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浙江日报深读大黄鱼ldquo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小家伙们怎么样了?能适应天气变化吗?”春节过后,气温逐渐回暖,望着湛蓝的海面,浙江海洋大学的研究员想起运到福建越冬的20余万尾大*鱼苗,不免有些担心:“等三四月份水温再高一些,这些鱼苗将被运回东海,经过野化训练后陆续放流,到时它们就有足够适应海洋环境的生存能力了。”从年12月起,浙江海洋大学牵头专家团队实施东海野生大*鱼资源修复工程,目标是用3年时间将东海野生大*鱼资源恢复到吨。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捕捞,野生大*鱼逐渐变得“一鱼难求”。为了守护这片海,让大*鱼“王者”归来,从严格实行东海伏季休渔制度、到启动岱衢族大*鱼野生亲体采捕、保活、繁育和种质库建设项目、再到东海野生大*鱼资源修复工程,我省持续保护与修复渔业资源,努力实现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去年底,一份惊喜提振了所有人的信心。奉化渔民在东海意外捞起了多斤野生大*鱼。这种盛况,在浙江海域已经多年未见。大*鱼归来背后有哪些故事?又给海洋生态保护带来哪些启示?记者跟随专家学者前往奉化、岱山等地探寻。图为大*鱼放流野生大*鱼资源有了修复新迹象奉化莼湖街道桐照村,有“中国第一渔村”之称。说起一次性捕获上千斤大*鱼时的场景,船老大尹士伦形容“就像做梦一样”:“回到渔村后,码头上站满了人,村民们鼓掌相拥,许多人更是特意从外地赶来,渔村比过年还热闹。”出海这么多年,尹士伦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野生大*鱼。有老渔民回忆,上一次至少要追溯到30多年前,后来一网下去捞上来的鱼中,夹杂着两三条大*鱼,大家就觉得很走运了。村里的水产老板林杰眼疾手快,第一时间收购了这些大*鱼。在来买鱼的顾客中,有一名很特别。他没有左挑右选,而是随机购买了4条大*鱼。林杰一称重:6两、7.6两、8.8两、一斤,个头不算大,他却连连说“够了”。这名顾客正是浙江海洋大学博士陶震,此前他已跟林杰预约,要买几条大*鱼回去做实验,想通过基因测序来推断这批大*鱼到底是不是野生的,又有多“野”,并据此溯源它们属于哪个地理族群。图为研究人员测量大*鱼体长历史上,我国沿海存在3个大*鱼地理族群,它们在形态、寿命、种群结构和资源数量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分布在雷州半岛以东的硇洲族大*鱼寿命最短,种群结构最简单,数量最少;分布在浙江和江苏南部的岱衢族大*鱼寿命最长,种群结构最复杂,数量最多;而分布在福建、广东的闽-粤东族大*鱼则介于两者之间。早在10多年前,浙江海洋大学的专家就开始研究大*鱼,对岱衢族大*鱼做过全基因组测序。这么多年过去了,海里有没有发生变化?目前浙江海域的野生大*鱼又以哪一种为主?陶震和许多研究大*鱼多年的专家一样都想知道。这次实验正好能为他们提供判断。回到学校的当晚,陶震就把买来的大*鱼带进了实验室。在测量和登记好大*鱼的体型、重量等数据后,他和同事们用手术刀仔细将它们一一解剖,并提取每条鱼背部的少量肌肉进行DNA检测。“对比分析岱衢族大*鱼的相关基因数据后,我们发现这些鱼并不是岱衢族大*鱼。”陶震对此感到疑惑:“会不会是渔民养殖后从网箱里逃出去的?”他们进一步做了脂肪酸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大*鱼的肌肉中特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偏少。“海水温度偏高,大*鱼的特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就会偏少,这与它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陶震说,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奉化渔民捕获的这些大*鱼更适应暖水环境,和在南方越冬的闽-粤东族大*鱼亲缘关系较近。“冬天是野生大*鱼的越冬期,这些鱼很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从深水区洄游上来,然后碰巧被网到了。”浙江海洋大学*委书记严小军很兴奋,此次捕获大*鱼的地点——东海渔区,正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野生大*鱼传统越冬场及洄游通道之一。这次实验的意义十分重大。“虽然捕获的大*鱼并不是岱衢族,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沿海各地多年以来坚持不懈的伏季休渔以及增殖放流等,东海野生大*鱼资源已经有了修复的新迹象。”严小军说。

