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与徐光春没有联系了,但通过许多反馈,我 [复制链接]

1#

《博览群书》,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时任中共中央*治局委员胡乔木撰写发刊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是我们的追求,“知识人写给知识人”、“名家作品名家看”,已被这本杂志坚守36年。

与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徐光春交往的回忆

◎?庄电一

一个普通的驻地记者与一位共事只有4年多、相隔也很远的总编辑之间,似乎不会有多少“交集”,也好像不会有多少“故事”,但我与曾任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徐光春应属“例外”。年,徐光春自新华社调入光明日报社,先后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虽然在光明日报任职时间不算长,但他在光明日报社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到光明日报社工作之前,徐光春曾就新闻宣传方面的问题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写信,提出颇有见地的建议,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所提建议也向全国相关部门转发。在报社工作会议上,他针对当时新闻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新闻宣传要有“十二个变”和“十二个不变”,堪称振聋发聩,至今回想他当时的有些提法,感觉还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徐光春不仅有创新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实践。建光明日报采编大平台,就是在他提出“十二个变与不变”之后,推出的一个重要改革举措。此举对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说是领风气之先。记得当时有很多新闻单位纷纷前来光明日报参观学习,也有许多单位效仿,至今还有不少新闻单位采用这样的格局办公。其实,徐光春上世纪80年代初在新华社安徽分社当摄影记者时就很有创意,也有很突出的表现。同样当过新华社摄影记者,并与徐光春长期保持联系的吴文彪,至今还记得徐光春40多年前拍摄的系列报道《谁是林森?》,曾经全国大大小小许多报刊采用,在全国引起了非同寻常的轰动。近日,他再次提起这段往事,仍然对徐光春钦佩不已。正因为徐光春本人就是一名优秀记者,而且展露了领导的才华,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先后在新华社安徽分社、上海分社、北京分社担任领导工作。而到光明日报社工作,则表明中央对他的进一步重用。徐光春在光明日报工作期间,推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报道。我自己一些有影响的报道,如《是是非非话收费》《版面费,收不得!》《为贫困学生开通求学成才之路》《闭馆:无奈的选择》《解脱大学校长》《影视帝王后妃热何时降温?》《同心县邮电局为何掐县机关电话?》《农村召唤“话匣子”——同心县广播站只剩三只喇叭》《迎来送往:基层难堪事》《西北这么穷,为啥还要铺张?》《会议开支有谱没谱?》《“媚下”也是一种腐败》《宁夏成了垃圾场吗?》等“锋芒毕露”“刺刀见红”的稿件,都是在他在任时发出来的。我想,如果没有报社领导,特别是徐光春的支持,这些稿件是很难登上突出的版面与各界读者见面的,我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积极性、写出如此之多针砭时弊的报道和文章。推出“每月聚焦”,也是徐光春的创意。当时,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影响很大,光明日报的“每月聚焦”影响也不小。记得首篇是翟惠生与方江山合写的《部长同志,您的办公室挂国旗吗?》一炮打响,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紧接着,陕西记者站的凌翔采写的《黑米专家的困境》也引起全国各界的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