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温州首座工人新村拆迁在即曾是市级劳模聚 [复制链接]

1#
黑龙江白癜风交流QQ群 http://www.dotsunny.cn/gaoduan/1470.html

市区清明桥——温州首座工人新村诞生的地方,这个地方承载了温州工人太多的回忆。目前,市区清明桥区块旧改工程正在进行中,温州日报特刊登工人新村当年居住者施菲菲老师对该地的回忆文章,以此留念。

上世纪90年代的清明桥工人新村(已改建)旧影图自《温州工运纪事》

两位于外地定居的小学同学回温,在老班长钱云林的召唤下,我们相聚了。

我们的“发小群”共12人,有9位小时候都居住在清明桥的工人新村(我们习惯称为“工人宿舍”),另3位分别居住在清明桥边的七中宿舍、来福门和任宅前。

地域的纽带将我们牵连在一起,忆旧的话题常常落在我们心目中曾经熠熠放光的工人新村。

九山河老照片鹿城供图

温州市首座工人新村曾经是演绎我们少年时代一幕幕生活故事的大背景。

那座欧式的建筑群一直灿烂地屹立在我们记忆深处:松台山下,九山河畔,有青山绿水作陪衬,红瓦*墙的房体在绿树掩映下是那么地明艳夺目。

别有洞天(摄于九山河)朱海题林其勉摄

根据冯坚先生编辑的《温州记事》第页记载:年12月5日市区清明桥兴建第一批工人宿舍,共20幢套。(第二批工人宿舍大概建于年,东为21、22、23幢;南为24、25、26幢)。

第一批工人住宅区的20幢宿舍,分三行南北纵向排列:1至7幢居东,8至13幢居中,14至20幢居西。每幢14间,幢与幢之间有十来米宽的绿化带,种植着美人蕉、夹竹桃、杨柳、梧桐之类的花木。每幢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将14户人家串联起来,来来往往不会遭受日晒雨淋之苦。每户一间居室,每间25平方米,前后各有一扇门,还有一扇朝南的窗。居室前门通走廊,后门通天井与厨房。两户人家共用一个天井和一间厨房。住宿结构紧凑,光线明亮,通畅适用。

不知设计者们是以怎样的匠心来策划、打造我们城市的首座工人新村。新中国刚刚成立,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民经济状况,人民*府花了不少财力来兴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劳苦功高的劳动模范的住宿。那时,工人老大哥的崇高地位是没有哪个社会阶层能够匹及!

住宅区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小学、商店、幼儿园、食堂、水井,还有大礼堂。

清明桥,当初规划规定城区西向以清明桥为界,向外就是城郊(年)孙守庄摄

大礼堂的位置在第10幢和第11幢之间,这里常常举行社区文化活动,召开居民大会,还有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夏日,习习凉风中常常传来敲打牛筋琴的“咚咚”声,社区居民享受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记得新村小学的老师还带我们在礼堂的舞台上表演过《小园丁》的歌舞剧。

商店在17幢第1间,居民称其为“合作社”。商店虽小,货物俱全,有日用品、文具、糖果、糕点、水产品等等,居民日常生活的所需品,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公共食堂在9幢,幼儿园在13幢。

配图:20世纪50年代,青年团员乘小南门河轮赴近郊春游朱家兴摄

新村小学位于住宅区的东南向,我们12人的小学教育都在这里完成。学校朝南,大门面对水心河,河边有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榕树,榕树下是用花岗岩条石垒筑的河埠头。课余,我们常常在河埠头戏水。

走进校门,一条笔直的水泥大道直达教学大楼,路边排列着整齐的塔松,像两排肃立的卫士。教学大楼是一座两层黑瓦*墙的欧式建筑。教室、老师的办公室、图书馆、仪器室都在这幢大楼里。教学大楼的北门也有一条水泥路。水泥路的两边是花园,碧绿的冬青组成左右两个小花园的围栏。左边花园的北面是厕所,右边花园的北面是礼堂。礼堂的东北向有一间小厨房,为老师们作中餐。学生举行夏令营活动时,其膳食也在这间小厨房里制作。

教学大楼的东西边各有两个大操场。东向操场有篮球架,西向操场有司令台。我们每天的广播操在西边操场进行,体育老师就站在司令台上喊口号,领操的同学也站在这个台上面向大家做示范动作。

新村小学在当时可算得上是全市环境最漂亮的、设施最先进的学校。

来福门老照片

入住工人新村的居民,都是当年的温州市市级劳动模范。

年过七十的爱卯同学还保存着她的父亲虞宝森当年获得的温州市劳模铜质奖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虞宝森老先生担任温州零售公司经理,他的劳模奖章背面刻有""号的标数。

戴鹤龄同学回忆起小时随父母从信河街的古炉巷迁居到工人宿舍的情景时说:“我家好像是年的下半年入住工人宿舍第7幢9室。那时清明桥一带没有公路,我家搬迁时,是用板车拉着家具,沿着一条石岩子路颠颠簸簸地过来。我们这一幢的户主都是温州八大公司的劳动模范;住第1幢的劳模大部分是温州茶厂的工人;住第5幢的是温州建筑公司的劳模。”

配图:20世纪50年代,位于籀园边的温州师范学院校舍

现居上海的同学郭荣芳,当时住在第6幢,她的父亲是原温州中学的校长郭绍震。据说,劳动模范入住新家时,许多单位都敲锣打鼓将他们欢送过来。

去年10月中旬,工人宿舍第18幢的劳模后人在南塘街一大排档聚餐。他们还组建了一个“邻里情义深”群,相互联系。如今,他们都是年过六十、七十的老人了,虽然都或早或迟迁居他方,但不曾忘记少年时在工人宿舍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家都为自己的父辈所取得的荣誉而骄傲,为当时人民*府给予的优厚待遇而感恩。

已定居在杭州的著名舞蹈家、原浙江艺术学校校长李人驎曾经居住在20幢,每次同学聚会说起工人宿舍,他总情深意切。前年,他借回温开会的空档,约上老同学、老邻居庄家良,两人一起重走少年时从工人宿舍出发的上学路,然后在工人新村寻寻觅觅,追忆年少时发生在此处的那些有趣的点点滴滴。

配图:20世纪50年代的子城内钟楼

暖冬如春,择日走进工人新村,寻找铭刻于记忆里的旧踪。

六十多年,风雨沧桑。曾经环境优美、整洁规范、色彩鲜艳的工人新村的建筑,如今变得那么凌乱错杂,昔日的风采已荡然无存。

在第4幢的西边,发现一口似曾相识的六角水井。居民说:工人新村原先有六口井,均匀地分布在住宅区内供大家饮用。现在,有的被填埋,有的被封口,只有这口井没有变化。以前的劳模新村,现在变成“贫民窟”了!

工人新村的六角水井作者供图

近日,听说清明桥区块旧改工程正在进行中,工人新村也在拆迁的范围内。年10月18日,松台街道旧改征收现场办公室揭牌。红绸刚一落地,就有23幢室的住户来签约,到年1月12日,这个区块的旧改签约率已达99.42%。

鹿城区松台片区(清明桥区块)旧城区改建工程房屋征收范围红线图图自温州鹿城发布

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建筑群——温州首座工人新村将在隆隆的推土机中消失,遗憾多多!

来源:温州日报全媒体

作者:施菲菲

编辑:陈迪

审核:潘虹

监制:吴栋梁郑葵葵郑刘英

新闻爆料-

广告投放-

电子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