图为研究人员为准备放流的大*鱼打标签

万尾鱼宝宝接受野化训练浙江海洋生态资源极其丰富。但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很多渔民把船开到了更远的深海捕捞,网眼也越用越小,渔船还装上了高精度的鱼群探测器。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渔业资源急剧下降,野生大*鱼更是“一鱼难求”。物以稀为贵。几年前,宁波一条9.8斤重的野生大*鱼卖出14.8万元,价格堪比一辆小轿车。为了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资源,自7年起,宁波开始实施岱衢族大*鱼野生亲体采捕、保活、繁育和种质库建设项目,将在岱衢洋捕获的大*鱼进行规模化养殖并放流,数量以千万尾计。但是,捕鱼容易“养鱼”难。大*鱼要怎么养?养到什么阶段再放流较合适?这些都是难题。图为研究人员为准备放流的大*鱼打标签为此,浙江海洋大学的研究团队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将小于5厘米长的鱼苗直接放流,存活率只有2%至10%左右;而将鱼养到10厘米长以上,并进行科学的野化训练后再放流,存活率可达到70%至90%以上。东极青浜岛附近海域,位于岱衢洋的外侧,被选为东海野生大*鱼资源修复工程的海上育苗基地,目前已投放了万尾鱼苗。浙江海洋大学研究生赵建宜和几位同学正在这里进行大*鱼苗音响驯化实验。常年在岛上“照料”大*鱼的渔民林师傅,带着记者从青浜岛码头出发,划一艘小木船约10多分钟,便到了基地。从小网箱换到大网箱,再到大围网,大*鱼苗将经历音响驯化、投饵捕食训练、与自然种群融合等一系列野化训练。大*鱼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每天清晨4时许,赵建宜和同学们就起床出海,一个月后,他们逐渐总结出了规律——鱼苗们一般在天亮前和*昏时分进食,并且对声音很敏感。于是,同学们自制了一段旋律,反复测量大*鱼对声音的最佳接收范围,还进行了多项实验,排除了人和方位等外界因素对鱼苗的影响,一次次加强驯化效果。在频繁“互动”中,双方渐渐找到了“默契”。如今一听到水中的旋律,鱼苗们便会主动聚拢过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我们将把海上育苗基地建设成一个‘种子渔场’,并加大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对大*鱼苗进行集中放养,这将大幅提高增殖放流的效果。”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院长钱卫国从事渔业研究20余年,在他眼中,这个全新概念的“种子渔场”不仅是一个大型的海上实验室,还能进一步发展成为集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实践基地,促进更多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图为东海野生大*鱼资源修复工程的海上育苗基地

科学放流重建资源良性循环

对渔民们来说,茫茫大海,承载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从17岁下海到60岁上岸,岱山渔民*正月捕了大半辈子鱼,见证了东海经济鱼类造福了一代又一代渔民。“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在*正月的印象中,岱衢洋、猫头洋、嵊泗*龙海域等,过去一网下去就能捞上两三千斤大*鱼。丰收时节,家家户户腌制大*鱼鲞,蒸熟后整个渔村都飘满了香气。这样的景象什么时候能重现?这是渔民们最关切的问题。他们也为这一天的到来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力量。今年是东海伏季休渔的第27个年头。每当浙江渔业部门执法人员向渔民们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策时,都能得到广泛响应。有过惨痛的滥捕教训,大家早已明白不能“涸泽而渔”的道理。“野生大*鱼是海里的‘软*金’,可不能让它们‘断子绝孙’。”尹士伦说。严守休渔期的规定是渔民们的承诺,而对专家们来说,全面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恢复和发展是他们的承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除了海上育苗,实现科学放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图为大*鱼放流

钱卫国告诉记者,放流的鱼要符合当地海洋环境,要放在特定海域,还要经过野化训练并能成功繁殖。“在浙江海域,放流大*鱼较好区域之一就是中街山列岛海域。这里岛屿众多,海水暖流与长江径流交汇,很适合岱衢族大*鱼生长繁殖。从海上育苗基地出来的大*鱼就是放流到了这里,目前已超过1万尾,我们正计划以这片约50平方公里的海域为中心,持续重建直到恢复东海野生大*鱼栖息地。”钱卫国告诉记者,每条被放流的鱼都被植入芯片作为标记,以便了解它们的生活轨迹,为接下来的大*鱼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有人好奇,放流的大*鱼能算野生的吗?对这个问题,严小军解释,要根据鱼的生长史来定义,“如果一条鱼从产卵到生长都在天然的海洋环境中,才能称得上是野生鱼。”而送到海上育苗基地的鱼苗,是由野生岱衢族大*鱼繁殖而来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父母”都是野生的,但它们自己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它们之后在海里繁殖的下一代,就是野生大*鱼了。”严小军说。这意味着,只要放流得当,越来越多的大*鱼经过至少2至3年的生长周期,会向自然种群逐步演化,最终形成资源重建的良性循环。能适应海洋环境,习惯结队群居,懂得洄游越冬,顺应自然繁殖规律……我们期待,未来,大*鱼们能自由遨游大海,实现“王者归来”。

文字来源浙江日报专版报道

图片:浙江海洋大学

值班编辑:陈媛媛肖萱

责任编辑:沈家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