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zjft/140803/4439821.html-04-:03
浙江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江帆
资料图
从房产推销、理财贷款,再到教育培训,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接到骚扰电话。尽管在国家严厉打击下,一些骚扰性质的电话营销已经得到清理,但在群众的切身感受中,这类骚扰电话依旧“野火烧不尽”。
一边是骚扰电话屡禁不绝,另一边是群众不堪其扰,这样的僵局终于有望迎来改变。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决定于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守护消费”暨打击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专项执法行动。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这次被要求治理的“多发高发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像房产租售、小贷金融、保险基金、装饰装修等,基本都属于骚扰电话“重灾区”。可以说,若这些领域的现象整治好了,对侵害消费者个人隐私的骚扰电话治理就成功了一大半。
什么样的电话属于骚扰电话。一般来说,只要不是用户主观意愿上希望接听的,觉得受到了打搅的来电,都是骚扰电话。根据央视的曝光,一年40亿个骚扰电话,还仅仅是一家科技公司的数据。由此可推算出,我国一年的骚扰电话总数将是怎样的天文数字。平均到我国15.7亿的移动电话用户身上,每人每天又将接到多少骚扰电话?骚扰电话这一黑灰产业屡禁不绝,究竟背后牵涉了哪些利益链条?是治不了,还是不想治?
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骚扰电话问题,这其实牵涉到了个人信息安全。手机已经成了现代社会人们互联互通的基本工具,并且在我国实名制数年。生活中,我们往往在一家楼盘咨询买房,就会接连接到各家房产中介的推销电话;向一家教育机构咨询寒暑假培训,就会不断被各家教育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包围。当商家漫天撒网,随机向不确定的客户群体反复推荐商业信息,当消费者并不需要却无力拒绝时,这样的电话轰炸不仅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无视用户权益和隐私,让人对信息安全感到不安。
从治理主体看,电信运营商显然难辞其咎。追根溯源,无论是从事骚扰电话行业的无良企业,还是拨打骚扰电话的语音专线,其实都绕不开运营商这一关。据新华社此前报道,有运营商公然为各种骚扰电话开绿灯,甚至向客户提供非法号码资源。一边是商业利益,一边是用户权益,作为中间的电信运营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打击骚扰电话中的关键一环。因为运营商是通信资源的掌控者和分配者,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获得感。在拦截骚扰电话这件事上,运营商不应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完全应该主动出击。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都引入了“谢绝来电注册”机制,根据相关法律的要求,营销公司不得向加入该服务的用户拨打销售电话,如若违规拨打,拨打最高将会被处以每次1.6万美元的罚款。
但整治骚扰电话也不能仅靠运营商一家之力,牵涉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既是骚扰电话难以根治的原因,也是治理的出路所在。去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十三部门就联合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整治骚扰电话,必须重拳出击,联合整治,既要严惩运营商监管失职,又打击拨打骚扰电话的行为。一个健康的消费社会不应该拒绝商业信息的发布和推广,但前提是必须保障消费者权益,让人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