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浙江日报》要闻版刊发了题为《东阳中学立足校园特色办好思*教育——为孩子把准立志方向》的文章↓↓↓
具体内容如下:
为孩子把准立志方向
这几天,东阳中学成了省教育圈的“网红”。日前,习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学校教师蒋一平作为全省唯一高中教师代表参会。
“底蕴深厚的东阳中学培育了我……我将努力做一个自信担当的新时代好教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等荣誉,蒋一平一次次向同仁吐露着真情,也透露着建校百余年的东中,在思*教育上的思考和创新。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高中教育事关人才根基夯实。“思*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孩子把准立志方向,为成长奠基,为成才领航。空说理论,学生听不进,不会信,很难把个人的价值和家国命运相统一。”校长杜新阳强调,先后被授予中华百年名校、省文明单位、省劳模集体、省先进*组织等荣誉称号,学校理应讲好“东阳故事”。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东阳是“教育之乡”,早年虽贫,但盛出人才。历数东中知名校友,严济慈、金佛庄、王惕吾、郭广昌、潘建伟……多年来,老一辈的“霉干菜土布衫”的“诚朴”精神、科技报国思想、创业爱乡情怀,在校园中传递,激励着后学。杜校长翻出手机里的截图告诉记者,陆朝阳年在剑桥大学接到潘建伟从人民大会堂观看《复兴之路》现场发来“早日学成归国为民族复兴尽力”的短信毅然回国,成为“量子*才”;而潘建伟也多次说起在东中听了严济慈的报告才认识了中科大,选择了物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任校德育处主任兼体育教师的张伟忠曾在东阳中学读书。他时常想起严济慈、戈基等校友回母校时的景象。“我们每次都特别兴奋,抢着搬小板凳去学校大礼堂听他们谈理想、谈人生。”四十年来,“东中人文讲坛”的传统还在延续,潘德炉、潘建伟、陆朝阳、杜胜望等一代代的东中学子接力站上母校讲堂,为孩子讲述他们经历的时代故事。
教育与国运相连。当下,科技创新的需求和意义日益迫切、重大。人才,是学校思*教育的天然优势。前有10个院士,不久前又有4位校友荣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大奖——科技人才辈出,是学校特色教育的基调。
去年,学校组织的首届“济慈科学院”夏令营面向全市初高中生开班。7天里,数十位孩子走出课堂,通过名誉院长潘建伟等校友的牵线搭桥,走进复旦大学、上海科技馆、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等地,零距离了解最前沿的科技。
走心的教育最能打动人。“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失眠,原本对学习的迷茫、压力等复杂的内心,如黎明前的破晓: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成绩提升,而是储备能量”“当我写下参营自荐信起,就有一根无形的绳索把我和科学梦拴在了一起。追梦科学的万里长征才刚刚启程”……
透过广阔的视野,孩子们日记里的真切话语里写满了悄然立下的鸿鹄志,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也逐渐夯实。不久后,作为“济慈科学院”的实际载体,6层楼高的创新实验室和学科教室也将开放使用。
志向要立大,事情要做细。激活生命力,帮助学生把“野心”落地,是思*教育的务实一步。仔细观察,为人处世的真善美正随风潜入进东中教师言行与课程设计之中。
榜样人物,有大也有小。教师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办好思想*治理论课关键。蒋一平不仅上课有趣,也和善开朗、敢作敢当,成了学生倍感亲切的“平姐”;虞印青多年匿名捐助困难学生直至退休;吴晓平、吴水珍夫妇主动帮助残障的未成年邻居联系入学,还承担接送任务一年多……生活和工作中,一批教师以身作则,虽无言,却在行。
创新课程,在校内也在校外。除了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岗双先锋”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日常活动,引导学生将正向思想付诸行动,去年,学校成立“模拟*协”社团,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调研,了解社会问题,达到思*教育的灌输性和启发性、建设性和思辨性相统一的目的。
跨度几个调研让孩子们学会理性看社会。“最开始我们出于同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