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浙江日报刊发文章
《打造五千年文明圣地上的美好家园
余杭区瓶窑镇:
文化文明高地科创智造新城》
介绍瓶窑镇以
“文化文明高地、科创智造新城”为号,
让古城与新城
在瓶窑这方热土上遥相辉映。
全文报道如下
五千多年前,河道遍布、环境宜居的区位优势滋养了杭州良渚先民,催生了同时期文明高地。
五千多年后,地处良渚遗址核心区的余杭区瓶窑镇,在杭州行*区划调整后再度凸显区位优势:位于余杭区“千年发展轴”的轴心位置,成为链接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禅茶文化的中心节点。
以“文化文明高地、科创智造新城”为号,以高起点谋划瓶窑新城为旗,这里正以“”共富体系为基础,探索以良渚文化内核为“玉”,以经济、城市、民生、生态等高质量发展为“金”的“金镶玉”模式。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与新时代奔向共同富裕的追求,让古城与新城在瓶窑这方热土上遥相辉映。
产业迭代升级乡创共同体抱团发展
凤都工业园区
在余杭区瓶窑镇西部,11条水坝组成的良渚水利系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规模宏大,叹为观止。
在良渚古城遗址内,反山墓地是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高等级墓地,玉器制作精良,即便使用现代工具也难以复刻。良渚文化中处处闪现着原创、首创的光芒,展现着先民精益求精的追求。而五千年后,这片土地上依旧散发着创新的活力。
行*区划调整后,瓶窑镇处于余杭区中心点,东连良渚新城,南接杭州云城。机遇面前,瓶窑镇按照自身区域特色,将辖区划分成五大单元,在产业共富、百姓共富、民生共富和精神共富4条子跑道上,每年分别实施十大举措。
目前,南部梦航科创单元已列入城西科创大走廊重点发展核心区域,年中法航空大学即将建成投用,加之天目山实验室重磅落地,环大学布局的航空相关产业正在兴起,创新的基因依然在延续。“世界上最薄的铝箔和最细的漆包线就产自瓶窑,益利素勒、鼎胜等省市未来工厂和绿色工厂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占地余亩的凤都工业园区也在进行有机更新,为产业发展腾出新的空间,目前已经集聚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瓶窑镇相关负责人说。
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从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发现的大量桃核得到印证。如今百姓致富的法宝,也依然与那曾生长在古城核心区的桃树有关。
“杭州有名的大观山蜜桃,主产区就在我们瓶窑。”在西北部绿创富美单元,窑北村福山家庭农场负责人、余杭区蜜桃行业协会的会长胡静奇说,年,瓶窑镇蜜桃总产值达到万元,品牌化赋能有农民增收余万元。
如今,胡静奇的福山家庭农场也发展为集观光、采摘、露营、团建、亲子游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乡村乐园。丰富的业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场里长期聘用了9名当地村民,月工资余元;今年“五一”小长假增加了30余名灵活用工,每人每天能有元收入,解决了村里闲置劳动力的就业。
蜜桃的精品化、跨界发展,只是瓶窑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厚植致富土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瓶窑镇通过区域品牌赋能、农创客带动、产业链延伸等方式,让亭市香米、张堰茭白等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逐渐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不仅成为餐桌美食,还成了礼品市场的香饽饽。
良渚文化的巨大IP效应,也给瓶窑带来了更多致富的路径。瓶窑最西部的塘埠村便已经尝到了甜头。在文旅融合的引流下,杭州樱花园、虫出没、乐朴山静等一批项目落地并开业运营,游客纷至沓来。如今,曾经的偏僻小山村热闹起来,周边农户农产品销售量数倍增长。
而在试点创建未来乡村的南山村,曾经的养羊场原址上,一个现代化的低碳科创园拔地而起,里面包含文创研发中心、研学课程中心、水上运动基地等功能区,村民以小组为单位以土地入股,每年可保底获得每亩余元的租金收益,比过去翻了一倍多,入驻企业还将拿出利润与村集体分红。
以未来乡村建设为抓手,乡创共同体共富抱团发展新模式也如火如荼,乡创共同体首批由4个村合作经营,统一运营,优势互补,通过整合利用各个村的土地、劳动力、产业等资源,吸引更多乡创客、农创客、社会资本、乡贤项目等落户于此,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更好带动村集体增收、百姓致富。
公共服务提质“一老一小”幸福可感
朝夕生活馆一角
复杂的河网系统体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发达的交通网络,古城遗址内超过平方米的炭化稻米堆,则印证了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片“水乡泽国”过上了“饭稻羹鱼”的生活;五千年后的今天,瓶窑镇百姓向往的生活正以全新的方式延续。
年,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第二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瓶窑镇榜上有名。
推动千年古城发展亦是瓶窑镇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复兴古城?如何在新旧碰撞中打造契合时代需求的瓶窑新城?透过瓶窑镇里窑社区,或能窥其一隅。
走进里窑老街,仿佛时光倒流,老底子的记忆又回来了:青石板主街路面,老电影院、瓶窑茧站、怀仁堂药店、瓶窑供销社等一批保存完整的老建筑得到了复原提升,一切都有“旧”的影子。
但它又不乏“新”的元素:街区里引入了咖啡奶茶、文创集市、餐饮民宿、海洋公园等现代化的商业配套,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在这里,能见到带着小孙子散步游玩的老人,偶有三两年轻创客从身边路过。
社区工作人员王婕,儿时是光顾里窑老街的常客,如今,她依然每天来老街报到。
因为在不久前,里窑老街上一幢危房经改建后再次对外开放,名字很好听,叫“朝夕”生活馆。“老街的形态回来了,但是居民结构变化很大,生活馆可同时服务‘一老一小’。”王婕介绍,在里窑老街,千年古城复兴与当下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现代化基本单元的未来社区创建工作有机融合,既要激发古城活力,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