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教师到记者,他4获中国新闻奖 [复制链接]

1#

何百林(资料图)

何百林,现为金华日报文化理论采访部主任,主任记者。年9月入选金华市拔尖人才,年11月入选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年8月获浙江飘萍奖。年12月获评主任记者职称以来,有4件新闻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三等奖各1件;另有12件作品获浙江新闻奖,其中一等奖5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新闻专业论文17篇,其中《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7篇。

到今年元旦,我当记者已满18年。18年来,我见证了传统媒体行业的繁荣与变迁,也感受到了媒体融合的彷徨与奋进。18年来,变化的是日益增多的白发、开始老花的眼睛,不变的是对记者职业的热爱、对新闻理想的坚守。

回望我的写稿生涯,梳理我与*报的情缘,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变化:18年前,我是金华日报副刊的通讯员;如今,我是金华日报副刊的一员。

到金华日报社工作前,我曾在一所乡村初中当了5年老师。学校给每个办公室订阅了一份《金华日报》。工作之余,我每天读《金华日报》,最喜欢看的是副刊版。当时,《金华日报》副刊版有固定的版面,有不少吸引人的栏目,定期刊发一些文化和文学类稿件。

看报时间长了,我开始自己试着写一些文化类的小稿子,有时也会写一点纯文学作品。写得多了,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金华日报》副刊版编辑投稿。当时,《金华日报》副刊版办得很活泼,也很有文化气息,并集聚了一批文字功底扎实、乐于帮助通讯员的资深文化记者和编辑,比如苗青老师。

当时,我投稿最多的编辑是苗青老师。很幸运,在她的帮助下,我的一些稿子开始偶尔在《金华日报》副刊版刊发。尽管只是一些“豆腐块”,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荣耀。每次自己的稿子刊发后,我都会将当期的《金华日报》珍藏起来,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细细翻看。一是自我欣赏一番,二是看看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提升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在《金华日报》副刊版的鼓励下,我才逐渐走上以写稿为职业的道路。

年12月,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我考入金华日报社,被分配在金华晚报要闻部。年元旦,是我到报社上班的第一天。到报社上班后,我主要承担金华晚报“热线新闻”的值班和采写任务。

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记者,因此刚开始走得并不顺利。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工作第一周,当我整天为找不到采访线索而发愁时,一起考进报社的其他同事已开始在头版刊发稿件。我内心的焦虑和慌乱,大约持续了半年才有所好转。直到一年后,我才逐渐适应记者工作。

除了新闻线索少,采写的好稿少也是我面临的一大压力。即使是在工作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依然很少能上头版。好在金华日报社内部一直有着浓厚的新闻创新创优氛围和良好的“传帮带”传统。当时,金华晚报要闻部主任邵建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和信任,金华晚报分管副总编俞平则成为我的免费“业务导师”。在报社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慢慢走上正轨。

我在金华晚报要闻部工作了8年,先后承担多个领域的跑线任务。尽管这8年干得非常辛苦,但很有收获。年,因之前的驻点记者回到金华,报社需要派一名记者到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做驻地记者。

报社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去义乌驻点。当时,我的女儿才5岁,在金华一所乡镇高中当老师的妻子平时工作也很忙。我和妻子都不是金华人,如果我去义乌,女儿就要由妻子一人照顾。因此,刚开始我有些犹豫。

不过,我很快就决定去义乌。义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在省内新闻界,义乌一直有“新闻富矿”的美誉。去义乌驻点,虽然会比在金华市区上班辛苦很多,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好新闻的机会更多。

当时,一向十分理解我的妻子也坚定地支持我去义乌驻点。于是,我从金华晚报要闻部转岗至金华日报义乌新闻中心,一干又是8年。到义乌驻点后,我对*报的重要意义和*报记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义乌的8年时间里,包括时任金华日报社社长陈东在内的诸多报社领导、前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让我从一名年轻记者逐渐成长为报社新闻创新创优的骨干记者。

年7月,考虑到生病的妻子和上初二的女儿都需要照顾,我向报社领导申请调回金华,在报社新闻研究室工作。年12月,报社实施机构改革,我转岗到金华日报文化理论采访部,正式成为金报副刊的一员。

目前,金报副刊版集中了原金华日报周末部、社文部的骨干记者和编辑,并充实了一批熟悉新媒体操作、热衷副刊领域、有干劲有实力的年轻记者。18年来,我很庆幸自己与金报副刊结缘,也很庆幸自己遇到了一批像陈东、俞平、苗青这样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友善包容的领导和前辈。

正是在金报副刊的引领和众多业界前辈的帮助、鼓励下,我才能在新闻的道路上走得稳健。对此,我始终铭记于心,并努力将其化为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持续动力。

目前,传统媒体面临多种挑战,对于一名有着18年从业经历的*媒记者来说,我自己也面临媒体融合的转型压力。但我坚信,只要始终心怀新闻梦想,并能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再远的终点也能抵达!(原题《18年,我和金华日报副刊的故事》,载《传媒评论》年第1期,长江公号转发时有删减。)

长江传媒研究小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