以“5+3”临床医学教育改革为代表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改革需要,适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本教材努力在以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注重学生的素质、能力、知识的协调培养,首先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习惯的培养。注重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卫生学、营养学、药学等的交叉。注重引入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注重人文教育。注重与PBL、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的衔接。

含氮有机化合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人类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如含氮激素、B族维生素、巴比妥类药物、生物碱、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等都属于含氮有机化合物,而胺类化合物是最为简单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是学习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也为后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后续杂环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本章节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情境,有助提高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药学专升本、检验专升本专业(继续教育)的一年级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课程的绪论、链烃、环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衍生物和取代羧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为本章内容的探究作了铺垫。

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的药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可以,有一定的学科综合能力,学习有机化学的有一定的积极性。只要教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能够结合医学医药专业的知识,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有机化学知识比较多,相对比较枯燥,知识点记忆的比较多,需要掌握内在的规律,理解记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胺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是掌握胺的化学性质中的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教学难点是如何掌握胺与亚硝酸反应的特点以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灵活应用。

2)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

教学重点是掌握重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中的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教学难点是如何掌握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的特点以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灵活应用。

3)氨基酸和蛋白质

教学重点是掌握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性质(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的成肽反应,及氨基酸与亚硝酸反应)。

教学难点是如何掌握氨基酸电泳现象的判断,以及氨基酸的成肽反应、氨基酸与亚硝酸反应的特点以及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目标

“胺的化学性质”“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氨基酸和蛋白质”是《有机化学》(含氮有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教学中的一部分,通过这次课的实际教学,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类化合物,重氮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种类及其应用知识等。使学生明确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培养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动力,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微课1.胺的化学反应

(1)带领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类化合物)。

(2)简单了解胺和胺的分类,为后续胺的化学性质打下基础。

(3)掌握伯胺和亚硝酸反应,了解重氮化合物和化合物的区别,并通过生活中的偶氮化合物的实例分析及实际用途,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4)掌握伯胺、仲胺和叔胺与亚硝酸的反应。

(5)思*目标

根据仲胺和亚硝酸反应生成N-亚硝基胺,利用当前热门的新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加深对N-亚硝基胺这一致癌物的印象,并且认识到这类化合物在医学中的应用。通过复旦投案的案例,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实的态度。并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热点《湄公河行动》电影新闻,结合震惊世界的湄公河惨案,提出常见的*品,引出含氮化合物—苯丙胺类药物的应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品的新闻让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事实的态度。并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课2.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

(1)包括了解重氮和偶氮化合物,以及重氮化合物的结构,为后续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打下基础。

(2)重点掌握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包括重氮化合物和胺类及酚类化合物生成偶氮化合物。结合“肯德基苏丹红色素事件”提出偶氮化合物的应用,它可以用作染料,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偶氮化合物的印象。

(3)思*目标

结合介绍偶氮化合物的在生活中及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结合“肯德基苏丹红色素事件”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将每个人的健康与有机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能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懂得求真务实、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课3.氨基酸和蛋白质

(1)包括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物理性质,为后续氨基酸的化学反应打下基础。

(2)重点掌握氨基酸的化学反应(两性和等电点,氨基酸的成肽反应,氨基酸与亚硝酸反应)氨基酸的成肽反应生成的蛋白质,;联系食品中的蛋白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氨基酸与亚硝酸反应可以放出氮气,和前面学习过的胺与亚硝酸的反应结合起来,前后联系,加深印象,增加学习的效果。应用现在学习的知识,解释*奶粉事件,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4)思*目标

解释*奶粉事件,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将每个人的健康与有机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同时能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懂得求真务实、明辨是非,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方法和策略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利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两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引导、分析、讨论、讲解和归纳总结等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课下则还有网络学习、交流等教学策略。

(1)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机化学是一门联系生活和实践很紧密的自然学科,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和现象都和有机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含氮有机化合物与人们的生活住行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授课时要用有趣的化学现象给学生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有机化学教学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尺度。所以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获得满足,感受成功。三个微课中,都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微课1胺的化学性质中,“湄公河惨案中涉及的*品”;微课2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中“肯德基色素鸡翅事件”和微课3氨基酸和蛋白质中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出教学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兴趣。

(2)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在交流中引领学生来分析这些问题并让更多的学生相互补充,最后与同学一起得到问题的答案。微课1中,在讲解“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之前,首先留一个“湄公河惨案中涉及的*品是什么呢”悬念。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一起来学习胺及胺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苯丙胺类化合物的认知。微课2中,在讲解“重氮化合物和偶联反应”之前,首先留一个“复旦投*案的投*药品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合成的呢”悬念。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一起来学习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致癌物N-亚硝胺类化合物的认知。微课3中,在讲解“氨基酸和蛋白质”之前,首先留一个“*奶粉事件是有什么引起的呢?”悬念。带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一起来学习氨基酸的化学性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巩固氨基酸与亚硝酸反应的性质。

(3)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微课1,不同胺类化合物与亚硝酸反应性质来讲;微课2,重氮化合物的偶联反应中,脂肪族重氮化合物和芳香族重氮化合物的对比,重氮化合物与酚类及胺类化合物的反应的对比;微课3,氨基酸和伯胺与亚硝酸反应的对比;这些知识点均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反应方程式的理解,掌握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设计与安排

五、教学时间安排(三段微课,每段10分钟左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