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经济日报》刊发宜都两篇文章《多级联动谋振兴》《“三治融合”改变了什么——湖北宜都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调查》,报道宜都“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第07版:调查
原文如下:
多级联动谋振兴
谭建国
近年来,宜都市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五个聚焦”,多级联动,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宜都样板”。
聚焦规划引领勾蓝图。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落实“三级书记”抓振兴、“分级”负责促发展;以创全国县域一流示范区为标准,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完成了全市个村庄分类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省级试点,形成了“一带一轴,一心壮大,两区三片,多极联动”城乡空间格局;划定了“红高”三产融合示范、“宝十”城郊都市休闲、“两溪两桥”乡村旅游、百里生态茶廊、宜红古茶道等若干个乡村振兴片区。
聚焦多维融合美家园。围绕创建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打造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城乡一体的交通网、供水(污水处理)网、能源网、信息网、市场网等建设如火如荼;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聚焦产业振兴亮经济。围绕宜都市柑橘、茶叶、生猪、鲟鱼主导产业,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走出一条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融合化发展、一体化服务的发展之路。
聚焦环境整治优生态。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宜都市组织清运农村生活垃圾5.2万吨,拆除乱搭乱建、危房处,清理沟渠.9公里,治理黑臭水体处;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废弃物7.3万吨,还田秸秆2.8万亩。
聚焦社会治理兴乡村。宜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建为引领,运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市、乡、村三级法律顾问制度,持续推进农村普法教育;创新“六个志愿服务圈”,推进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
“三治融合”改变了什么
——湖北宜都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调查
*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湖北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宜都率先启动了一项坚持*建引领下的“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成效显著。宜都是如何实现“三治融合”的?近日,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当地走访调研。
郡县治,天下安。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宜都,这个湖北省县域经济排头兵,早在年底就启动了一项坚持*建引领下的“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自治活力得到释放,法治思维渐入人心,道德风尚逐步形成。深冬时节,记者走进长江、清江交汇处的宜都市,感受“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带来的深刻巨变。
*支部建在网格上
冬季的五眼泉镇弭水桥村,青山绿水,白屋红墙,雾气氤氲,好一幅乡村秀丽画卷!
“弭水桥村变成今天这样,不容易啊!”村*总支书记刘大卫边走边感叹。
7年前,弭水桥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这里垃圾遍地、路不通、水不净、电不稳,村集体负债80多万元,各项工作在宜都市多个村中排名倒数第一。村委会的牌子一度被村民摘下来,*气扛到镇*府门口,理由是“村委会不作为,配不上这块牌子”。
班子散、理事差、群众怨,弭水桥村出路在何方?年,刘大卫放下经营红火、年收入百万元的企业,回乡挑起了村*总支书记的重担。
“村民不满,归根结底是对村里的*员干部失去了信任。”刘大卫说。一上任,他就给村干部定下5条规矩:坚持每户必访、群众有事半小时到现场、执行*策一碗水端平、第一时间抓落实、公家的钱不乱花。
“刘书记,有车陷到沟里了,能不能帮忙抬一下?”一天凌晨3点,村民王仁海给刘大卫打电话。
刘大卫迅速起床,半小时内,冒着大雨赶到现场。“没想到,刘书记真来了。”事后,王仁海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他凌晨打电话就是想瞧瞧,书记承诺的半小时到现场算不算数。
凤凰涅槃。弭水桥村在新任班子带领下,转风气、办实事、抓发展,流转土地打造千亩紫薇园,引进民营企业建成国家4A级景区三峡九凤谷,举办乡村旅游节等,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年增长了一倍,一举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弭水桥村*支部像磁铁一样,把民心像“铁粉”一样紧紧吸在一起,被宜都市委总结为“磁铁支部”——全市2个*支部对标“磁铁支部”提升堡垒指数。
让*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如今,宜都市有39个“磁铁支部”,一大批*性强、服务强、带富强、理事强、自律强的“五强书记”活跃在各个乡村,成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
*组织基础夯实了,*建引领载体也要创新。*建引领、网格治理,“一线串珠”般将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在一起。
多年前,宜都合村并组改革,将个村整合为个,村民小组由个减少至个,村干部减幅达71.5%。村和组规模变大了,村干部人数减少了,村民办事不方便、服务管理难跟进的问题随之而来。
农村网格化管理应运而生,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成为全省第一块“试验田”。随后,宜都市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与一组一格标准,将全市划分为个基本单元网格,统一制作1:村电子地图,且一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实现了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要素网格全覆盖,让每一个地方都有人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服务。
网中问民忧,入户解民困。这一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如涟漪般在宜都扩散。“三化四务”,即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的工作模式,更为全省同等条件地区的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样板。
如今,有事找网格员成为城乡群众的口头禅。全市名专兼职网格员分布在个网格,履行着收集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法治教育宣传、帮助困难群体等多项职责,为宜都39.7万人民网罗起茶余饭后的温馨,网罗起田间地头的民情,收获了满满当当的民心。
诚信积分调动自治积极性
基层社会治理难在哪里?难在群众思想多元,难在干部服务不到位,难在治理体系不健全……致使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
而在宜都,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智慧随处可见。
收到村道德评议会送来的扣分告知书,陆城街道尾笔村村民魏顺珍坐不住了,骑上摩托车直奔村委会。远远看见村治保调解委员王士喜,魏顺珍上前拦住他,掏出告知书想讨个说法:“我遵纪守法、没偷没抢,为啥给我扣3分?”
“子女住楼房,老人住危房,扣除3分。这是村道德评议会成员的一致意见。”指着墙上的《文明诚信积分细则》,王士喜解释说,“如果你能尽快将家中老人接进楼房,也可以不扣分。”魏顺珍当即答应,不久便将老人接进楼房居住。
在宜都,诚信积分制度正成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全市个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实行积分管理,将文明守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行为终身记录应用。
“我们成立了由*员、村民代表、驻村民警、法律顾问等组成的村道德评议会,负责对每户家庭的道德文明情况开展评审,并定期记录和更新。”尾笔村*委书记*攀虹介绍,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创业带富等5大类22个小项经过认定可以加分,扰乱公共秩序、违反村规民约操办红白喜事、乱扔垃圾等31种不文明行为将被扣分。
走进尾笔村村委会,就见这里有一间“诚信档案馆”。只见占满了一整面墙的书柜里摆放着多户村民的《家庭诚信档案》。档案里,每户家庭成员遵纪守法和诚信情况一目了然。村民仅需扫描