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日报整版聚焦宁海这一产业被点赞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30549447447545&wfr=spider&for=pc
提示:点击上方“宁海新闻”订阅本刊

昨天

《浙江日报》第8版聚焦宁海

一只青蟹的成长史

.11.18《浙江日报》第8版

详细报道如下▼

小珍鲜做成大产业

宁海美味走上全国餐桌

——一只青蟹的成长史记者肖淙文陈醉共享联盟宁海站蒋攀吕玫瑶图为宁海蟹农拿着刚抓上来的青蟹。拍友尤才彬摄

秋冬季,海货多闹嚷,一样鲜货让浙江人念念不忘。文豪苏东坡以其佐诗,趣谈“半壳含*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赶海人则有“八月蝤蛑抵只鸡”的说法,终日的辛劳被丰收慰藉,其中的蝤蛑,便是青蟹。

东海三门湾畔,今年好事频传。宁波在突破青蟹规模化育苗的“卡脖子”难题之后,青蟹苗种实现大规模量产,培育蟹苗破千万只大关。宁海跨省借地养殖成功,首次实现东海青蟹在内陆“安家”,打开产业新空间。

一只蟹的成长史,是宁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宁海打造“宁海珍鲜”品牌,青蟹、蛏子、白枇杷等区域美食已从浙江走向全国,走上广大饕客的餐桌。

图为宁波宁海旗门塘青蟹养殖塘。拍友尤才彬摄

缘起,危机中绽放产业之花

有人说宁海小海鲜产业,是大自然的“馈赠”。时隔24年回头再看,那场由自然灾害带来的被迫转型,正应了古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场巨大台风侵袭三门湾。宁海县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回忆道,一场台风让海水倒灌,土地严重盐碱化,传统作物都无法继续耕种。台风断了生计,如何另寻出路?宁海县面临选择。“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处三门湾畔,宁海水系发达,众多溪流夹带着大量养分入海,致使近海水质肥沃,盐度适中,饵料生物丰富,最利于海水生物的繁殖生长。充分调研后,海水养殖成了宁海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策支持下,当地陆续建起近公里标准海塘坝,6万多亩沿海滩涂上,村民起早贪黑,投工投劳,一锄一铲之下,青蟹产业从无到有,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宁海长街镇养殖户冯益双便是在那时入的行。最初,农户像养殖梭子蟹一样,投放饲料喂养青蟹,但几年养下来,青蟹发病率骤增,成活率不到10%。不少人因为成本增加,转向了混养模式,青蟹一度沦为塘里的副产品。但老冯不信邪,他从改变养殖模式入手,把自己承包的余亩养殖塘当作试验田,决心放手一搏。“我的青蟹不吃饲料,只吃贝类。”老冯所说的贝类,是从福建、山东等地采购的指甲盖大小的低价贻贝,摸索过后他发现吃这种口粮,不仅青蟹长得壮,还不会产生饲料残渣,水质有保证后,青蟹发病率也降低了,他的养殖塘里,看不到一台增氧设备。目前,老冯的蟹塘亩产量最高可达公斤,是普通蟹塘的两到三倍,亩产值2万多元。膏肥体壮的品质蟹平均每公斤售价元,主要供应高档餐馆。养殖技术的攻克,让宁海的青蟹产业迎来“又一春”。此后,高亩产的“低坝高网”养殖技术开始在全县推广,标准化的轻便绳子改变了“一斤青蟹二两缚”的弊病,一些曾经默默无闻低头做事的蟹农也开始有了品牌思维。在宁海青蟹最大产区一市镇,以“蟹大人”为代表的一系列区域品牌逐渐崭露头角。宁海海山丰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蟹大人”品牌运营者陈刚满说,年,“一市青蟹”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生态保护地品牌保护评定,给不少蟹农提振了信心。“抱团取暖、建立品牌效应是宁海蟹农的共同目标。”一市镇*委书记胡卿介绍,近年来一市镇还多条腿走路,深挖青蟹深加工、延伸青蟹产业链,开发出软壳蟹、醉蟹、红膏炝蟹等深加工产品。这个“台风刮来的产业”不再无根飘零,扎下根基逐渐发展壮大。图为宁海养殖户陈刚满的“蟹公寓”。拍友蒋攀摄

