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日报》刊登《南浔:文旅融合兴乡村》一文里面讲到了双林,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原文如下:
南浔:文旅融合兴乡村本报记者许雅文通讯员张斌
日前,来自韩国青松的沈氏一族10余人,来到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寻根,一路走一路感叹。从唐朝睿真皇后沈珍珠的汉白玉塑像到沈氏家庙禅智寺,从状元桥到长春书院,每一处景点都彰显着浓厚的乡土文化,也牵引出人们内心的“乡愁”。
地处杭嘉湖平原、东苕溪东岸的竹墩村,是湖州沈氏家族的祖居地,历史上人才辈出,培育过沈涵、沈三曾等官员,也走出过沈炳震、沈尹默等文化名人。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繁荣的乡土文化,能为村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和发展动力。”村*支部书记童义林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竹墩村带来了新机遇,让村里坚定了发展之路——以文化为根,走绿色路、吃生态饭,“年以来,我们通过保护村庄原貌、修缮古建筑,美化了环境,提升了品位。”
不约而同地,南浔其他许多村庄也将传承、发展、提升乡土文化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风格各异的乡村文化逐渐成为当地美丽乡村的靓丽名片。
在双林镇向阳村,文化礼堂、*建馆、科技馆、村史馆等文化场所一个个落成,文化活动一场场举办,让村民了解了村庄的历史,也坚定了家乡发展的自信。乡贤陈金权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回到村里,帮助收集、整理蚕桑发展历程、八字桥抗日故事等。他还站上“乡村讲台”,通过宣讲,让乡土文化浸润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练市镇荃步村村史馆内,摆放着一件件由村民主动捐出的物件,从木制的稻谷脱壳鼓风机、镰刀、锄头到老式院落摆设,不一而足,展示着当地农耕文化和传统江南水乡生活风貌,也让远道而来的游客新奇不已。
随着各地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和传统习俗、礼仪、节庆文化进一步挖掘,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业态已逐步在南浔显现。
善琏镇含山村里,村民在传统民间技艺基础上改良了蚕茧画、湖笔制作、剥蚕茧拉丝绵等技艺,在村文化礼堂、家门口进行表演,每个周末都能吸引一拨拨来自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游客,甚至还有欧洲和日本的民俗专家,专程前来考察。
和孚镇荻港村里,旅游景区建设现场一片火热。近年来,当地投入上千万元,启动修复南苕胜境,新建蚕桑丝绸文化馆、鱼文化馆、禅茶馆,并开发“渔家乐”表演、渔文化节等。如今,平均每月到荻港观光的游客达到2万人次。
据南浔区农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年,该区乡村旅游收入达3.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乡村文化兴盛为主线,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化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加速文化旅游产业培育。”
编辑:高曙瑛监制:杨伟红陈静怡
总监制:张俊毅吴秋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