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出版专题研讨会在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药有那些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78944.html

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厚重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如何以出版为桥梁传承弘扬好这些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浙江故事?

近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出版专题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浙江大学出版社一源文化会客厅举行,浙江省文物局曹鸿副局长,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出版社等区域创新联盟各成员单位代表和创新联盟秘书处代表,良渚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温州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代表专家,与浙大出版社的同仁们齐聚一堂,回望了一年来在文化遗产出版领域的成果,也对即将到来的年提出了希望。

致力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

精品出版成果丰硕

“出版是一个无形的平台,可以把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创新联盟(浙江省)秘书长、浙大出版社社长鲁东明教授在会上表示,“我们将汇集浙江文博的特色资源,探索和打造一种标杆式的浙江文明传播模式,与世界文明对话”。

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是年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府的支持下建立的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区域创新平台,由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及其所属文博单位组成。作为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浙江省)的成员,浙大出版社在浙江省文物局、联盟单位的指导与支持下,精品出版成果丰硕——

国内第一套以重要考古遗址为对象,由一线考古学者执笔的面向大众的丛书“良渚文明丛书”,入选年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年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铜奖,目前已输出英语、俄语、吉尔吉斯语、马来语、哈萨克语等多语种,其中的《神王之国: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中宣部“中国好书”年8月榜,《何以良渚》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年9月好书榜;10册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为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也是“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再现了历代丝绸之美,也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全面展示了敦煌学及丝路研究的“浙江学派”和国际实力,为“一带一路”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遇见大运河》通过艺术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视角,向人类文明致敬;还有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我的木偶师朋友》、中国港口博物馆《我从远古来》等浙江文博教育精品图书,展现了浙江省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模式上的创新探索。

良渚文明丛书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未来,浙大出版社的精品出版将围绕特色文化遗产良渚、运河、西湖及丝绸、茶叶、瓷器等,打造浙江文明标识系统;汇集浙江文博内容资源,结合文化遗产学科优势,以立体出版为载体,打造多元化的浙江文明传播模式;助力浙江文博事业国内外影响力的提升,对比观照世界文化遗产优质内容,促进文明对话互鉴。

科技助力服务

探索融合出版新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让文博类读物更好地面向大众,与大众互动,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正在与出版融合。当下的出版,已不仅仅是书本,展览、文博讲堂、博物馆进校园等正成为出版行业的跨界尝试。

书中有视频,与杭州博物馆推出的文博社教读本《寻找回家的路》,基于第一册内容延伸拓展的6节线上教育戏剧课程,平均每节课点击量超过万次。书中有音频,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合作《茶与它的二十四节气好朋友》少儿茶文化音频课程,近期将在喜马拉雅以及千聊平台推出。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综合管理部(文创办)主任赵燕燕看来,这种寓教于乐的融媒体传播形式很适合亲子阅读,市场前景较大。点点手指,访馆看宝,浙大社与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合作,策划制作了“我们读世界”线上博物馆App,让你足不出户看尽天下奇珍异宝。

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文献展

展览为传播赋能。“走向世界的良渚文明”巡展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进行巡回展出,目前已在浙大、杭师大举办;一源文化会客厅内举办的“五百年来一大千:张大千文献展”是国内外首次以张大千文献为主题的展览,展示了张大千先生的各类出版物以及照片、文玩,更有张大千与友人之间的来往书信原件。还有文博讲堂,“疯狂博物馆”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走向世界的良渚文明”展高校行

文化会客。浙大出版社将服务学校文化建设,把紫金港校区的一万方食堂打造成一个书香食堂,“成为融入师生们生活日常的文化空间”。

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良渚文明丛书”11本交互电子书集体亮相。科技如何助力出版?在浙江大学信息中心专家王勇超看来,数字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文化遗产与艺术表达需要与数字技术结合,“像AR、VR等技术,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沉浸式体验”。

多次参与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中华文明”展览数字化展示工作的杭州银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剑平表示,互联网能给博物馆的现有资源给予补充,对于一个数字化产品而言,设计、创意很重要,文博成果如何活化值得探讨。

目前,他在设想做一个浙江数字人文集锦的项目,以电子音像的形式,把浙江省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展览、课程等汇编起来,一来方便进校园传播,二来也方便走出去,向世界传播浙江声音。

传播浙江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构建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出版传播生态

“积极挖掘整理传播文化遗产优质内容资源,实现‘三个活起来’,以‘精品化、数字化、国际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江文明的多样化呈现与国际交流。”未来,浙大出版社将与联盟成员单位共同构建浙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出版传播生态。

浙大出版社计划通过书刊互动,藉创办国际顶级期刊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优秀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以扩大中国学者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此外,还将启动文化遗产与艺术图像数字出版工程,通过知识图谱建设,用浙江文化遗产讲中国故事。在国际化方面,浙大出版社的国际化选题合作平台、国际化作者译者平台、国际化学术服务平台和国际化学术期刊平台建设不断深化。

寻找回家的路

对于如何通过出版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浙江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与会的各大博物馆专家也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表示,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出去,图书出版和数字化技术都是重要载体。在他看来,文化遗产的相关读物不会过时,在图书市场上的生命周期较长。以丝绸为载体讲好丝路故事,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大出版社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接下来,中国丝绸博物馆将与浙大出版社合作出一套《中国丝绸海外藏系》丛书,“类似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他说,将搜集世界各地的丝绸藏品,也在计划发布“丝绸之路标准地图”。

浙江省博物馆技术保护部主任郑幼明表示,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在数字化传播利用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但形式可以更为多样,如游戏、电影等都可以尝试。此外,在活化利用馆藏资源上,他表示,未来可以集聚博物馆专家、艺术家、媒体专家等各方力量来协同创作。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利是文博畅销书《考古的另一面》的作者,在他看来,浙江在文化遗产上不缺好题材,如何物色到好作者,能把晦涩专业的文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且可读性强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本书的成功与否。

在本次研讨会上,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传达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会议的精神,也肯定了联盟单位在文化遗产出版以及跨界融合展示方面的重要探索,并表示:“我们期待联盟成员单位携手不断深入探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浙江文博事业积累更多有益经验和成功模式,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