出圈,用创新拓展赛道

在宁海海山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厂房,一排排矗立的蓝色塑料盒层层相叠,足足堆起两米高。仔细观察,每个小盒子里都住着一只青蟹。整齐划一的“单身公寓”群,一改不少人对青蟹养殖的固有印象。宁海养蟹有两大怪,要找青蟹不止在蟹塘和滩涂,一些蟹“上楼”,住上了“蟹公寓”,另一些蟹“出圈”,跨海域生长。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试图利用技术突破,圆一个共同富裕的梦。此前,随着产业壮大,不少养蟹村“人多塘少”的现象逐渐显现。成了稀缺资源的海塘身价翻番,即使青蟹价格逐年高企,农户的养殖效益却依旧在低位徘徊。产业发展受空间制约,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眼前的“蟹公寓”,每个“单间”都设置了单独的小门,通过门上的圆形小孔,青蟹的生长情况一览无余。打开小门,只见“公寓”内部构造十分精致。一根水管连着厂房地下的储水池,抽上来的海水经过四级过滤后,循环进入每个“单间”。“一套设备连接0只笼子,管理人员早晚往笼里投放鲜活类饲料就行。”陈刚满正拿着手电筒,给青蟹投喂花蛤。年开始,陈刚满与宁波大学海洋学院联合技术攻关,首创“蟹公寓”养殖技术。“青蟹搬进工厂后,成活率从10%提高到了70%。”他解释道,传统养殖不仅占地面积大,青蟹成活率也较低。这是因为当蟹苗生长到3两左右时,换壳的蟹和没换壳的蟹会“自相残杀”。借助“蟹公寓”分笼养殖,工厂化养殖的成蟹重量普遍在0.25公斤以上,最大的可达到0.45公斤。如果说青蟹“上楼”是深挖本地、精耕细作,那么向外“出圈”便是放宽视野、锚定国内。借助科研力量,宁海人使东海青蟹游到了渤海,滩涂蟹也能生长于内陆盐碱地。稻田养蟹、跨省养殖……宁波青蟹在国内出圈的过程,也是养殖技术不断提升,产业新空间不断打开的过程。不久前,宁海一市镇的华大海昌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户邬海明等人,前往山东烟台,去收获第一批量产的“跨海”青蟹。今年5月,“华大海昌”在山东烟台租了0亩滩涂和“水汪子”饲养宁海青蟹。“蟹苗由我们提供,让当地的农户来养,养大的蟹我们以每只五六十元的价格回购,再卖到宁波市场。”邬海明说道,如今,这批青蟹已长到四两多一只,但当地养殖户第一次养青蟹,不敢抓,也不会包装,他们紧急去援手。邬海明算了一笔经济账:“山东海塘租金不到宁海的一半,贝壳类等青蟹喂养食材也便宜,粗一算养殖成本只有宁海的三分之一。”去年,“华大海昌”已在山东试养了余只蟹苗,没想到最后收上来只成蟹,成活率高达70%,亩产量是宁海的好几倍。这一发现,促使公司大胆北上养蟹。“我们还准备把青蟹养到辽宁的滩涂去。”青蟹养殖区域不止从三门湾扩展到了渤海湾,还一路向内陆延伸。去年,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技术团队把宁海的青蟹养到了*河边的河南省延津县盐碱地里,首次实现了东海青蟹在内陆“安家”。华大海昌育出的青蟹苗。拍友尤才彬摄

未来,小珍鲜有大前途

走进“华大海昌”,30多个一亩大小的育种池正忙着放水清空,今年企业育出的2多万只蟹苗,早已一抢而空。“再扩建20亩育苗池!”华大海昌总经理邬时会看着空空的育种池,心里有了新盘算。将青蟹养到天南海北,前提是突破苗种繁育的难关。以往,受限于生长环境,长江以北就难见野生青蟹的活动踪迹。但人工育苗、性状选育优化后的青蟹适应性极强,这为青蟹养殖开辟新天地创造了可能。闯“苗种关”,宁海试验摸索的脚步早已开始。年起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与华大海昌联合,尝试利用生态育苗手段破解蟹苗的生产性难题。这一做法的难点在于,蟹苗的发育要经历3个阶段,在幼体时,它们个子小、体质弱,却“好斗”,以往的人工育苗养殖中,青蟹育苗成活率低是一大难题。破冰从育苗的各项影响指标开始。“蟹苗发育的每个过程都要吃不同的饵料,我们以地方原种和海南海区采捕的青蟹为母本,结合投放藻类等生态育苗手段进行人工育苗。”华大海昌技术负责人沈建生说,为此,他们还配套建起了多亩的藻类池,自制饵料。经过三四年的不断试验摸索,陆续突破水质、环境控制、全流程管理等多项技术难点,年第一批万只青蟹苗成功育出。“今年,我们实现了大丰收。”沈建生说,今年工厂蟹苗繁育的成活率平均为15%,是以往的3倍,成活率最高接近20%,创下新纪录,而且蟹苗的健康状况良好。苗种供给不足的困局一旦被打破,青蟹后续的扩繁、拓展养殖空间便有了条件。52岁的养殖户邬海明,养殖青蟹十多年,过去习惯于从外地采购野生蟹苗,成活率很低。直到去年,邬海明从“华大海昌”免费分到了近万只人工蟹苗去试养。“那批蟹苗长成成品青蟹的成活率达到了50%,所以今年四五月份,我赶紧下单了二万只蟹苗,苗俏得很,我就怕抢不到呀!”脑袋活络的宁海人,还善于在市场上做文章。许多蟹农和经营户都知道,收青蟹时陈刚满最“难弄”。为了让青蟹真正卖出高价,他的收货要求高:一只一只挑,说收4两,超过4两半就不要了!而在这之前,不少青蟹都是整框论斤卖。近两年,搭上社交电商和社区团购的快车,陈刚满的网络售卖渠道风生水起。他自创“青蟹安居房”,一只蟹型的透明盒子,由食用级塑料制成,重量不超过20克,刚好能容纳3.5至6.5两不同大小的一只青蟹。这种符合螃蟹生理弯曲的造型,能在邮寄过程中,最大限度延长螃蟹存活时间,解决了网上销活鲜的包装痛点。顺着一根网线,陈刚满每年能卖掉30万只蟹,“高端青蟹论只卖,一只3到4两的青蟹能卖到75元。”以青蟹为代表,专注源头技术,宁海小而精的农业品牌正多点开花。年,宁海建立“宁海珍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面向社会征集确定了青蟹、蛏子等9大类首推产品,又联合乡镇(街道)带领运营团队走访产业规模较大、产品质量较好的农业主体,洽谈签约合作供应商16类31家。眼下,“宁海珍鲜”数字化平台,已开发出智能提货系统、防伪溯源系统、企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